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妳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裏仁》)
孔子說:“看見別人的優點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壹樣;看見別人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壹樣的缺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壹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雕謝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都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行施加在別人身上。”
以上佳出論語.
2. 自覺自律的古文第壹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妳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裏仁》)
孔子說:“看見別人的優點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壹樣;看見別人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壹樣的缺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壹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雕謝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壹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都不願意的事情,不要強行施加在別人身上。”
以上佳出論語.
3. 自省自律是什麽意思◎ 自省
[拼音]zì xǐng
[英文]self-examination
[詞義]自行省察;自我反省。
自省即自我反省。孔子提出的壹種自我道德修養的方法。他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自省”就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四書集註》)孔子的學生曾子很能力行“自省”這壹主張,他經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即檢查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戰國時荀子則把“自省”和學習結合起來,作為實現知行統壹的壹個環節。他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自省”是自我意識能動性的表現,是行之有效的德行修養的方法。
4. 自律自省的名人的孔子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參考資料:
自厲[zì lì]
詳細解釋:慰勉警戒自己。
《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晉 潘嶽 《藉田賦》:“靡誰督而常勤兮,莫之課而自厲。” 明 何景明 《寡婦賦》:“且訓其長,雅誌自厲。” 清 侯方域 《任源邃傳》:“初, 元祥 為儒生,以文行自厲,而 源邃 負氣狂放,不相類。”
自律[zì lǜ]
詳細解釋:遵循法度,自加約束。
《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 尼父 ,無自律。” 唐 張九齡 《貶韓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 宋 蘇轍 《西掖告詞》之十五:“朕方以恭儉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靜之吏,以督繕治之功。” 明 李東陽 《石公墓誌銘》:“雖居官久,家無贏貲,亦以儉自律,不少變。”
自省[zì xǐng]
詳細解釋:自行省察;自我反省。
《論語·裏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漢書·董仲舒傳》:“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 南朝 齊 蕭景先 《遺言》:“此度疾病,異於前後,自省必無起理。” 宋 蘇轍 《分司南京到筠州謝表》:“捫必自省,事猶可追。” 清 戴震 《答彭進士允初書》:“情之當也,患其不及而亦勿使之過。未當也,不惟患其過而務自省以救其失。”
6. 關於“自律自省”的名言樹老伯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從嚴而終。 ——華羅庚
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魯迅
在獲得勝利之後而能克制自己的人,獲得了雙重的勝利。 ——培根
要找出時間來考慮壹下,壹天中做了些什麽:是正號還是負號。假如是正號—叫艮好,假如是負號,那就采取措施。——李米特洛夫
壹個人應當摒棄那些令人心顫的雜念,全神貫註地走自己腳下的人生之路。
——斯蒂文森
批評,這是正常的血液循環,沒有它就不免有停滯和生病的現象。
——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
反省是—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玷汙。
——高爾基前蘇聯
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克己自勝,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
——楊時
自我批評也就是最嚴格的批評,而且也是最有益的。 ——高爾基前蘇聯
自我批評,這是壹所嚴酷的培養良心的學校。 ——羅曼·羅蘭法
作為批評的接受者,當遇到別人批評時,我們必須比那些批評我們的人更有自制力。
——帕蒂·哈瑟薇美
7. 太宗自省的文言文翻譯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
譯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當無事靜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對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對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好讓我的視聽能和外邊相通,使下面沒有積怨。此外近來見到來奏事的人,常顯得心懷恐懼,連講話也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情況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面諫諍,必然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見怪。假如立刻發怒斥責,恐怕人人心懷恐懼,豈敢再說話!”
8. 文言文 太宗自省 譯文[《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壹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壹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壹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壹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誌以後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壹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壹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裏悅服。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壹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於百川之下;遊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壹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朋友,我這回答您滿不滿意好歹回個話啊~~~我打字很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