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古歷史壹般分為三個階段。初期(5-11世紀)是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中期(12-15世紀)是封建社會全盛時期;末期(16-17世紀中葉)是封建社會衰亡、資本主義產生時期。就文學史而言,最後壹個階段已是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文學的開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學史之內。初期的前幾個世紀,蠻族尚無文字記載的文學,拉丁文文學則幾乎全是教會文學,當時介乎歐、亞兩洲之間的拜古廷文化遠遠高出歐洲蠻族文化。中古比較有成就的文學大半產生於九、十至十四、五世紀。從地域範圍來說,中古文學已擴大到希臘、羅馬以外的全歐洲。 歐洲封建社會的開始,是以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和蠻族登上歷史舞臺為標誌的。帝國內部封建因素——隸農的出現和蠻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國的滅亡。蠻族主要指克爾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個部落。克爾特人在羅馬帝國時期已大都和羅馬人融合。摧毀西羅馬帝國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對東羅馬帝國的封建化起過重要的作用。
各蠻族的封建化過程先後不壹。從四世紀末開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蠻族內部的發展引起了民族大遷移。五世紀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國廢墟上建立了許多國家,通過土地集中、公社解體和農民的農奴化,逐漸由氏族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八至九世紀查理大帝的統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後,王國分裂為西法蘭克(法蘭西)、東法蘭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個部分。九至十壹世紀,封建莊園制和等級制的建立鞏固了封建主的統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紀以前還處在氏族社會末期,九世紀左右,先後進入封建社會,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維亞、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亞和東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最為強大,基輔羅斯在十世紀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紀中葉為蒙古人所占領。北歐各日耳曼族以地處邊陲,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地區,長期保持氏族社會,約在十壹世紀前後才開始封建化。
近代歐洲的國家在各部落定居並建立封建國家的過程中已初具規模。 封建生產方式比以前的奴隸制是壹大進步。農奴可以有部分生活資料和簡陋的生產工具,生產力得到了提高。但剝削仍然極為殘酷。作為基層經濟組織的莊園為世俗或教會領主所有,生產壹切必需品,成為壹個自足的經濟單位。主要勞動者是農奴,他們依附於土地,負擔繁重的生產勞動,受著徭役、租稅的盤剝。封建主為了鞏固統治,發展了封建等級制,他們各有自己的武裝和堡壘,用以壓迫人民。封建主和農奴之間的矛盾構成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城市發達以後產生了市民階級,他們也受到封建剝削,和農民壹起反對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對派活躍於整個中世紀。”封建主各據壹方,彼此經常進行掠奪戰爭,或聯合起來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會的混亂局面。
在歐洲封建社會內,基督教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在羅馬帝國後期已被定為國教。當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版圖內建立起壹系列新興封建國家的時候,他們並未采用基督教,而是與依附於奴隸主的基督教進行鬥爭。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興封建階級,否定了基督教的壹些基本教義。他雖未擺脫神學的影響,但他像盧克萊修壹樣,宣稱“無不能生有”,壹切存在都有原因。
隨著封建主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的發展,封建主逐漸利用並接受了基督教這壹具有普遍影響的精神統治工具,基督教遂與封建蠻族王國合流。同時,教會本身也逐漸變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壹個以教皇為首的統壹組織,不僅在經濟上剝削各國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義、否定現世的來世思想從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歐各國受到基督教勢力的侵襲較晚(約在11世紀前後),氏族社會文化保存最久。東斯拉夫人在十世紀末從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這是符合羅斯封建統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鞏固了封建關系,加強了大公的勢力。