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妳。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恒:常常。
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左傳·隱公三年》
[解讀]喜歡子女,應該用道義去教導他,不要讓他走上邪路。這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què)勸諫衛莊公的話,衛莊公不聽勸諫,他的寵子公子州籲終於招致殺身之禍。溺愛,會使子女走上邪路。弗,不。納: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求:找尋。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壹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註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遷怒:轉移怒氣。貳:再,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壹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準,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差若毫厘,謬以千裏。——《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壹絲不茍,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厘: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蔔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裏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醜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壹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壹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 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誌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壹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壹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壹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後省略了壹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解讀]如果天天洗滌能使面容清潔新鮮,那就每天都要洗滌幹凈,保持清潔、新鮮,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這句名言是商朝開國賢君湯刻在盤子上的銘文,叫“湯盤銘”。刻在洗滌的盤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勵的作用。這裏借指要讓自己的道德修養、精神面貌永遠是新鮮而清潔的。日新:這裏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解讀]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木工用具)劃直線加工以後,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後,就能鋒利。這兩個比喻用來說明人經過學習磨練,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慧明智,不犯錯誤,也越來越堅強。礪(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解讀]對妳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妳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我們評價壹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產生偏見。
好(hào):喜愛。前“惡”(è):缺陷和醜惡。後“惡”(wù):討厭,憎恨。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解讀]災禍啊依存著幸福,幸福啊潛伏著災禍。它告訴我們,禍福在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兮(xī):語氣詞,相當於“啊”。
倚(yǐ):倚靠。伏:潛伏,隱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給。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裏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內自省:自己在內心裏省察、檢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壹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解讀]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樣(濃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沒有圖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夠長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懷有獲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接:接觸,交往。 醴(lǐ):甜酒。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尚:重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蝕,可以保持很久不變壞。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動”的重大意義:生命在於運動,腦筋在於開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腐:腐臭。戶樞(shū):門的轉軸。蠹(dù):蛀蝕。
滿招損,謙受益。——《書·大禹謨》
[解讀]驕傲自滿必然招致損失,謙虛謹慎就會獲得好處。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了這句名言的正確。唐太宗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國家治理得很好,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驕傲自滿起來,在攻打高麗(朝鮮)時慘遭失敗。唐玄宗剛登基做皇帝的日子裏也算英明,在政治、經濟方面取得成績後就驕傲起來,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衰落。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讀]千裏遙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壹步開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頭開始,從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萬事開頭難,沒有個開頭就不會有結果。任何事情都要從壹點壹滴的小事開始做起。
鍥而含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讀]雕刻了壹下,就放棄了,就是腐朽的木頭也刻它不斷;如果刻個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說明學習、做事情,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淺嘗輒止,將會壹無所成。鍥(qiè)、鏤(lòu):雕刻。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解讀]壹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麽辦了。 孔子認為,壹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壹個企業,壹個民族,壹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解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孟子認為,壹個普通人如果要成為堯,成為舜,成為賢,成為聖,關鍵是要去“做”,若能事事處處都按照堯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為堯舜了麽?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能為自己樹立壹個好榜樣,並按照榜樣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長了。堯舜:上古時代的國君唐堯和虞舜。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解讀]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有壹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了。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說:“我知道錯了,今後壹定改正。”其實,他的話把重點落在前壹句,只是想用這個話堵住士季的口,並不是真想改正錯誤。士季便說:“~,~,~。”士季的話把重點落在壹個“改”字,知錯必改,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莫大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人壹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禮記·中庸》
[解讀](如果自己不如別人聰明,那麽)別人花壹分力氣就能學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氣學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氣能學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氣學好它。這句話說明人要自強,不甘落後。有了自強的心態,必然會勤奮,“勤能補拙”,原本不夠聰明的人也會聰明起來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解讀]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制成器物。後來引申為學問上的研究、探討。指***同研究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壹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後才采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解讀] 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能使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乃至滅亡。
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上》
[解讀]人生在世應當做—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當害人的“鬼”。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解讀]打了勝仗不驕傲,打了敗仗不埋怨。打了勝仗不驕傲,是因為勝利來自戰術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驕傲;打了敗仗不抱怨,是因為知道了自己失誤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驕、不怨,有利於繼續戰鬥。
聖人千慮,必有壹失;愚人千慮,必有壹得。——《晏子春秋·雜下》
[解讀]偉大人物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經過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壹點有益的意見。契訶夫說過,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應該因聖人的存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修權》
[解讀]原文是: “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意思是:作壹年的打算,沒有比種植谷物更恰當的;作十年的打算,沒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當的;作終身的打算,沒有比培育人才更恰當的。換壹種說法就是: 種植壹次而有—次的收獲,這是谷物;培植壹次而有十次的收獲,這是果木,培育壹次而有百次的收獲,這是人才。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麽,從事大業就能得心應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培養人才是中華民族騰飛必經的門徑。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培養人才也是不容易的。樹:種植,培育。木:樹木。人:人才。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壹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誌,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誌堅強。對壹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誌,是缺壹不可的。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解讀]雖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雖有很好的道理,不學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這句話強調重在實踐,重在參與,重在學習,重在汲取。在當今這樣的信息時代,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妳不去學習就得不到。旨:味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解讀]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看出壹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真正考驗人。雕:同“雕”,雕零,零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解讀]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壹國的人才,也可以為另壹國所用。後來比喻借他人的批評幫助來改正自己的過錯,或者比喻拿別人的情況作為借鑒。從讀書做學問這方面來講,學文科的,要讀壹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讀些人文科學的書。他山:別的山。攻:琢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
[解讀]得天時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實如此。天時;節氣、氣候、陰晴寒暑的變化。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團結,得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解讀]天體的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以它為榜樣,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有自己的體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運行,運轉。健:強壯有力。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蕩》
[解讀]別人送我個桃子,我報答他個李子。對方給我多大好處,我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他。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投:投擲,在這裏是贈送的意思。報:回報,回贈。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莊辛謂楚襄王》
[解讀]羊跑了再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原文是: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末為遲也。”我們知道,事情失敗後,及時補救,還不為遲;怕就怕不吸取教訓,不采取補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莊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稱。鄙語:俗話。顧:回頭看,回頭召喚。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解讀]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壹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解讀]堅持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斷前行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為、行,就是實際行動。有了實際行動,再難的事情也能辦到;沒有實際行動,容易的事情也辦不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解讀]與其整天坐在那兒苦思冥想,不如花壹點時間去學習有收益。學與思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顧某壹個方面,就會徒勞無功。須臾:壹會兒。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麽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圬(wū):塗飾墻壁用的工具,這裏指塗飾、粉刷。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學記》
[解讀]不斷的學習,這樣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壹個大圓圈,把知識淺薄的人比作壹個小圓圈。大圓圈外邊接觸的空白比小圓圈的多,因此,知識越多的人,越能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學習,越是努力學習知識就越豐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註重某壹方面而忽視另壹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殆(dài):疲倦而無所得。
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
[解讀]為學之道,再沒有比接近良師更便利的了。壹個好教師,勝過萬本書。尊師敬師,拜師求學,是求知的捷徑。
行百裏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壹百裏的路程,走了九十裏才算走完壹半。這句話比喻事情越到最後階段越難完成。所以,無論做什麽事情,不到最後完成決不可以松氣,否則就會功虧壹簣,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