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壹本好書,就是同壹個高尚的人談話。讀國學經典,如同聆聽中國古代智者的睿語珍言,恰似壹泓清泉,蕩滌妳的心靈。
1.讀《論語》,修身達仁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標準,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凈化我們的靈魂,啟迪我們的思想,指引我們的行動。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做胸懷寬廣、意誌堅強的人,要加強師德修養,以先賢為榜樣,誌存高遠,修身明德,才能托起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2.讀《孟子》,養浩然之氣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為了實現人生理想,我們要經受得起艱難困苦的磨練。當面臨各種矛盾時,仍要堅守信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今時代,我們每壹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道德自律。要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作為教師,我們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廉潔從教,甘為祖國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留下的豐富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閱讀《論語》,我受益匪淺,也為孔子這位萬世師表潛心教育的精神而感動。
1、啟發教學,因材施教
孔子十分註意啟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學而不厭”、“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這些格言啟發學生勤奮學習,積極求知。
當子路和冉有都來問“聞斯行諸?”時,對於同壹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
我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要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善學樂學。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根據學生習性的不同特點,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
2.師生平等,教學相長
孔子實行師生人格上平等,學問上平等。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主張學生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他認為學生不要對老師壹味信從。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互相切磋,***同討論,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全部《論語》,基本上是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回答。
《論語》記述的孔子與弟子的師生關系,體現了平等民主的精神,這種尊師愛生、親密無間的關系,可以作為楷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發揚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關愛學生,潛心鉆研,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會時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對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思想是壹脈相承的。這無疑是我中華民族長期壹貫的傳統博愛思想,理應發揚光大。
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以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同時要註重言傳身教,教育學生尊老愛老,保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揚。
國學經典讓我如癡如醉,如飲瓊漿。《詩》三百,“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吟詠《詩經》中如歌的詩行,我仿佛看到古人勞作、歌舞、征戰的場面,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壹部《離騷》,如泣如訴,表現了屈原強烈的愛國情懷。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壹”“致良知”學說,也使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引起了強烈的***鳴。
今後, 我要用更多的時間潛心學習國學,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導自己去發現詩和遠方,使自己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也為我的教育事業增添光彩。
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國學經典的長河裏遨遊,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采擷美麗的珍珠,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