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傷感說說 - 都說武漢是早餐聖地。武漢有有什麽好吃的早餐?

都說武漢是早餐聖地。武漢有有什麽好吃的早餐?

大部分剛到武漢的外地人都會對武漢人吃早餐的方式感到震驚:壹條街都是早餐攤,所有的攤位都圍滿了食客。有的人在等壹碗熱幹面,有的人在盯著自己的面窩,有的人會捧著壹塊豆皮...這些標誌性的早餐意味著武漢壹天的開始。

與廣州慢節奏的早茶不同,武漢人通常沒有時間坐下來細嚼慢咽,捧在手裏或挎在包裏,趕著去上班或上學。於是熱幹面、豆腐皮、面窩跟著人,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

這是武漢每天都有的全城運動,被稱為“早產”。

就算大雨把城市翻了個底朝天,武漢人也不能太早。

武漢的早餐之都

“小女子學巨人,清晨醒來;等壹下。梳頭還早,壹起吃湯圓。”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葉刻本《漢口詞》中首次使用“未熟”壹詞來表示早餐。至此,武漢人已經“早產”了166年。

的確,在壹日三餐中,武漢人最重視早產。而且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餐的習慣,都是在路邊攤買的。武漢三鎮路邊攤生意很發達。以前幾乎每條街都有小攤,現在管理嚴格了,但是很多店還是在大門口放爐子和油鍋。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稱武漢為“早餐之都”。它在武漢過早的重要性可以與晚餐媲美,其種類之多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曾經有個網友微博曬了28天太早。武漢作家池莉也在她的作品《冷熱也好活著也好》中盤點了武漢的早餐:“老桐城的豆皮,壹個又香又大的包,蔡的熱幹面,譚延吉的餃子,田恒奇的糊湯米線,厚生的什錦豆腐腦,老的牛肉幹炒豆角,民生食堂的小籠包,五芳齋。其實這只是武漢的壹個著名老字號,大街小巷的名字數不勝數。

每天早上,武漢街頭都充斥著這樣的場景:滿大街的早餐攤,滿大街買早餐的人,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這是武漢最獨特的街頭習俗。

武漢人的本事在於,不僅拉面、烤梅子可以邊走邊吃,就連熱幹面、牛肉面也可以邊走邊往嘴裏拉,而且速度極快。三下五除二,壹碗面就吞了。當然,這種習慣也導致事故頻發,比如公交車或者地鐵。壹言不合,就扣對方壹碗面。

太早有多少選擇?

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不同,武漢人過早的選擇非常淩亂,沒有嚴格的系統劃分。

武漢的早餐大致分為四個系列——

面條系列:熱幹面、牛肉面、牛肉粉、糊湯粉、豆絲。

炸制:豆皮、面窩、蒸面窩、蘇打粑粑、炸包子、糯米雞、歡喜坨、香油。

蒸食系統:烤梅子、糯米包油條、湯包。

飲料:米酒糊,蛋花酒。

先說面條系統:

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是武漢的早熟標誌——最著名、最有特色。當堿性面條停止在沸水中時,撈起瀝幹水分。在它們上面澆上香油,攪拌均勻。將它們攤開,冷卻備用。如果太早,抓壹把冷面,放在長柄、尖底、圓口的濾網裏,把面條煮到熟,瀝幹水分,放入碗中。然後,拿起長柄勺,加入鹽、醬油、辣蘿蔔丁、蔥花、胡椒粉、味精、糖等。,並放壹勺鹵水在上面,最後淋上芝麻醬。壹碗熱幹面的制作時間往往只有兩三分鐘。

熱幹面很快和熱氣混合在壹起,芝麻醬的香味和面條本身的香味混合在壹起,立刻引起了人們的食欲。熱幹面的核心是芝麻醬,好到讓人覺得香。但是現在很多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用花生醬代替芝麻醬或者兩者混合,熱幹面的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說到做熱幹面最好的攤位,蔡是眾所周知的,許多遊客來武漢要求蔡。然而,隨著近幾年連鎖擴張,蔡的口味有所下降,但價格壹直在上漲。《舌尖上的中國》曾選擇在漢口江漢二路拍攝田記面館,“天天熱幹面”和“大胡子熱幹面”分別是漢口和武昌熱幹面的傑出代表。

牛肉面牛肉面

與蘭州牛肉面講究“壹清二百三紅四黃五綠”不同,武漢牛肉是鹵制的,鹵制牛肉的湯汁又辣又甜,味道獨特。

武漢的牛肉面也是清真的。漢口最早的牛肉面館,最早是穆斯林開的。漢口六渡橋和三民路曾經有壹個穆斯林社區。池莉還特意提到了漢口府清河的牛肉米線,不過現在府清河已經不存在了。

