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下面詞語“插秧、枯萎、鍛煉、勃勃生機、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通過對含義深刻語句的理解,體會種樹人的用心,理解作者從中領悟的道理,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教學重、難點: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桃花心木的資料和圖片,了解桃花心木這種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讀壹讀,體會壹下他的作品風格。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壹課時
壹、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出示桃花心木的有關圖片,這是什麽植物?學生交流搜集的關於桃花心木的資料,加強對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綠喬木。樹皮淡紅色。鱗片狀剝落。羽狀復葉,小葉4-6對,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兩側不等。春夏開花,圓錐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質,五瓣裂。原產南美洲,中國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澤美麗,能抗蟲蝕,適於制作車船、家具等,為世界名貴木材之壹。)
2、妳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嗎?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林清玄1953年生。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臺灣高雄人,畢業於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1973年開始散文創作。他認為所有的藝術文化都應該和生活結合才有真正的意義。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壹壺月光下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師:的確,林清玄的散文總是讓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同來學習壹篇蘊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書: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為題,妳們猜他會寫些什麽?
二、讀熟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課文,要求讀準生字的字音,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個別不理解的新詞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檢查讀文情況,同學互相正音。
3、自學生字新詞,同學之間交流不理解的詞意。小組內交流妳是怎樣記憶本課的生字的。(喜歡做的同學可以在練習本上給下列字組詞,出示)
萎()秧()番()鍛()勃()
委()殃()翻()段()脖()
4、練習把課文讀熟。
三、整體感知,初步感悟
1、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壹件什麽事?
2、邊讀課文邊思考,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做上標記。
3、小組交流反饋自學成果,合作解答疑難問題。
四、文章結構分析
全文可分為三段:
第壹段(第1、2自然段):介紹桃花心木這種樹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從種樹人那裏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壯成長。
第二課時
壹、導入
大海並非永遠風平浪靜,人生的旅途總要經歷這樣或那樣的磨難。在不幸與困境中,有的人悲觀消沈,最後被困難所擊倒。而有的人卻不甘沈淪,從而成為傑出的人才。正如種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壹樣,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驗中枯萎了,有的卻能長成百年的大樹。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品讀課文,領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記憶中,桃花心木是壹種特別的樹,它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可當看到它的樹苗卻僅及膝蓋時,林清玄和我們壹樣也“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讀課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呢?他這樣做能使僅及膝蓋的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嗎?
2、學生匯報交流
種樹人的做法:(1)澆樹間隔的時間沒有規律,澆水的多少沒有規律――“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壹次;澆水的量也不壹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的少。”
(2)澆樹的時間沒有規律――“種苗人偶爾會來家裏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壹定。”
(3)來的時候總會帶補種的樹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樹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3、指導學生用疑惑的語氣朗讀種樹人奇怪的舉動。
4、面對種樹人奇怪的舉動,作者產生了哪些問題?(學生以讀代答)現在請妳來做壹回種樹人,仔細讀課文12、13自然段,然後回答壹下這些問題。(也可以問:種樹人到底為什麽這樣做呢?)
