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壹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壹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
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壹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壹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範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
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壹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先秦散文包含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 《論語》《孟子》。
歷史散文如《左傳》。
2. 下列議論文中,其中文體屬於“語錄體”的是樓上的,妳學過語文沒,文言文不是壹種文體,文言文是中國的壹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也就是說文言文是古代人使用的語言,而不是壹種文體。
而樓主問的是《孟子》的文體,文體是指獨立成篇的文本體栽(或樣式、體制),是文本構成的規格和模式,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某種歷史內容長期積澱的產物。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於形式範疇。
文體的構成包括表層的文本因素,如表達手法、題材性質、結構類型、語言體式、形態格式,以及深層的社會因素,如時代精神、民族傳統、階級印記、作家風格、交際境域、讀者經驗等。文體的特征及其劃分,往往取決於其層面結構中某些因素的強化、突出或變異。
文體主要分為詩歌、賦、駢體文、詞、小說、散文、戲劇 和應用文。而《孟子》屬於散文,是先秦諸子十家的重要代表作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十家: 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 小說 《論語》 《孟子》 《荀子》 《老子》 《莊子》 《韓非子》 《墨子》 先秦諸子散文發展三階段: 春秋末期:《論語》《墨子》 語錄體為主 戰國中期:《孟子》 《莊子》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 戰國末期:《荀子》 《韓非子》專題論文 第壹階段:《論語》 《墨子》 語錄體為主 《論語》:主要是記孔子言行的書,有孔子弟子所記.語言接近口語(師生談話錄),沒有過多修飾. 《墨子》:此書也是墨子弟子所記.文章質樸,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強,善於運用具體事例說理,是說理文的壹大進步. 第二階段:《孟子》 《莊子》 語錄體向專題論文發展 《孟子》:實則仍為語錄體,但《孟子》是當場紀錄,作者就是孟子.是壹本集體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對話,雙方都有所辯駁,大大促進了散文向論文體發展. 《莊子》:有的仍含有辯駁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帶有駁論,論辯,對答,正面闡明自己的觀點.開始演變為專題論文,中國的論文真正地確立了. 第三階段:《荀子》 《韓非子》專題論文 《荀子》:其文多長篇大論,大抵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匯豐富. 《韓非子》:其散文特點鋒芒銳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1,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 2,不是壹個學派的集體著註,而是壹個學者的個人論文集. 3,不是以駁論文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述為主.。
3. 摘抄課外的敘事體和對話體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季氏篇》,是《論語》中的重要篇章,屬於記言散文裏的駁論文.論語——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所以他當然是語錄體啦!他們不是同壹個概念.語錄體: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故稱之為語錄體.先秦記載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論語》及宋代記載程顥、程頤言行的《二程遺書》,均堪稱語錄體的典範.其中《論語》簡明深刻、語約義豐,往往在壹兩句話裏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驗,流傳後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警句和格言.對話體.即通過壹定的情景,模擬二者(通常是兩人)對話的內容.對話體與其它文體不同的特征在於,它體現了對話者的在場性,因此也容易讓讀者如同置身於當時的語境之中,聆聽古代賢哲的教誨,生動而形象.)《孟子》是通過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較之《論語》篇幅加長,議論增多,是語錄體散文向專題性論文過渡的形式.有些篇章還保留著語錄體的形式,是孟子語錄集結.但多數篇章是通過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這種形式除了承載論辯觀點之外,還有敘事的功能,使文章情節化、故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