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怎樣科學地利用時間?

怎樣科學地利用時間?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壹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麽事情都做不成;它使壹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壹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麽?眾說紛雲,捉摸不透。

有壹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於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麽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壹切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麽呢?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歷數古今中外壹切有大建樹者,無壹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壹寸光陰壹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壹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裏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裏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麽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幹小時的時間,讓我把壹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妳知道這些國家的人是多麽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壹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壹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壹個會議,出國前團長準備了厚厚壹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壹分鐘。這在那些“壹杯茶水壹支煙,壹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準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壹般精確到秒。

那麽,對於學生來說,應該如何科學地利用時間?

1.集中精力學習,不要做現在不應該做的事

在人才成長的諸規律中,有壹條聚焦成才規律。它告訴人們要依據自己的最佳才能,選準成才目標,然後過濾信息,集中精力,目標始終如壹。這樣,精神世界的智慧光芒會在聚焦效應之下形成突破性的成才能量。因此,要想使自己在壹生中“有所為”,必須“有所不為”。有些事情雖然是壹生中應該做甚至是必須做的,但現在不應該做或者沒有必要做,如果妳做了,那就是不明智之舉,甚至使自己陷於被動地位。

對於某些中小學生來說,主觀上想去做但現在不應該去做的事主要有貪玩兒、追求時髦和早戀等。

貪玩兒,是少年兒童的天性,玩兒可以鍛煉身體,啟迪智慧。撲克、象棋、麻將、臺球、遊戲機等都挺好玩兒,甚至使人上癮,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玩兒畢竟不是主業,過於貪戀而影響學習就屬於不務正業。光學不玩兒又不參加必要的體力勞動,不利於提高學習效率,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光玩兒不學,則是本末倒置,輕則誤事,重則喪誌。科學的做法是:心中時刻想著學習、事業,而不被貪玩兒的惡魔所驅使,對於各種健康的娛樂活動,可以涉足,但不迷戀。在學習累了或者應該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之後,適當安排玩壹玩兒,或參加壹些體力勞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從實際出發,好虛榮、講時髦就不應該了。中國有句俗話:“千頭萬緒抓根本。”學生的根本就是學習好。用知識、成就的光環妝飾自己要比用脂粉或漂亮的服裝妝飾自己所產生的魅力大千百倍。服飾和化妝品裝點出的美,是表面的美,膚淺的美,靜止的美,短暫的美;知識、智慧煥發出的美,是內在的美,深沈的美,律動的美,永恒的美。“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這是古代阿拉伯人關於知識的格言。下面的兩個故事或許能說明這壹道理。壹個朋友在紐約街頭見愛因斯坦穿著舊大衣,勸他添置件新的。愛因斯坦說:“這有什麽關系?反正紐約誰也不認識我。”愛因斯坦成名後,仍穿著那件舊大衣,那位朋友又勸他添置新大衣。愛因斯坦又說:“何必呢?反正這兒誰都認識我了。”童話作家安徒生穿著儉樸。壹次他戴著舊帽子在街上走,有人嘲笑他:“妳腦袋上邊那個玩藝兒是什麽?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回敬道:“妳帽子下邊那個玩藝兒是什麽?能算腦袋嗎?”聽起來這是兩個笑話,但細想壹下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舊大衣、舊帽子並沒有影響兩位偉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而那些以衣冠取人者,充其量有個錦繡皮囊罷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不把學習放在主要位置,而是為穿上“金利來”、“老人頭”而自豪,或為騎不上山地車而苦惱,實在是可笑而且可悲的。當然,不追求時髦不等於不修邊幅,學生還是應該講究儀表的。關於美,培根有壹段論述,同學們應將其記在心間:“就形貌而言,自然之美要勝於粉飾之美,而優雅的行為之美又勝於單純的儀容之美。”

愛情,歷來被作家們視為永恒的主題。哪壹個妙齡男兒不善鐘情?哪壹個豆蔻女子不易懷春?然而,學生時代,特別是中學時代,正是為壹生事業打基礎的黃金時期,如若早戀,則是舍本逐末。到頭來多是事業、愛情兩耽誤。有人說:事業的引力,愛情的驅力,歧視與壓迫的反作用力,是人生的三大動力。因此,早戀處理得好可以產生“合動力”。有關統計調查材料表明,那些在中學時代就耳鬢廝磨、如膠似漆地戀著的,大都是學業荒廢,愛情失敗,甚至有的由“愛得深”變為“恨得深”。相反,那些把愛深深地埋在心底壹心向學的青少年,多數不僅事業有成,而且能夠贏得愛神的青睞。還有人說:“現代人青春期提前了,所以中學生早戀是理所當然的。”此話謬也!論青春期,古代就有“男子二八壹十六,女子二七壹十四”之說,即使真的提前了,也絕不是到了青春期就應該戀愛。因為此時人的生理並未成熟,心理更未成熟,世界觀未定型,前途未確定,自己連起碼的自立於社會的能力都不具備,愛將附於何處?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文化的發展,求知幾乎已成為現代人求生的先決條件。客觀上要求每壹個人都必須擺正求知、求生和求愛的關系,否則將自食苦果!建議中學生朋友牢牢記住並深刻理解下面兩句話:“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沒有登天本領,難與嫦娥相會。”

2.集中精力學習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不要過多地學習現在不該學的東西

有的同學聽說專家、學者都知識廣博,於是自己也如饑似渴地見知識就學,世界之最,天下奇觀,三俠五義,北腳南拳,得著什麽看什麽。學到的這些知識支離破碎,沒有什麽實際用途,而且把“記憶的口袋”裝得挺亂,影響了正常學習。這是嚴重的精力流失!

人才的成長,大多是階梯式的。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每上壹個層次,幾乎都伴隨著競爭和淘汰,而每前壹個層次都是給後壹個層次打基礎的。基礎不好就要成為淘汰對象,壹旦在哪個層次被淘汰,再想彌補就需要付出雙倍乃至更大的代價。壹個人的才能很重要,能夠把握機遇、創造條件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更為重要。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打牢向高壹層次躍進的基礎,是把握個人命運的關鍵。

同樣是知識,應先挑有用的學;同樣是有用的知識,應先挑基礎性的和急用性的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起碼的生活常識,課本上所規定的內容,多屬於工具性、基礎性和急用性的知識,都是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應該作為現在學習的中心。對基本知識必須爛熟於心,運用自如;對於基本技能必須過得硬,無論解題還是寫文章,都要成竹在胸,得心應手。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踩在時代生活的“點兒”上。

古詩雲:“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人壹生中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是6~25歲。這20年如果用天來計算,僅為7300天。壹生的命運如何、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段時間如何利用。而人又多是“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陰”,這就往往造成人生事業上的悲劇。因此,妳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學有所成,就應該珍惜並科學地花費每壹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