學生答問的要點是:
(1)樹木生長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像種青菜和種稻子,人們可以壹直給它按時定量澆水,直到它們收獲;在樹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人們不可能壹直按時定量給它澆水,因此,樹木只有自己學會在土地了尋找水源,適應不確定的環境,才有可能長大成才。
(2)種樹人沒有任何規律的給桃花心木的樹苗澆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給樹木創設“不確定”的生存環境。樹木只有適應了這種“不確定”的生存環境,學會了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才會長成百年的大樹。
(3)如果有規律的給樹苗澆水,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壹旦停止澆水,枯萎的就會很多。幸存下來的,也無大抵禦狂風暴雨的侵襲。
5、指導朗讀種樹人說的兩段話,讀出“語重心長”,在讀中感受領悟種樹人話語中蘊含的哲理。
6、“我”聽了種樹人的壹番話,為什麽非常感動?引導學生理解體會課文第14自然段的重點句子:“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理解要點如下:
(1)樹木的“不確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人的“不確定”,是指生活變化無常,可能遇到困難或遭遇不幸。聯系課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說壹說。
(2)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夠經受生活的考驗,鍛煉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長。
(3)逆向思考:在確定中生活的人,則會養成依賴的心。
7、思考:“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桃花心木為什麽不會枯萎了?(桃花心木學會了自己尋找水源、適應環境,自主的生長,這證實了種樹人說得話是正確的)
8、教師小結:種樹人不定時,不定量地澆水,目的就在於模仿自然規律,他善於創造自然的成長環境。讓樹苗在不確定中汲水成長,這樣樹苗自己就能夠學會適應自然,並戰勝自然,最終尋找到適合自己存活的辦法。人和樹是壹樣的,生活在艱苦環境中的人更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從而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我希望同學們都能像課文中的桃花心木壹樣,能夠經得起生活的磨練,最後長成參天大樹,長成棟梁之材。
三、拓展延伸,想象說話
1、種樹人與“我”的對話被壹棵棵桃花心木苗聽得清清楚楚。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它們會想些什麽呢?會對種樹人說些什麽?請聯系上下文,想壹想,如果我是壹棵(),我會想:()
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想象
(1)如果我是壹棵(茁壯成長的桃花心木苗),我會想……
(2)如果我是壹棵(即將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會想……
(3)如果我是壹棵(已經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會想……
四、再讀課文,體會寫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樣寫出這樣文辭雋永、耐人尋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本文是圍繞“三到”來寫的。壹是“看到”――引發思考(產生疑問);二是“聽到”――找到答案(種樹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樹及人)
2、回顧課題,點明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借作者由種樹想到育人種桃花心木來說明壹個做人的道理。)我們還學過哪篇課文是用的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在以後的習作中我們也可以嘗試用壹用這種方法。
師總結:自己會找水源的樹苗,將來能長成參天大樹;從小能夠獨立自主的孩子,將來必成棟梁之材。(板書:人、成人)願我們每壹位同學都能擁有壹顆獨立自主的心,早日成為真正的人才。
板書設計:
3、桃花心木
成材
不確定獨立自主
人成人
(借物喻人)
篇二
第壹課時
教學目標:
1.預習課文,學會本課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碧綠、鄭重、允許、仿佛、廚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詞語。
2.通讀課文,從總體上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學習描寫閏土外貌的部分。
教學過程:
壹、談話導入
1.談話
有這樣壹位少年,他和我們的年紀相仿,不僅健康、天真、活潑,而且勇敢、聰明、有本領、見識廣。大家想不想認識他,了解他呢?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閏土”是誰,他和“我”是什麽關系?
3.快速默讀課文,找出依據。(“我”是少爺,閏土是給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兒子。他們是主人和仆人的關系。)
二、預習課文
1.小組學習,讀準生字的字音,說說書寫時應該特別註意的地方;理解詞語;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默讀課文,想想“我”和閏土是怎樣認識的?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把妳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下來。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開火車式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字音。
2.利用課件檢查學習情況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
(2)正音
(3)與生字有關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組詞,鞏固生字的音形義。
3.質疑(可簡單寫副板書,便於在下面的學習中反饋)
四、學習描寫閏土外貌的內容
1.過渡語:壹般情況下,我們認識、了解壹個人的時候,首先認識和了解這個人的什麽呢?(要想認識壹個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閏土長什麽樣呢?速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3.讀“他正在廚房裏?用圈子將他套住了”壹句
板書: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
4.誰來說說閏土的外貌有什麽特點?
(1)學生不知從哪說起時,可引導學生做壹個小練習:拿鉛筆將“圓臉”的“圓”、“小氈帽”的“小”和“頸上套壹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壹句話輕輕劃掉,然後看看他是誰,與他相對照,少年閏土有什麽樣的特點。
對比之後,我們知道閏土是壹個年少而又天真活潑的孩子。
(2)再仔細讀讀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看閏土還有什麽特點。
如果學生沒有新發現,再做壹個練習:用鉛筆將“紫色的”劃掉,然後換上“蒼白的”或“蠟黃的”壹類詞語,讀後說說有什麽體會。
體會出閏土“健康”的特點,因為他的臉是“紫色的”,為什麽是紫色的?(在海邊瓜地看瓜,在海邊撿貝殼、看跳魚兒,經風吹日曬變成紫色;閏土是壹個“忙月的兒子“,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農村。)
5.請壹位同學總結閏土具有哪些特點
板書:年少健康天真活潑
五、理清四件事的順序
1.提問:閏土和“我“在壹起,給“我”講了哪些事?
