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時意義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時意義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有哪些現時意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培根——《知識就是力量》”認識的文章,歡迎大家參閱,更多資訊盡在實用資料欄目!

培根和知識就是力量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16、17世紀之際的哲學家,經驗主義哲學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歐洲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陰影,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雖已過去,但它的余輝還沒有銷盡,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壹個歷史背景,給培根的哲學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培根出身於壹個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發展起來的新貴族家庭,父親曾任國王的掌璽大臣。他12歲時就進入牛津大學,大學畢業後,開始從政,先後擔任過副檢察長、檢察長等要職,1617年為掌璽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維魯蘭(Verulam)男爵,1621年封聖阿爾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場得意的時候,突然被控受賄而去官,並被送入倫敦塔,但4天後便被國王下令釋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

 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壹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壹個創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培根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認識)只有通過感性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得。他說:“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和思想上,對於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麽多”。他認為,認識的真實性和存在的真實性是壹致的,“其間的差別不過是直接的光線和反射的光線而已”,這是壹種相當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為什麽人的認識必須從經驗開始呢?因為在培根看來,客觀外界的事物只有通過人的感官,才能被人們所感知,用他的話來說,“個體(客觀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門戶”。值得註意的是,培根雖然強調感性經驗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但他沒有把這壹點絕對化,他只是強調感官是人認識外界的壹個必經的通道,而並沒有說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都是正確的,更沒有說這種認識就是認識的全部。相反,他認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對於那些並不是很顯露的、或過於微小、或空間距離過遠的物體,這未必能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說:“斷定感官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錯誤”。這段話是針對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而說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培根的確是壹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家。過去我們往往有壹種誤解,認為培根只強調感性認識,而對理性認識完全忽視,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以通過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這壹點。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花圃、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後,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壹樣,原料只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於已經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這和培根不僅是壹位哲學家,同時也是壹位科學家有關。他認為,實驗和經驗不同,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制的。人通過科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幹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從這裏可以看出,培根雖是壹個經驗論者,但並不以通過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為滿足,而是強調必須通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培根雖然沒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也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但從他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來看,他比起不少舊唯物主義的哲學家要高明。

 培根的認識論還有壹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於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智遠不能同壹面清明光潔的鏡子的性質相比,在這鏡面上事物的光線能按其真實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寧是壹面受到蠱惑的鏡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復其原狀,則充滿迷信和欺詐。”來自心智方面的魔障,培根指出有四種即:種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場幻象和劇場幻象。種族幻象是指人類***同易犯的錯誤;洞穴幻象是指有人把自己想象出來的理論到處亂套,強使客觀事物符合他的思想;市場幻象是指不恰當地運用概念、術語所導致的錯誤,特別是當客觀事物已經發生變化,而原來使用的概念、術語來不及作相應的變化,同它所要說明的事物之間發生了脫節,就更容易犯這種錯誤;劇場幻象是指因盲目信仰傳統的哲學所犯的錯誤,在這裏,培根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在歐洲哲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培根關於四種幻象的理論是從中世紀著名的唯名論哲學家羅吉爾培根那裏繼承下來的,羅吉爾認為認識的障礙有四種:1、沒有力量和長處的權威;2、繼承性和習慣勢力;3、不學無術者的偏見;4、在聰明的假面具下掩蓋的無知。當然,弗蘭西斯培根的觀點比起羅吉爾關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分析又進了壹步,而且更加具體,更加細致。

 以上,我們對培根的經驗論作了壹個簡述。從這裏可以看出,培根重視感性經驗,重視科學實驗,和中世紀神學以及經院哲學強調神啟,強調信仰正好相反,他的哲學本質上是反對神學,反對經院哲學的。這壹點從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命題也可看出。長期以來,不少關於培根的著作和論文都提到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命題,但培根究竟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這個命題的,卻壹概付之闕如,久而久之,人們甚至懷疑培根到底有沒有提出過這個命題。不久前,我讀了美國學者威爾杜蘭(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才知道,在《學術的進展》、《新工具》、《新大西島》等培根的現存著作中確實沒有這個命題,但在他的《Meditations Sacrae》(《沈思錄》)的片斷中卻留下了這句話,它的拉丁文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沈思錄》沒有公開發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至於在哪裏說的就不得而知了。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這是17世紀英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壹個官宦世家。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反對教皇幹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是壹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地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壹學院深造。

 在劍橋大學學習3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這以後,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四處奔波,卻始終不得誌。這壹時期,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壹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壹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鬥壹生的誌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壹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壹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汙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4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培根終年致力於著《學術的偉大復興》,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論》發表於1620年,這是壹部在科學哲學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

 培根在科學史上是壹位有爭議的重要人物。但作為壹個科學哲學家,培根在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是以新唯物主義哲學指導科學發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認識到科學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人。

