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這些謬誤分為兩類:第壹類是基本謬誤,第二類是對問題根源做假設時可能出現的謬誤。
第壹類:基本謬誤
(1)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指人們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數人的想法靠攏。由於羊群效應,人們很容易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得出壹個假設,在沒有驗證假設是否正確的情況下,就把這個假設作為結論。
比如,當大多數人說“幸福就是財務自由”時,有些人很可能會這麽想。然後,他會認為自己找到了“幸福”的根本屬性,體會到了幸福的本質。然而,幸福的根本屬性真的是“財務自由”嗎?
(2)服從權威,就是聽權威對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根源或底層邏輯的斷言,而不去自己判斷或驗證。
在古希臘,蘇格拉底的學生、著名哲學家柏拉圖給人下定義的時候,如果沒有人質疑,他就會被定義為“壹種沒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動物”。所以,即使面對權威,也要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要有意識地對他們的結論進行驗證和推理。
(3)我們在做本質思考時,經常會用到歸納推理。然而,由於我們沒有所有的樣本,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以避免過度概括和概括。
比如有壹個業務員,壹直通過和客戶的購買保持良好的關系來獲得訂單。長此以往,他可能會得出結論,銷售的本質是關系管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這裏他犯了壹概而論的錯誤,因為除了關系,產品、策略、營銷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很多時候產品、策略、營銷可能比關系更重要。
第二類:對問題根源做假設時可能出現的謬誤。
(1)把相關性當成因果關系。
下大雨時,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聽到雷聲。所以有人可能會說,打雷是因為閃電。真的是這樣嗎?
A和B先後發生,所以說A是B的原因;或者說,A和B之間存在變量關系,所以說A是B的原因,這些都是“以相關為因果”,因為這些推論不排除以下三種可能:壹、A和B之間的聯系是巧合;第二,A和B都是由第三個因素引起的;第三,是B導致了A,而不是A導致了B,這就是把相關性當成了因果關系,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我們往往把A和B作為因果關系,才仔細求證。
在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時,要特別註意這種謬誤。
(2)過分簡化因果關系
打開水龍頭,水就會從水管裏流出來;打開水龍頭,水就會停了。所以有人認為“開水龍頭”是有水沒水的根本原因。但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它過度簡化了因果關系。
成功也是壹個過於簡化因果關系的例子。我們常常把壹個企業的成功歸因於創始人的特立獨行,或者他的智商超群;但事實並非如此,特立獨行和智商超群也可能是原因,但肯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宏觀因素。
如果只看到樹,看不到森林,我們就會把事情的起因歸結到那些“樹”上,卻不知道是那個“森林”造成了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用結構分析和系統分析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森林”。
(3)混淆了均值回歸和因果關系
這也是壹個非常容易發生,但又很難察覺的歸因錯誤。
“均值回歸”是指在壹系列運氣事件中,出現異常的優異或不良表現(高分或低分)和偏離均值的極端事件後,會立即出現表現壹般或不太極端的事件。換句話說,如果這次我們的表現非常搶眼,那麽下次我們的表現就會稍遜壹籌;如果這次我們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下次可能會更好。
所以,以下幾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壹個籃球運動員在壹場比賽中超常發揮之後,往往很難在下壹場比賽中展現自己的輝煌;壹個第壹學期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第二學期往往表現稍差。
(4)當前的認知偏見
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願意相信那些與自己當前認知相符的因果解釋,哪怕與獲得的數據並不相符。這是思維極其主觀的表現——既不認真假設,也不仔細求證。這樣的認知偏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