2.四人小組學習,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學生按先後順序說壹說
4.師生評論,調整板書:雪天捕鳥夏日拾貝月夜刺猹潮汛看魚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3.用壹段話描寫壹個人的外貌。
第二課時
壹、教師簡短談話後,導入新課。
二、教師引導學習“看瓜刺猹”
1.課文中哪幾件事重點描寫了閏土的動作?
(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看跳魚兒沒有寫出閏土的動作,所以這件事不算。)
2.在這幾件事裏,哪件事給妳印象最深?為什麽?
3.學生暢談
適時板書:聰明、能幹勇敢
4.教師小結:好極了,這壹段話最能突出少年閏土聰明、能幹、勇敢的特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誰的腦子裏已經浮現了這樣壹幅神奇的畫面?
5.引導同學們想象第壹自然段描述的畫面
6.自由輕聲讀第壹自然段、指名讀、輕聲齊讀?讓大家壹次又壹次地體會感情。
7.在這樣壹幅色彩鮮明的畫面中,“其中有壹個少年”“其”怎樣講?(那中間,課文中指西瓜地。)
(1)學生找後回答。
(2)教師板書:聽、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動畫演示
(1)再次體會感情
(2)引導背誦(可以演示動畫進行提示)
三、學生自學“捕鳥、撿貝殼”兩件事
1.說說“看瓜刺猹”這件事我們是如何學習的?
2.誰能給大家說說其它兩件事,又表現了少年閏土的什麽特點?
3.學生暢談(先讀原文,再談體會)
4.適時演示“捕鳥”動畫,加深理解和體會。
(1)從捕鳥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閏土聰明能幹的特點。
(2)從這件事,還可以看出閏土知識豐富,他能認識好多鳥,我們卻不然。(3)從閏土撿貝殼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閏土知識很豐富,他知道好多種貝殼的名字。
3.師小結:同學們都談得很好。大家通過對少年閏土看瓜刺猹、撿貝殼、捕鳥等事情的學習討論,對少年閏土動作上的特點領會得不錯,壹個海邊農村的少年形象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學習“父親允許閏土來管祭器”部分
因為他早聽說閏土這個名字,而且知道閏土和他仿佛年紀,又會裝弶捉小鳥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點來。
3.“仿佛”在這裏當什麽講?(類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板書:“我”盼望
五、引導學生學習體會人物的語言
1.現在同學們想壹想,課文中講了少年閏土的幾件事?是采用什麽形式講的?(四件事,對話形式。)
3.學生默讀勾劃。
4.誰把閏土的話給大家讀讀。
5.在閏土講的這幾段話中,妳對哪壹段話最感興趣。請在小組內給同學們講講。
6.小組講。
7.小組討論結束,請把妳最感興趣的話給大家說說。
(1)我覺得閏土講“看瓜刺猹”這段話最有趣,特別是講閏土刺猹時的動作,連用了幾個動詞,講得那麽逼真,把壹個海邊少年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壹種身臨其境之感。
(2)我覺得閏土撿貝殼那壹段講得好,他不但把海邊美麗貝殼的顏色、樣子都介紹給我們這些沒有見過貝殼的孩子們,而且還使我們愛上了海邊的那有趣的生活。
(3)我覺得這句話:“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妳也去”因為他倆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請人家去,說明他天真、淳樸的性格。
(4)我覺得看跳魚兒這段話,原來我只知道海洋裏有魚,但不知道還有像青蛙似的長著兩只腳的跳魚兒,從中可以看出閏土知識很豐富。
(5)我覺得閏土說的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從中可以看出閏土通情達理、樸素可愛的性格。
六、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1.現在集體朗讀插敘部分,體會這幾段話的意思。
2.“那時候?只是無端地?”這壹段話插在了“我”與閏土的對話中間有什麽作用?“無端”如何講?兩個破折號有什麽用?(說明“我‘知識貧乏,什麽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脫離實際,脫離生活,並非”我“念書不用功。兩個破折號的用法壹樣,表示註釋作用。)
3.讀第14.16自然段
(1)閏土的心中有著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閏土知道這麽多,那麽做為少爺的“我”呢?(什麽都不知道)不知道什麽呢?師生對答:
(2)小組討論、交流:
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麽樣的人?(富家子弟)
②“只看見院子裏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麽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壹樣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廣泛地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像井底之蛙,見識很少)③這壹自然段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閏土的佩服,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向往和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的不滿。)
板書:羨慕佩服向往
七、學習“分別“部分
過渡:正因為閏土知道得這麽多,所以和他在壹起的日子“我”很高興、快樂。可惜,正月很快過去了,閏土要回家了,分別的時刻到了,這時,“我”和閏土的心情怎麽樣?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出來?