同時,基督教的傳入也促進了羅斯和拜占庭之間的文化交流,推進了羅斯文化。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聖經》。《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舊約》是希伯來人(分為以色列和猶太部落)古代文獻的匯編,內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之間民間流傳的歷史傳說、戰歌、愛情詩歌、先知的言行錄、法律、宗教教條和戒規等,成為猶太教的經典。這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來文寫定,其後又譯成希臘文,其中有壹部分是亞洲西部的優美的文學。《新約》則成於基督教興起之後(公元1、2世紀),包括有關耶穌言行的傳說、耶穌使徒的傳說和書信,用希臘文或希伯來文寫成。基督教會把《舊約》和《新約》合為壹書,稱為《聖經》。《聖經》雖然是亞洲宗教文獻,但隨著基督教勢力的擴張,在宗教改革時期又被精心譯成各國文字,對歐洲社會思想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會壟斷著中古的文化。它從《聖經》中找出統治、壓迫、剝削人民的“理論”根據。它銷毀古代文物和書籍,對古希臘、羅馬的“異教”文化基本上采取敵視、排斥的態度,但是為了吸取古代文化中有利於教會統治的思想,也保留了其中壹部分,如柏拉圖的神秘思想、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此外,為了閱讀拉丁文和希臘文的《聖經》,辦理東西方教會之間的外交,用統壹的拉丁文加強西方教會之間的聯系,並創作教會文學以及其它原因,僧侶們也通過古代文學作品學習古代語言。可是壹般說來,他們對於古代文學往往歪曲附會,竭力消除其中的現世思想。對於蠻族的神話、傳說、史詩、文化活動,教會采取壓制政策,壓制不成,就加以篡改。教會本身的文學多是用拉丁文寫的基督故事、聖徒傳、禱告文、贊美詩等,以宣揚世俗生活的罪惡,勸人懺悔或用迷信恐嚇人民。但某些出自下層僧侶手筆的作品往往在宗教外衣下多少反映了人民的情緒。
教會雖然敵視人民的文學,人民的文學在整個中古時期並未被扼殺。很早的時候,日耳曼人就有歷史歌謠和神話傳說,稍後又產生了有關民族大遷移時代的英雄史詩。在凱爾特人之間流行著關於英雄庫胡林和芬恩的故事,以及稍後的關於亞瑟王的故事。斯拉夫人中也流傳著許多英雄歌謠。此外,各民族都有諺語、格言、謎語、咒語等民間文學。這些文學大都口口相傳,民間藝人在保存、傳播、加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壹部分被迎入宮廷,大部分從壹處流浪到另壹處,在村頭鎮口說唱。這種文學由於受到教會敵視,很多都已失傳,九、十世紀以後才部分地記錄下來,從中可以看出中古早期氏族社會人民的生活、信仰、精神面貌和藝術風格。在十三、四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謠曲。這是壹種較短的敘事詩,往往采用古代英雄史詩、當代歷史人物或實際、生活中不平常的事件、民間故事甚至騎士傳奇編寫而成。它常常被用來歌唱,有時采取領唱合唱方式,在農村城鎮流傳。中古後期民間文學還有過抒情詩,歌頌愛情和自然,但這類作品留存極少。農民運動結合著城市平民運動和“異端”運動,提出與貴族平等、消滅貧富差別的政治、經濟要求,這在文學中也有反映。中古主要文學成就都和民間文學有壹定聯系,另壹方面,民間文學,特別是後期,往往也受到封建意識尤其是教會思想的影響。 隨著封建國家的逐漸形成,在和異族的鬥爭中,產生了後期的英雄史詩。這些英雄的精神世界有的已經超出狹隘的部落範圍,具有愛國思想,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封建全盛時期的騎士文學則主要表達了封建主的理想,宣揚封建主的道德。但它往往也表現出反禁欲主義、反等級觀念,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它的構成因素極為復雜,有時以民間文學為基礎,但又摻雜古代文學、東方文學、宗教文學等因素。後期的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以法國為最發達。
城市的出現使西歐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產生了資產階級前身的市民以及不同的城市階層,也產生了城市文化。 出現了不是教會辦的學校和大學,引起教會的敵視和爭奪。唯物主義思想有所發展,法國的阿貝拉爾、西班牙的阿威羅厄斯、英國的羅哲爾·培根都是反經院哲學的代表。出現了城市文學,以反教會、反封建為其基本特點。市民階級在經濟和政治上是軟弱的,它往往依靠機智和強大的封建勢力作鬥爭,反映在文學上就是《列那狐傳奇》這類作品。市民的要求也見於在中古後期比較發達的戲劇。在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如意大利,已形成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並產生了但丁這樣的文藝復興過渡的詩人。
十字軍東侵對西歐文化的發展起過促進的作用,從此,東方故事、愛情詩歌、東方史詩以及華麗的風格被吸收到歐洲文學中來了。
歐洲中古文學在藝術上比較突出的特點之壹是寓意,這是壹種在宗教文學影響下形成的特殊的形象思維方法和表現方法。作者常常假托夢境或幻景來反映生活現實,體現理想,或用形象象征抽象品質,如用玫瑰象征愛情。這種手法壹直影響到但丁,在後來歐洲文學中仍被普遍使用。中古的騎士傳說強調人物心理、冒險經歷、細節描寫,創造了壹種新的長篇敘事文學,對後來小說發展有壹定影響。隨著蠻族國家的建立,民族地域逐漸劃定,民族語言也逐漸形成。盡管教會作家和僧侶壹般都用拉丁文寫作,但世俗文學從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到戲劇、寓言、笑話壹般都用“俗語”——民間語言或方言創作。近代歐洲各國文學和語言的開始大都可以追溯到中古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