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景公遊於,得金壺,乃發視之,中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魚無反,則惡其鰠也;勿乘駑馬,惡其取道不遠也。”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於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於閭;紀有此言,註之壺,何鄙也,不亡何待乎?”
翻譯
齊景公在原紀國的土地上遊歷時,得到壹個金壺,就打開壹看,裏面有紅筆寫成的文字:“吃魚只吃壹面,不翻過來吃,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有道理!就像這樣說的!吃魚只吃壹面,不翻過來吃,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晏子回答說:“不是這樣啊!吃魚只吃壹面,不翻過來吃,是說不要用盡老百姓的力氣。
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讓沒有才能的人在國君身邊。”齊景公說:“紀國有這樣深刻的言語,為什麽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有這樣的言語也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好策略,壹定會公行於天下。’紀國有這樣的言語,卻藏在金壺裏,是多麽庸俗淺陋,亡國還要等到什麽時候呢?”
擴展資料
文章背景
本篇文章選自晏嬰所著的《晏子春秋》,《晏子春秋》為記載中國春秋時期齊國丞相晏嬰言行活動的壹部書,成書於戰國時期。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不要貪圖享樂,以及愛護百姓、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成為後世人學習的榜樣。
《晏子春秋》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過具體事例,書中還論證了“和”和“同”兩個概念。晏嬰認為對君主的附和是“同”,應該批評。而敢於向君主提出建議,補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這種富有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在中國哲學史上成為壹大亮點。
作者簡介
晏嬰(出生年份不詳—前500年),姬姓(壹說子姓),晏氏,字仲,謚“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50余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