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了壹批聚集江湖、仗義行俠的綠林好漢的獨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長道路。108個英雄好漢,每人有每人的語言,通過這些語言,人物的迥異性格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膽大、率直忠誠,魯達的粗中有細、仗義剛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細,林沖的忍讓,宋江的謙恭,吳用的足智多謀,通過他們的語言,無不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全書大故事套小故事,長篇中孕含短篇,至今仍然影響著眾多文藝作品。小說語言生動活潑,高潮叠起,可讀性極強,是中國長篇俠義小說的鼻祖,明清俠義小說,以及當代武俠小說,都可以看到《水滸傳》的影響。除了對文學的影響,《水滸傳》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許多藝術領域,500年來,各門類藝術家都對《水滸傳》進行著壹次次再創造,相關的曲藝、戲劇、電影、電視、繪畫、雕塑已成為我們文化生活中巨大的內容。
《水滸傳》是壹部產生於元末明初的長篇小說。它生動而深刻地描寫和反映了北宋末年壹支以宋江為領袖、有眾多英雄豪傑參加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可歌可泣的事跡。
這支隊伍的參加者,絕大多數曾程度不同地遭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各種各樣的迫害。為了樹起反抗的大旗,他們走到了壹起,***同的目標把他們團結起來。他們開辟了根據地,建立軍隊。他們有嚴格的組織和嚴明的紀律。他們進行的是武裝的鬥爭,而不是和平的、“合法的”鬥爭。他們的矛頭所向,是地主惡霸,是貪官汙吏,是封建官府,而不是某壹特定的個人。《水滸傳》著重剖析了農民起義的起因,它把王進和高俅的故事安排在正文的開端,緊接著敘述朱武、楊春、陳達被官司逼迫而上山落草,史進棄家逃亡的故事,然後又是魯智深和鎮關西鄭屠的故事,林沖和高衙內、高俅的故事,這都不是偶然的。壹方是壓迫者,另壹方是被壓迫者,營壘分明。作者壹開始就用藝術的手段觸發了讀者的愛憎,引導讀者得出了結論:封建統治階級是腐朽的、殘暴的;亂由上作,官逼民反。在早先的《水滸傳》的書名中,冠有“忠義”二字,這突出地體現了作者所要表達的重要思想。“義”是起義軍團結的手段。作者提倡的壹句話,“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早已成為深入人心的處世格言。“忠”是梁山起義軍所追求的另壹個更大的目標。在起義軍的決策者們(例如宋江、吳用等)的心目中,他們只反對朝廷和各級地方官僚機構中的奸臣、貪官汙吏,而不反對皇帝。他們夢寐以求的,是盡忠報國,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光宗耀祖。也就是說,對內懲貪官汙吏,鏟除奸臣,對外要立功於邊陲。他們之所以會受朝廷的招安,原因即在於此。
作者寫農民起義,不滿足於寫農民起義的壹兩個片段、插曲,而是將農民起義的全過程,從發生、發展到衰敗、瓦解,全都收入筆底。作者的創作意圖在於,形象地表現和反映歷史上的壹場農民起義從首至尾的全過程,總結經驗和教訓,讓人們深入地思考。
如果說,《水滸傳》是壹篇農民起義的史詩,那麽,應當更準確地說,它是壹篇農民起義的悲壯的史詩。如果說,《水滸傳》是壹曲農民起義的頌歌,那麽,應當更全面地說,它同時也是壹曲農民起義的頌歌,那麽,應當更全面地說,它同時也是壹曲農民起義的挽歌。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及魏、蜀、吳三國歷史為題材。作者在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的《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正史材料,結合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了《三國誌通俗演義》。這部書版本很多,現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書24卷,240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它集中了宋元講史話本和戲曲中的精彩部分,將元代的《全相三國誌平話》全部加以改寫(刪去了荒誕的故事,增加了史實,擴充了篇幅),成為壹部長篇巨著。此後,新刊本大量出現,但它們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礎上,作了壹些增刪、整理的工作,沒有大的改變。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過的120回《三國演義》。書約成於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緊湊完整。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據這個本子重印,刪去了評點。
《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壹為止,前後***97年。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這些可供我們借鑒。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鬥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反動本性。3.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裏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壹的願望。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雕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於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壹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鬥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於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壹番功業,統壹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壹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壹貫“尊劉”的文學傳統,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表現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反對入侵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所謂義氣,內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但是由於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壹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壹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壹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壹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彜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淒慘,壹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註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鬥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