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顧誦芬·王大中的個人經歷

顧誦芬·王大中的個人經歷

顧誦芬·王大中的個人經歷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經歷,165438+10月3日上午,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歷史上有35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顧誦芬·王大中的個人經歷。

顧誦芬王大中的親身經歷1 11 3、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舉行。202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員會高級顧問、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設計奠基人顧誦芬,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校長、國際核能領域著名學者王大中。

王大中:來自“200號”的核能專家

2021 9月12日9時35分,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各機組首次達到臨界狀態,正式進入連續核反應。由清華大學、華能集團、中核集團聯合開發建設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塊化高溫氣冷堆示範電站,向正式開始運行、實現並網發電邁出了關鍵壹步。

作為中國著名的核反應堆工程和核安全專家,王大中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

1935,王大中出生在河北昌黎縣的壹個平民家庭。1953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1956年,鑒於國家對原子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清華成立了工程物理系,品學兼優的王大中成為該系第壹批學生,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核物理研究生涯。

1958年,清華向上級提出建議,設計建造了功率為2000千瓦的屏蔽試驗堆,並以此為基礎建設了教學、科研、生產三位壹體的基地,這是我國核能事業急需的。建議書獲批,基地位於昌平虎峪山區,項目代號“200”,這裏也是清華核能研究的搖籃,被清華人親切地稱為“200”。這壹年,王大中畢業留校,參與了“200號”的建設,在這裏他已經成長為清華的核能研究帶頭人。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正式啟動高技術前沿領域“863”計劃,選擇了生物、信息、能源等7個領域實施。王大中作為能源領域的專家,參與了最初的論證。1986,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震驚世界,核安全問題更加突出。在“863”項目的支持下,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始了高溫氣冷堆的研究,僅用三年多時間就在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八項重要突破。1992年,國家批準在“200號”上建設10 MW高溫氣冷實驗堆的項目。這為高溫氣冷堆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華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研究人員介紹,石島灣核電站采用的高溫氣冷堆是國際公認的第四代核能技術的首選堆型。“本質安全”是高溫氣冷堆最突出的特點。材料的物理機制和反應堆的設計保證了在嚴重事故中即使不采取人為和機械的幹預措施,反應堆堆芯也不會熔毀,不會泄漏大量放射性物質。"從理論到實驗,再到應用,王大中院士親自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核研院的研究人員說。

除了是核科學家,王大中還是清華大學的校長。從1994到2003年,王大中提出了綜合型、研究型、開放型的整體辦學模式和思路,實施了“百人引進計劃”、“教授計劃”等壹系列改革。9年來,清華建立了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醫學院和新聞與傳播學院,基本實現了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布局。

作為壹所學校的校長,王大中也因其謙虛的態度和樸實的風格而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在上下班的路上,他會靠在自行車上,聽老師講系裏的情況。他還會在早上6點去圖書館調研,幫助學生解決早上圖書館擁擠等問題。

清華校園裏至今還流傳著“壹張洗澡票”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清華學生擁擠洗澡的現象日益突出。1999結尾,壹位清華學生給校長郵箱寫郵件,反映洗澡難的問題,說學生要發洗澡票,邀請王校長和他的同學去澡堂。當時有人認為這只是學生的玩笑。然而,當王大中得知後,他很快就和副總裁以及計劃和財務部門的負責人壹起進了澡堂,並直接在現場工作。他當即決定分批對學生澡堂進行改擴建。不到壹年,衛生間改擴建陸續完成。

2003年,王大中離任。畢業季,清華畢業班強烈要求與王大中合影。學校相關部門應畢業生要求發出通知後,短時間內有168班近5000人報名。

顧誦芬:“殲8之父”乘殲三飛上藍天。

1930,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其父顧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書法造詣深厚。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雖然出生在壹個人文氣息濃厚的家庭,但顧誦芬卻投身於工程科學,成為航空領域的偉人。