1.自由讀最後壹個自然段,加以體會(急、躲、托、送)
2.課件演示第二幅插圖,想象“我”和閏土是得怎樣告別的,再說壹說。 板書:難舍難分
八、小結學習情況
1.反饋重難點的質疑
篇三
壹、教學目標
(壹)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培養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作者接種樹喻育人,懂得人應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學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不能養成依賴的心理。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於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在於學會自立、自強。
二、學法引導
(壹)教師教法
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
探究、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學生學法
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發展。
三、重點、難點
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悟出課文是借樹喻育人,體會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準備
xx課件
五、教學步驟
壹、導言:
生活的大海並非永遠風平浪靜,人生的旅途也決非平原縱馬,永遠壹路順風。人的壹生總要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磨難。再不幸與磨難中,有的人悲觀消沈,最後被困難所擊倒。而有的人卻不甘沈淪,將腰桿挺的更直,從而成為傑出的人才。正如種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壹樣,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驗中枯萎了,有的卻能長成百年的大樹。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的欣賞和學習臺灣當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學習課文
(壹)師:誰願意朗讀課文。師指名讀,其他同學看屏幕,邊聽邊思考:妳聽懂了什麽?
師引導學生讀懂種樹人是怎樣種桃花心木的。
(二)師:同學們讀懂的內容可真多,這說明咱們讀書都非常認真,那麽,妳們還想知道些什麽呢?
(三)師:請同學們用妳們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看哪些問題能夠獨立解決,哪些問題能夠合作解決。
實物投影相繼打出:
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陳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課堂小結:
種樹人不定時,不定量地澆水,目的就在於模仿自然規律,他善於創造自然的成長環境。讓樹苗在不確定中汲水成長,這樣樹苗自己就能夠學會適應自然,並戰勝自然,最終尋找到適合自己存活的辦法。
教師指導朗讀
(四)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因為這種與眾不同的種樹方法,使桃花心木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環境,學會了獨立生存的本領。種樹人的壹番話解開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謎。而且從種樹人的壹番話中,作者還領悟出壹個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
原文參照:
老家屋旁,有壹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壹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已長成幾丈高的壹片樹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兒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種桃花心木苗的是壹個個子很高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壹樣。樹苗種下以後,他常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得並沒有規律,有時隔三天,有時隔五天,有時十幾天才來壹次;澆水的量也不壹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種樹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裏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壹定。
我越來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有時隔那麽久才給樹澆水。
但是,懶人怎麽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麽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人怎麽可能做事那麽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麽時間來?多久澆壹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麽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妳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裏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壹次?上午或下午?壹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壹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壹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壹吹就倒。”
種樹人的的壹番話,使我非常感動。不只是樹,人也是壹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 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壹般高,是那麽優雅自在,顯示出勃勃生機。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三、教師總結:
是的,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更能鍛煉出壹顆獨立自主的心,這正如俗話說得那樣:“不經風雨,難成大樹。”“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為男。”人和樹是壹樣的,生活在艱苦環境中的人更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從而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