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論語 中有那些句子

論語 中有那些句子

學而

《學而》是《論語》第壹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壹般都是以第壹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壹篇包括十六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復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惱怒,不也很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從事根本,根本建立,道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說話漂亮,打扮光鮮的,就少有愛人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為 人 謀 而 不 忠 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謀事有沒有盡忠?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守信?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千乘之國,就要謹慎辦事,小心說話,節約開支,愛護人民,要根據時令來使用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弟子回家要孝順,在外面要尊敬兄長,要謹慎可信,愛戴人民,親近仁德之士,實行之後還有余力,就去學文化。”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尊重賢德而輕視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有信用。這樣的人,就是他說沒有上過學,我也認為他有文化。”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可以不固陋;以忠信為主,不和不同道的人交往;有了過錯,也不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去世,不忘追念上輩祖先,民眾的德行就會變得穩定忠厚。”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壹個國家,總能議論參與這個國家的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另人給他的?”子貢說:“夫子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夫子求得的方法,或許與別人求的方法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父親還在,看他的誌向;父親不在了,要看他的行為;三年不改他父親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先王的作法,在這壹點上很不錯。大事小事都用這個規則,有行不通的。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節制它,也不行啊。”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講信用接近義的要求,說話就有分量;恭敬接近禮的要求,就能遠離恥辱;結了婚也不忘掉親人,也就可以跟著他了。”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幹事機敏,說話謹慎,去有道之士那裏校正自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怎麽樣?”孔子說:“還可以。不過不如雖貧窮卻樂觀,富裕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子貢啊,可以同妳談論詩經了,告訴妳前面的妳就能知道後面的。”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子路

仲由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壹。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壹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鬥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誌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於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誌伉直”壹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壹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後,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壹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於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壹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幹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於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主人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舍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壹面之辭便可斷獄。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壹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後還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貼身侍衛,由於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壹位。

子路不僅性格獨異,而且還有著政治方面的傑出才幹。孔子設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優異者。《論語》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討論政治方面的問題,如《論語·子路》:“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不倦’”。由於熱心政治,關註社會政治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長進。對此孔子不止壹次地予以稱道,比如稱贊子路:“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意謂有壹千輛戰車的國家,子路可以充當管理兵役的長官。孔子還向季康子推薦子路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斷幹練,不拖泥帶水,從政不成問題。孔子還稱贊子路:“可謂具臣矣”⒁,言子路已經具備做臣僚的素質了。從政治實踐看,子路曾數度做官:曾為季氏宰,曾做過衛國蒲邑的大夫,曾做過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說子路是學而優則仕的典範,是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學以致用優良學風的踐履者。

在對待老師方面,子路壹方面忠貞不二,極其尊重,但另壹方面又不像顏回那樣於孔予之言“無所不悅”,總取“不違”態度。只要他認為孔子的言與行有不正確的地方,總是直率地提出批評和反駁。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壹體現。《論語·陽貨》載:“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子欲往。”對孔子的這壹舉動,子路以為不妥,當面反譏說:沒有人用妳就算了,為什麽要投奔這個叛亂分子呢?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應召是想借那塊地方復興周朝啊。由於此事於情於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對,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欲至衛國求仕,當時衛靈公夫人南子深得靈公寵愛,欲得到衛靈公任用,必須走南子這個後門不可,而南子在當時名聲又極為不佳,這實在給以守禮著稱的孔子出了壹道難題,但由於求官心切,孔子還是拉下臉來,硬著頭皮去見南子。對孔子的這壹“失節”舉動,子路極為反感,當面質問孔子,急得孔子對天發起誓來:我如果不是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見南子的話,那麽老天壹定會厭棄我! 老天壹定會厭棄我!子路就是這樣壹個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認為不對,壹定會堅決提出批評,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師也不例外,這壹點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