顧誦芬附屬航空公司與壹種飛機模型玩具有關。

1935年,顧全家北遷,在燕京大學工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年僅七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屬小學二年級,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10歲的時候,叔叔送了他壹個木制的模型飛機作為生日禮物。顧誦芬壹下子就愛上了飛機,並立下了“造中國自己的飛機”的誓言。

1951年,從顧誦芬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沈陽航空工業局。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1956年8月,我國第壹個飛機設計室在沈陽成立。在這個擁有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團隊中,顧誦芬擔任了氣動團隊的領導者,他的夢想逐漸實現。

為了解決機身兩側進氣的問題,顧誦芬和軍事專家壹起,利用當時工程上唯壹沒有使用過的風洞,摸索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材料極度短缺的情況下,白天下班後,他不得不帶著同事去醫院收集廢針,焊接在銅管上,形成模型...

1958年7月26日,殲擊機1在沈陽成功首飛。顧誦芬在幾乎空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生涯中創造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設計方法,也達到了應用空氣動力學研究和實踐的新高峰。

60年代中期,超級大國擁有兩倍音速的戰鬥機,但中國沒有與之抗衡的裝備。許多航空研究人員都屏住呼吸:我們必須建造自己的“競爭機器”。

19 64年,殲8戰機自主研制正式啟動,前總設計師在執行公務時墜機身亡。顧誦芬和其他幾個關鍵人員奉命應對危機。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首飛。但在隨後的試飛中,飛機出現了強烈的震動,讓所有參試人員懸起了心。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顧誦芬做出了壹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坐殲6飛機上天,直接在試驗機後面觀察振動。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盧明東回憶:“顧老師當時已年近半百,但他不顧過載對身體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帶著望遠鏡和相機,在萬米高空對飛機的動態進行了觀察和拍攝,讓在場的所有同誌都非常震撼和感動。”

得益於反復觀察和大膽嘗試,顧誦芬最終和團隊壹起解決了氣流分流嚴重的問題,並親自設計了飛機後機身的整流罩,徹底消除了飛機的跨音速抖振。

然後在15中,他繼續參與了的設計殲8ⅰ和殲8ⅱ直到最後生產。這種雙發高空截擊戰鬥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傳奇,保衛了中國領空半個世紀。顧誦芬被稱為“殲八之父”,但他總是說,回顧他的壹生,他談不上什麽偉大的成就,只說他沒有浪費時間,為他的國家做了壹些事情。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經歷2 165438+10月3日上午,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記者了解到,自1999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已有吳文俊、袁隆平等35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兩位獲得最高榮譽的科學家有著怎樣精彩的人生?讓我們互相了解壹下。

顧誦芬,出生於1930,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研究員。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設計創始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誦芬壹直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的發展。他組織攻克了壹系列航空關鍵技術,主持建立了中國飛機設計體系,開創了中國戰鬥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和推動了中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壹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中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的發展。

他是新中國航空科技的奠基人之壹,也是我國飛機氣動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J-1、J-6、J-8和J-8ⅱ飛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設計的基礎,促進了我國氣動研究和設計基礎手段的發展。

他還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多項發展建議,如大飛機項目、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等;從航空武器系統發展層面,他對新壹代戰鬥機、直升機等武器裝備提出了多項發展建議;從前瞻性的顛覆性技術,他提出了軍用人工智能、突防轟炸機等技術群的發展建議;並圍繞航空強國戰略提出了多項發展建議,被采納並付諸實踐,為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大中,出生於1935年2月,清華大學教授,前校長,國際著名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大中對國家和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決心建壹堆報國。他在先進核能技術研發領域工作數十年,主持研究、設計和建造了世界上第壹座5MW殼式壹體化低溫核供熱試驗堆和世界上第壹座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10MW模塊化球床高溫氣冷試驗堆,並大力推動了上述兩項先進堆技術的應用。

他帶領清華大學以提高核能安全為主要學術理念的核能研究團隊,成功走出了壹條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發展之路。

值得關註的是,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王大中和領導班子帶領師生員工,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壹流大學之路,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