慈母愛子,非為報也。劉安 ?
2.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
3.壹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4.母稱兒幹臥,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5.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6.老母壹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
7.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8.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
9.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韓愈?
10.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沈芒寂夜臺。《格言集錦》 ?
1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12.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13.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15.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韓愈
16.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
17.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18.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19.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20.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21.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呂公著
22.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百善孝為先,傳統的孝道文化數千年來壹直影響著乃至整個華夏民族。中國人把孝視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國家安康之本,同時也是人類延續之本。孝,千百年來是中國社會維系著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父母即為孝。
孝,漢字。《孝經·開宗明義》篇中講:“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壹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壹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經》和《二十四孝》是傳統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為理論闡述,後者是實踐例證。《孝經》內容是“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孔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孝道。孝壹直被認為是孔子仁學的基礎,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占了極重的分量,所謂“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是仁之本。儒家思想中,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間的關系,橫向延伸成朋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系。《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的,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環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跡生動感人,使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