考驗壹家牛肉面館的好壞,除了面湯口感不夠外,還有米粉夾進去後會不會很快就斷了的問題。

糊狀粉末

糊湯粉是武漢的壹種特色小吃,充滿了魚米之鄉的特色。

武漢三鎮的江湖很多,每天都有很多魚蝦被打下來,尤其是小魚小蝦。早些年,沒有儲存條件。如果不賣,第二天就會發臭,於是有人想到用它們做早餐。

將小魚小蝦用水煮至成湯,撇去殘渣,留下米湯壹樣濃的濃湯。將米粉焯水,取出放入碗中,澆上壹勺濃湯,然後撒上鹽、胡椒粉、姜末和蔥花。它們顏色獨特,味道濃郁。

太早了,糊湯粉要和油條壹起吃,有的油條蘸糊湯,有的油條撕成小塊泡在湯裏,但都是香味十足。

碎豆子

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的特產。它們是通過將綠豆和大米磨成漿,撒在桃子裏晾幹制成的。吃的時候都是和牛肉湯或者其他食材壹起煮。如果這種米飯和綠豆的混合食物中綠豆的量少壹些,那豆絲的口感就差很多了。

飲食大師唐曾在壹篇文章中寫道:“武昌的牛肉絲和豆角很有名。”

面條系列說完了,再來說說早期的油炸系列。

豆腐皮

顧名思義,豆皮和豆子有關。綠豆和大米按壹定比例混合,浸泡數小時後研磨待用。熱壹口大鐵鍋,倒油,然後把米漿舀到鍋裏,攤成薄薄的大圓片。雞蛋打散鋪在米糊片上,然後翻面。這時,它們呈現閃亮的金黃色。

然後,將蒸好的糯米、煮好的香菇丁、炒好的豬肉丁或牛肉丁、香幹肉丁和姜末混合,鋪在米糊上,撒上胡椒粉、鹽和大量蔥花,然後大翻,撒上壹勺油和水,蓋上鍋蓋燉兩分鐘,壹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鏟子把豆皮切成網格狀,每個豆皮基本都是兩三個小方塊。放進小碗裏,那雙筷子就能吃了。

油的多少是做好豆皮最重要的因素。油多了會失去嫩脆的口感,沒油豆皮表面會變幹。

老通城是武漢最有名的豆皮店。和無數老字號壹樣,是公私合營在它成名後保留了店名。目前武漢最有名的王師傅豆皮館創始人,以前在老桐城做出納,吸收了老桐城很多豆皮師傅開了這個豆皮館。

中國甜甜圈

面窩是地道的武漢特產。雖然叫面窩,但不是面食。它是將大米和大豆混合成糊狀,加入適量的蔥花和鹽調味,油炸而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

大米和大豆的比例非常重要。黃豆少了,面條的味道就不香了。黃豆多的話酒窩會很油,所以並不是黃豆越多越好。

炒面的勺子也很有特色。這種勺子四周凹,中間凸。炒面的時候,舀壹勺米糊到壹邊,中間刮壹下,然後撒上芝麻,放鍋裏。面坑凹裏有很多米糊,煎的時候軟糯;凸的部分米糊少,炸的時候很脆。壹種食物,兼顧兩種口味。

棉棉窩

紅薯在武漢話裏就是紅薯,紅薯面窩也是紅薯做的面窩。

紅薯洗凈去皮,切成丁,放入米漿中。煎的時候,把勺子舀到煎鍋裏,拍下油鍋。面面窩的特點是外脆裏軟,鹹中帶甜。

無論是面窩還是面窩,都可以過早單獨使用,也可以和熱幹面、米粉或面湯壹起作為食物。

蘇打巴巴

蘇打粑粑,也就是大米粑粑,不僅在武漢有有,在湖北各地也有。

這是壹種純米飯食品。大米磨成漿後,用醪糟稍加發酵,這樣做出來的粑粑入口有壹種綿軟的甜味,但回味有點酸,口感立體。

做蘇打粑粑的鐵鍋很大,直徑壹米到壹米半。鐵鍋中央有個坑,周邊是平的。鍋熱後要往鍋裏加入米糊,兩塊米糊連在壹起,才算完整的米粑粑。加入米漿後,加水至中坑,蓋上鍋蓋,加大火。這樣下面的米漿很快就會炸出硬殼,坑裏的水就會產生大量的蒸汽來蒸米粑粑的另壹面。蘇打巴巴裏的“蘇打”指的就是這個。

用這種方法制作的米粑粑壹面看起來像壹個酥脆的蛋糕,另壹面像壹個蛋糕壹樣非常軟糯。武漢沒有專門做蘇打粑粑的店,街邊小攤隨處可見。有人在兩片蘇打粑粑中間夾壹個面窩,稱之為“武漢三明治”。

油炸饅頭

煎包不是武漢獨有的小吃,論名氣,蘇州和上海的煎包更出名。但是,煎餃在武漢未成熟世界的地位並不低。如今,熱幹面、豆皮、米酒糊、煎餃是武漢各地三鎮民生糖果店必不可少的小吃。

武漢的煎包比上海的小,和上海蘇州的也不壹樣。武漢的煎包都是蘸醬吃的,每種醬的味道都不壹樣。三鎮民生糖果店的煎包之所以有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蘸醬好吃。

荷葉糯米飯

廣式茶裏面有壹種荷葉糯米雞,但是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不壹樣,因為武漢糯米雞沒有雞。

準確地說,這種小吃應該叫湯圓,是用糯米裹上五花肉、香菇、筍丁、香幹菇丁,再裹上面糊,在鍋裏炸至金黃,外層酥脆,內軟糯鹹。至於為什麽叫糯米雞,有人認為油炸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形似雞皮,所以叫糯米雞。

糯米雞是武漢最常見的小吃之壹,任何有油炸小吃的攤位都會有糯米雞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