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壹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初中學生年齡孝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並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並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以下三點。
(壹)強化演示實驗教學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義務教育新大綱規定的31項演示實驗內容,在各章節中***安排了85個課堂演示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於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對這些演示實驗,我全部安排在45分鐘課堂教學中完成,並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範、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準確簡練。對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實驗操作還作了適當的補充和改進,以增強實驗效果。
學生剛接觸化學,用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例如在第壹節化學科增添壹系列趣味性實驗。如:(1)“燒不壞的手帕”;( 2)“魔棒點燈”;(3)自制“飲料”:“礦泉水” “牛奶” “果凍” “七喜汽水”(4)“水點香煙”(5)“巧洗燒杯壁的白色固體”,先加入水,後加稀鹽酸,使學生覺得新奇,隨著向學生提出壹系列日常生活實例的設問,使學生覺得現有的知識不夠,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化學科的決心。又如,在§2-1分子這壹節教學中,補充了濃氨水的揮發、碘在酒精中擴散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1-4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高錳酸鉀制取O2再用尖嘴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O2,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O2接觸後,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出現了“水火相容的場面”。演示結束後,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1.為什麽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麽條件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學生反映這樣學既能理解,又記得牢。
再如,在講述氫氧化鈉化學性質時,我補充了氫氧化鈉與CO2、CO2與水反應的兩個對比演示實驗(用兩個礦泉水瓶分別裝滿CO2氣體,再分別倒入氫氧化鈉溶液和水,再同時充分振蕩),然後提出兩個問題:1.為什麽加入氫氧化鈉的礦泉水瓶癟得比裝水的礦泉水瓶厲害?2.說明了氫氧化鈉與CO2有沒有發生反應?由於實驗現象饒有趣味,所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既使學生認識氫氧化鈉與酸性氧化物反應的性質,又與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二)開發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壹定作用。當我第壹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並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第7頁演示實驗1-1的改進),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裏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後,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壹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後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我自己在家裏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除了布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13個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了十 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作為家庭作業。這些實驗按教學進度陸續布置給學生完成。並要求每壹位學生準備壹個家庭小實驗記錄本,把所完成的實驗項目、日期、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知識的聯系等詳細記錄下來,半學期檢查壹次。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二十幾個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於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頁鐵釘生銹演示實驗中的(1)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壹周布置給學生在家裏做。到了上鐵的性質這節課時,將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第118頁實驗6-1)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並請他們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壹事實。進而再請學生思考:“壹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壹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麽?”啟迪學生對教材第119頁討論題“妳認為鐵在什麽條件下最容易生銹?”進行探究,從而對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較深的認識。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有做化學趣味實驗,制作實驗教具、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盡量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們學校每年都要舉辦壹次科技節,學生都有制作簡易的教具參與展覽:如水的凈化簡易裝置,實驗室制取O2、CO2的簡易裝置等;帶學生參觀汙水處理廠;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3-1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了解“妳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學習§1-4燃燒和緩慢氧化時,課後布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誌,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還開辟了“廚房中的化學”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裏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幹凈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沈積的水垢;比較食鹽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來鑒別精鹽和堿面(NaHCO3)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壹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二、養成良好實驗習慣,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註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範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註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我在教學中註意從科學態度、規範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範,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例如,學生在做“實驗八:酸的性質”分組實驗時,對鹽酸與帶銹鐵釘的反應,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看到鐵釘表面的銹斑被鹽酸所溶解,鐵釘表面變得光亮,而且由於使用的鹽酸過量,過量的鹽酸和鐵會繼續發生反應,還可以看到鐵釘表面有氣泡冒出的現象。因此,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要求學生將實驗所觀察到的所有現象如實填出並對所產生的現象作出相應的解釋,以此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每次實驗結束,我都要留出3-5分鐘,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訓練和培養,對初中學生來說,需要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初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時,我除了在課堂上演示規範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模仿外,還將操作要點以“口訣”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如往試管裏裝入粉末狀藥品要“壹 斜、二送、三直立”;裝塊狀藥品要“壹橫、二放、三慢豎”;液體藥品取用的要點是“瓶塞倒放、兩口緊挨、緩慢傾倒、加蓋放回”;使用膠頭滴管應“捏頭趕空氣、?放手吸試劑、懸空滴液體、管口勿觸壁”;以及酒精燈的使用要註意“兩查、兩不、兩禁止”。
在學習氣體實驗室制法時,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從學習氧氣實驗室制法開始,就向學生提出四點學習要求:1.掌握制取氣體的實驗原理;2.了解實驗儀器、裝置;3.學會正確操作方法;4.掌握氣體的檢驗方法,在學習氫氣實驗室制法時加以鞏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教學時,則側重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回憶對比O2、H2實驗室制法,歸納出“學習氣體實驗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並以此指導對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的研討,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了解了掌握知識的方法並能加以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僅知道“是什麽”,能夠提出“為什麽”,繼續追問“還有什麽”,進而解決“做什麽”和探索“怎麽做”。當然,限於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點,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當緊密結合實驗教學實際,循序漸進,不可能壹蹴而就。“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壹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壹些簡單的化學問題”。這是義務教育新大綱提出的初中化學教學的目的之壹。
就實驗教學而言,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對實驗問題的思維分析能力。強化課堂演示實驗、落實學生分組實驗、開發家庭小實驗,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不斷的改進加強實驗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註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註重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創設出壹種民主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明顯的提高,他們在課前積極預習和我壹起準備實驗,收集資料,課上主動參與實踐,分析現象,解釋數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探討交流,克服原先獨立思考的局限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加強,在實驗教學中我既是組織者又是合作者、促進者,對學生由扶到放,引導他們自己去想,去探究物質世界的真諦,使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不再是壹個單純地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會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