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誡子書》,諸葛亮為什麽寫這封家書?

《誡子書》,諸葛亮為什麽寫這封家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晚年時對兒子諸葛瞻寫下的“家書”,教育兒子要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學以廣才,珍惜光陰,務求“接世”。

《誡子書》:流芳千古的廉政文化

05-11-07 10:32 出處:浙江日報

今年10月的壹天,古老的蘭溪諸葛八卦村內,陣陣的鞭炮聲,咚咚的鑼鼓聲響徹雲霄。4000多名諸葛後裔歡聚在“三榮堂”前。隨著大門緩緩打開,浙江省首個以廉政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廉政文化館開館。進入館內,“公於用人”、“廉於律己”等壹個個歷史故事展現在人們面前。泥塑的,蠟像的,上千個歷史人物集中在壹起,勾畫出上百個歷史故事。參觀者絡繹不絕,開館當天就達上萬名。在人頭攢動的人群中,壹名來自上海的公務員,邊看邊對記者說:“這裏的廉政文化內容豐富,表現手法新穎,說服力強,我們百看不厭。”

誡子書聲入人心

壹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誡子書》,在諸葛後裔繁衍生息中代代相傳。古色古香的“三榮堂”內,時時散發出朗朗的《誡子書》聲。據講解員介紹,這是諸葛亮晚年時對兒子諸葛瞻寫下的“家書”,其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學以廣才,珍惜光陰,務求“接世”等豐富內容,成了諸葛後裔上千年來做人、為官的生活準則。

不刻意追求名利,不趨炎附勢的諸葛家風,始終貫穿在後裔們從政、從軍、從醫、務農等生活之中。蘭溪諸葛村4000名嫡傳後裔,家家戶戶都珍藏著《誡子書》。在景點內設攤書寫《誡子書》的諸葛高嵩對記者說:“對《誡子書》我情有獨鐘,百讀不厭。懷著對先祖諸葛亮的崇敬,我天天書寫著。來這裏的遊客也對諸葛家書十分感興趣,每天能賣出30多幅。”由此可見人們對諸葛文化的推崇。

廉政文化獨有的魅力,使諸葛《誡子書》從家庭教育走上了學校課堂。據記載,後裔諸葛韻笙等人,1919年創辦了蘭溪中醫專門學校。規定新生到校第壹天,就要求熟讀《誡子書》,並開設修身課陶冶情操。坐落在村莊旁的諸葛小學,校門口醒目處也設立了《誡子書》的碑文,讓學生常常駐足觀看。豐富內容成了學校課本教材的重要內容。據校長徐小勇介紹,學校把小學思想品德課中“專心致誌”、“從小愛學習”等內容,滲入到諸葛文化故事中進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諸葛廉政文化推陳出新。去年,蘭溪市紀委以《誡子書》為原本,譜寫了壹首廉政歌曲,今年參加了浙江省紀委組織的反腐倡廉歌曲評選活動,榮獲了壹等獎。歌曲旋律清晰,優美流暢,易於傳唱。將此歌曲刻制成了CD光盤播放,更吸引著參觀者。蘇州遊客李雲浩對記者說:“讀讀《誡子書》,唱唱廉政歌,加深了人生觀的認識,更增強了在浮躁環境中保持寧靜心態的信心。

清廉之風代代傳

諸葛廉政文化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代代相傳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先祖諸葛亮,雖然功勞蓋世,卻是壹位物質貧乏者。諸葛亮在《又與李嚴書》中寫到:“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從此可看出,諸葛亮家裏沒有余財清貧可見壹斑。“受賜八十萬斛”的俸祿,從歷史記載顯示:十升為壹鬥,五鬥為壹斛,這是壹個巨大的數額。這個錢財哪裏去了呢?據諸葛文化研究者介紹,大約有兩種可能:壹是沒接受。二是上交國庫或獎勵有功軍士。諸葛亮家中“內無余帛,外無贏財”,卻將清正廉潔的精神財富留給了後世。

羽扇綸巾,決勝千裏。諸葛亮在身經百戰中,發明了黴幹菜與豬肉混合炒成的“諸葛行軍菜”,確保軍需供給。不會變質長期保存,味道鮮美的諸葛行軍菜,從三國時期壹直保留到今天。蘭溪諸葛村家家戶戶都必備諸葛行軍菜,保持著節儉持家的習俗。隨著該村旅遊業的興旺發達,孔明大酒家、臥龍飯店等紛紛登場,“諸葛行軍菜”更成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遊客喜食的家常土菜。

倡導喪事簡辦更是諸葛後裔生活節儉的壹大特點。諸葛亮所處年代厚葬之風盛行,對此他深感不滿。在彌留之際,諸葛亮囑咐後人:“遺命葬於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報,不須器物”。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明、清兩代,蘭溪諸葛後裔中有京官和七品以上的地方官23人,其中也有三品、四品的高官。村中卻沒有建過壹座功德牌坊,更沒有壹座豪華的墓穴。

廉潔自律人敬仰

每當人們漫步在諸葛村的大街小巷時,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純樸的民風。據現任村黨支部書記諸葛坤亨介紹,三十多年來,諸葛村沒有發生過壹起刑事案件。實踐經驗總結,這得益於以德治村。翻開《諸葛氏家譜》,明、清兩代,諸葛村可以說是科第蟬聯。***有進士5人,舉人11人,分別占蘭溪全縣同期進士和舉人總數的5%和4.8%;各類貢生43人,仕途出身的官吏多達50人。在《蘭溪縣誌》上有列傳的16人,列入人物傳略的23人,真可謂群星燦爛,光彩照人。在保持完好的200多幢古建築中,“進士第”、“鄉會兩魁”、“大夫第”等門聯比比皆是,見證了諸葛後裔們從政做官,繼承先祖遺風,公而明察,勤於職守,留下了良好口碑的歷史。

走進諸葛廉政文化館內,最為耀眼的應是“廉潔自律”故事了。明洪武初年,第28代子孫諸葛伯衡,出任北平織染雜造局大使。赴任不帶家眷,公差出入不騎馬坐轎,如遇雨天,腳穿草鞋在泥途中行走。關心百姓疾苦,厲行改革,更深受百姓的愛戴。消息傳到京城,明高祖朱元璋親自召見,商討治國之道。諸葛伯衡直言:“聖明之世,綱紀正而法度修,民皆安業,但廉恥之道輕耳。”朱元璋聽後大喜,諸葛伯衡被提拔為陜西參議(正四品)。據《蘭溪縣誌》記載:諸葛伯衡享有“持名節”、“清修直諒之士”之譽稱。朱元璋對諸葛遺風十分欽佩,後來將武侯廟欽定為“帝王廟”,由此諸葛亮躍入了帝王行列。

壹個接著壹個清正廉潔的故事,歷歷在目。如今,人們對“鞠躬盡瘁”、“勤於職守”、“廉於律己”等上百個歷史故事更加津津樂道了。

傳頌諸葛廉政文化,其目的在於教育後人。今年,蘭溪市紀委組織力量對古老的“三榮堂”進行了修繕,通過挖掘整理,建起了我省首個廉政文化館。同時,以諸葛村豐富的人文古跡為載體,蘭溪市紀委著力抓好廉政教育工程建設。

古老的《誡子書》、“鄉會兩魁”牌匾、“廉潔自律”的歷史故事等都蘊含著諸葛廉政文化的豐富內容。(徐憲忠)

參考資料:

t.com/news/files/0511/051107_103437.php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壹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