 弗蘭西斯·培根是個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在科學事業上他沒有從事某壹項具體的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講,他要作壹個科學上的哥倫布。他在1605年出版的《學術的進展》壹書中,主要闡述了這種觀點。在這壹觀點的主導下,培根從哲學原理出發,深入地研究和論述了科學的方法問題。首先他明確指出,科學的目標是用新發現和新發明來改善人類的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的突出特點之壹。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

 在巨著《學術的偉大復興》中,培根闡述了他壹系列的有關科學的認識論。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論》,是這壹著作的核心。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應相輔相成。他曾列出壹張他認為值得研究的130個課題和操作方法的表,請求詹姆斯壹世頒布命令搜集這些知識。實際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壹些資料。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關於科學的壹系列看法和主張,如他提出熱的本質是運動,因為有熱的情況出現時總有運動存在。他還認為,產生可感覺到的熱效應的原因是現象下面的物體微粒的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原子的特性等。

 弗蘭西斯·培根的哲學思想是唯物主義的。他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主張雙重真理說,強調發展自然科學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自然是物質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能動的,人類掌握知識是為了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他認為,壹切知識來源於感覺,感覺是可靠的。

 培根的科學方法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的。其思想的進步壹面,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對發展科學的要求。但他的學說中也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如認為有“理性靈魂”的存在等。他不同意在科學方法上使用數學和演繹法,他的這些觀點對機械唯物論有很大影響。

 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弗蘭西斯·培根的著作長期吸引著歷史學家們的興趣。作為英國的大法官,他在1623年被發現有受賄行為之前,壹直是詹姆士壹世議會綱領的主要政治設計師。他因為其《論說文集》和歷史劇而壹直受到文學評論家的高度敬重,但他卻主要致力於自然知識的革新。的確,他未完成的《偉大的復興》在該世紀下半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以至於人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在當時剛出現的科學學會和科學院中進行的許多工作都受到了“培根”的啟示。

紀念培根:專家解讀“知識就是力量”的現實意義

 切實做到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和尊重人才,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這壹論斷留給當代人的最主要啟迪。中***中央黨校原副校長邢賁思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闡述了這壹看法。

 培根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數百年前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觀點,“對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邢賁思認為,這壹論斷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於它概括了科學技術在當代所起的重要作用。

 無論是從國際範圍還是從中國歷史來看,科學技術所起的作用都日益明顯。目前,中國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徹底消除貧困等壹系列重大任務。完成這些任務,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進步。

 邢賁思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壓力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困難,需要進壹步發展科學技術。“我們必須依靠科學技術,走合理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從國際上來看,當今自然科學發展突飛猛進,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必須要大力發展科技,迎頭趕上。”邢賁思說,科學技術對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至關重要,事關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從根本上說,加快科技發展,全面推動經濟振興和社會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因此,要真正將知識轉化為力量,就需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和尊重人才。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弗蘭西斯·培根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的格言“知識就是力量”,人們耳熟能詳。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在英格蘭壹個新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出身寒微,但憑個人努力當上英國掌璽大臣。培根還在童年時,父親常帶他到宮廷裏去,他表現出超出年齡的智慧與老成,贏得了伊麗莎白女王的歡心,女王時常叫他“小掌璽大臣”。培根12歲時入劍橋大學三壹學院深造,大學期間他對傳統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立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1576年至1579年,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巴黎。此間,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1579年,父親突然病逝,培根急速回國。

 父親沒有留下多少錢財,讓習慣錦衣玉食的培根很快陷入困境。他曾向當時的執政者求官,結果毫無音訊。於是他進入格雷公會攻讀法律,1582年被認可為律師。次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其後又連任了好幾屆。盡管議員沒有報酬,但借此平臺發表演說,展現雄辯的口才,讓他躊躇滿誌。1589年他獲得了禦前會議秘書的候補權,等候多年後,他才正式補上這個職位。在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培根無疑是壹個失意者。詹姆斯國王即位後,培根終於時來運轉,仕途壹帆風順。他於1603年受封為爵士,次年又當上國王的法律顧問,1607年出任副檢察長,1613年晉升為總檢察長,1617年成為掌璽大臣,次年又任大法官並受封維魯蘭男爵,1621年晉封奧爾本斯子爵。

