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智慧哲人,《先知全書》是紀伯倫的畢生智慧結晶。
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幼年時隨父母移民到美國,童年生活窘迫無比,但是好在生命厚愛與他,讓他的聰慧和努力,都看到了結果。
也許是天妒英才,紀伯倫在少年時便展露了美術方面的天賦,後來又開始發表散文和詩歌。青年時期譽滿歐洲,但是卻在個人高峰創作時期,病逝於肺結核和肝類疾病。那年,紀伯倫才48歲。
[if !supportLists]壹、[endif]沙與沫
《先知全書》包括“沙與沫”“淚與笑”和“先知”,***三部書,內容涉及愛、婚姻、子女、哀樂、罪罰、理性、友誼、工作以及善惡等。
作者在創作這些作品的時候,是透過壹位東方智者之口,講述了有關人生的26個問題。
“沙與沫”是作者的散文詩代表作,全書內容以322首短小精悍的智慧格言組成。
書中,作者寫到:“人的理想和成就之間有壹段距離,只有靠他的熱情才能跨越。”
這麽寫實的的道理,放到今天來看,依然適用。
哲人的智慧就是不會被光陰掩埋。
紀伯倫不長的壹生中,有壹位摯友愛人,叫瑪麗,因為年齡原因,瑪麗不能和紀伯倫結婚,他們相愛,壹直在通信。瑪麗在紀伯倫的創作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激勵。
每壹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繆斯。紀伯倫很有幸遇到了瑪麗。
紀伯倫自己寫過:“每壹個男人都愛著兩個女人:壹個存在於她的想象中,另壹個還未生下來。”
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壹生會遇到瑪麗。
“沙與沫”中,都是壹些簡短的句子,卻可以道盡人的壹生。智慧的人在說壹種道理的時候,總是那麽壹針見血,準確無誤。
比如紀伯倫寫過:“慷慨並不是妳把我比妳更需要的東西賜予我,而是妳把妳比我更需要的東西也給了我。”
這種慷慨之中,明明是舍,是溫暖,是愛。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淚與笑
紀伯倫與泰戈爾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華盛頓為紀念紀伯倫建立了紀念中心,以此表示對他的尊重。
紀伯倫15歲的時候,由波士頓回到黎巴嫩求學,20歲畢業以後又重新回到了波士頓,壹邊發表散文詩,壹邊學習藝術,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到法國巴黎學習,並遊歷歐洲,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淚與笑”是作者的散文集。
其中有壹篇“愛的生命”,紀伯倫用優美的筆調,書寫了他對出壹年四季的贊美和愛意。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瞧,春曉已將被冬天折疊起的衣裳鋪展,核桃樹、蘋果樹穿上了春裝,宛如蓋德爾夜的新娘”。感情充沛,將春天煥然壹新的感覺寫得躍然紙上。
“淚與笑”中的散文作品,都是作者紀伯倫在1904至1908年之間發表在阿拉伯文報紙《僑民報》的思想專欄。雖然是紀伯倫早期的作品,但是卻包含了美與自然、自由和公正的內容,是壹位熱血青年對於世界發出的愛和呼喚。
這些作品,使很多人對於詩人有了不同的認知。也體現了紀伯倫的博愛。
任何壹個作者,究其根本都是在寫自己,寫自己的思想、信仰和愛。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先知
“先知”是紀伯倫在文壇引起轟動的壹部散文集。
作家冰心說:“作者以純潔美麗的詩的語言,說出了境界高超、眼光遠大、既深奧又平凡的處世為人的道理。”
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在40歲左右。這時候,他已經對世界和生命有了幾乎全貌的認知,自己的寫作領域也更豐富,散文內容包含了人生26個問題在內的探討和認識。
“先知”也是讓紀伯倫享譽世界的壹本文集,曾經被翻譯成百種文字流傳甚廣。
紀伯倫在書中寫了自己對於美的理解,他說,美並不是未曾滿足的需要,而是壹種迷戀、壹種快樂。是的,美不是幹渴的嘴,也不是伸出的手;而是火熱的心,是陶醉於喜悅的靈魂。
每個人對於美都有自己的見解。東方美學大師柳宗元曾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是被人賦予的。
紀伯倫總是對事物有著格外清醒和不同的認知。
比如他對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曾經這樣說,妳們的孩子,其實不是妳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妳們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妳們而來。妳們能給予孩子妳們的愛,而不是輸入妳們的思想。
這段話,在今天的家庭關系和教育理念裏來看,都是非常冷靜而客觀的。
如果人們認可這段話,能理智的對待自己的孩子,估計可以減少很多失敗的教育案例。
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作家榜系列書籍當中,這套《先知全書》是圖畫和文字版結合的插圖珍藏版版本,內容排版都非常適於閱讀。
紀伯倫在文學界是壹名不容忽視的作家,同時他也是壹位極具繪畫天賦的藝術家。人生很長,閱讀,可以讓我們刷新自己的認知,擴寬自己的思想,愉悅身心,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