 正當春風得意之時,培根卻攤上了大事。1621年,國會指控大法官培根收受賄賂。培根承認受賄屬實,但申辯說自己堅持依法辦案,不因為得了誰的好處就偏袒誰。最終,他被判有罪,處罰金四萬鎊,被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不得接近宮廷,不得再任官職。雖然幾天後,罰金和監禁皆被國王豁免,但培根從此淡出政壇。當時英國官場賄賂盛行,幾乎每個法官都接受饋贈,甚至原被告雙方的都收。所以,培根說自己“沾染了時代的惡習”,“犯下這種罪的不僅是我,而且是這個時代”。此外,他還意識到此案背後的特別意義,故而告誡詹姆斯:“現在打擊妳的大法官的人,恐怕將來也會打擊妳的王冠。”後世學者認為,培根其實是英國議會與王權鬥爭的犧牲品。不管怎麽說,培根未能做到出汙泥而不染,至少是壹個汙點。不過,培根被迫放棄官場生活,此後潛心著書立說,也算是壞事變為好事。

 培根的個性是多方面的,他的天才也在多方面顯現。他是政客,又是法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培根不以飛黃騰達為目標,得意也好,失意也好,他始終堅持寫作與思考。

 在文藝復興之前,經院哲學壹直居於主導地位,很多經院哲學家坐而論道,脫離實際,把古人的思想成果變成束縛學術進步的教條。對此,培根意欲撓曲枉直。在《新工具》序言中,他談道自己“要為理解力開拓壹條新路,而這條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行走、所未曾知道的”,也就是說,他要在新的起點上建構科學的知識體系。

 在《論學術的進展》裏,培根對雜草叢生的知識領域作了劃界定義,並提出新的科學分類原則和知識體系新結構。他認為,人類的精神能力可分為記憶、想象和理性三種,那麽科學作為人的壹種具體精神活動,也應分為歷史、詩歌和哲學(歷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教會史和學術史,詩歌包括敘述詩、戲劇詩和寓言詩,哲學包括自然哲學、人類哲學和自然神學)。既然人的精神能力不能割裂開來,那麽科學必定是壹個統壹的知識體系。培根指出,通往真理或知識的道路有兩條,壹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飛越到普遍性原理,亦即通過原則判斷而發現壹些公理;另壹條道路是從感官和特殊的東西出發引出壹些原理,經由逐步而無間斷的上升,最後達到普遍性原理。

 培根十分重視科學的實驗與方法,告訴我們“首先點燃蠟燭,然後借燭光照明道路”。他在《新工具》中著重闡述了科學歸納法,指出歸納法是從事物中找出公理和概念的妥當方法,同時也是進行正確思維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他主張從事科學工作,既不應該像蜘蛛只顧從自己肚裏抽絲結網,也不可像螞蟻只會采集與使用,而必須像蜜蜂那樣,從花朵中采集材料進行整理消化,從而釀出甘甜的蜜。培根的這些觀點是極富創見的,但他註重歸納法而輕視演繹法,對當時最新科學成果也關註不夠,故而他的哲學有許多地方欠圓滿。盡管如此,羅素仍稱贊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在哲學史上占有永久不倒的地位。

 作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格言的創造者,培根對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頌揚。他認為,知識不僅是促進國家強大、實現人性自我完善的動力,更重要的是,知識是認識和駕馭自然的力量。所以,在他看來,即便在古代,科學技術發明的意義也遠在君主的文治武功之上,人們把發明家尊為神明,而對建邦立國者、立法者、推翻暴君者等只不過給予英雄或半神的稱號,恰好反映了古人的明智,因為君主的功業往往只有壹時壹地的功效,而科技知識可以超越時空永久造福於人類。

 除了上述格言,《培根論說文集》亦廣為讀者知曉和喜愛。這本書充分表述了作者對社會與人生的種種現象的深刻感悟與精辟見解,展現了作者的寫作風格與文字魅力。這些文章博采眾長,包含了當時名家的各種特性,詞藻富麗,言簡意賅,趣味雋永,機鋒警銳,典雅從容。從問世之日起,這本書就大受歡迎。此書初版只有十篇文章,第二版增加到三十八篇,定稿版五十八篇。奧利芬特·斯米頓稱贊這本書是少數的“世界書”之壹,這種書不是為壹國而作,乃是為萬國而作的;不是為壹個時代而作,而是為壹切時代而作。

 《培根論說文集》之所以備受推崇,關鍵是其中蘊含著極高的人生智慧,無論妳處於什麽境況,都能在書中找到與妳有聯系的東西,選讀其中任何壹篇,都能給妳以啟迪。就讀書來說,培根會告訴妳,閱讀使人充實,讀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縝密,博物使人深沈,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在妳困厄時,他會勸誡妳: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幸運所生的美德是節制,厄運所生的德行是堅忍,從倫理上說,後者是更為偉大的壹種德行。在妳猜疑時,他會開導妳: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鳥中的蝙蝠,它們永遠是在黃昏中飛行的;猜疑應當制止,至少要節制,因為這種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遠朋友,而且也擾亂事務。對於養生,他給的箴言是,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神愉快,乃是健康長壽的最好秘訣之壹。

 較之當下流行的“心靈雞湯”,《培根論說文集》更富有營養值得讀者仔細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