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這話不是說說而已,這是他們的特殊本領,尤其是很多民族到了過三月三的時候年輕男女對歌跳舞更是激烈。那麽,三月三對歌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呢?最為人們熟悉的就是壯族三月三對的歌會,其實布依族三月三對歌也是不弱的,有時候三月三對歌三天三夜都不在話下。
三月三對歌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三月三對歌三天三夜
布依族三月三對歌習俗
布依族是壹個喜愛唱歌的民族,有“人人是歌手,寨寨有歌聲”的美譽。趕集路上、走村串寨、修房造屋、婚宴喜慶時,寨頭、村尾、河邊、溝旁,到處都是飄揚的歌聲,到處都是對歌的場所。“三月三”則更是壹個傳統的賽歌對調的民族節日。“三月三”這天,青年男女身穿節日盛裝,喜氣洋洋地參加規模盛大的遊山、對歌交友活動。歌手們在此各顯神通,歌詞大多即興而作,有時可連續對歌達三天三夜。
山歌中大部分是情歌,青年男女通過情歌抒發感情,表達愛慕,吐露心聲,並借機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機智靈活,以博得異性的青睞。據說,誰的歌唱得最動聽,要是把天上的歌仙也打動了,就會贈給誰壹副金嗓子。從此他勞動到哪裏,哪裏就有金嗓子的歌聲,害蟲只要聽到金嗓子唱歌,就不敢來害莊稼了。因此,“三月三”又被稱為“歌仙節”。
節日期間,除了年輕人的遊山、對歌、交友活動外,還有吃花糯米飯、煮紅蛋的習俗。
壯族三月三對歌習俗
壯族把此日叫作歌節,為了紀念歌王劉三姐又稱為歌仙會。有人說,古代有壹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也有人說,在唐代,壯族出了壹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壹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壹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壹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侗族三月三對歌習俗
侗族三月初三晚上,是歡樂之夜。男女同胞,各有所好,各得其所。當晚,三五個姑娘壹組,在壹家木樓上唱歌,這些姑娘的情郎又三五結伴,來到這家樓前同情妹們對唱情歌。但有板壁作界,情郎不得進屋,感情純真。這裏的侗族有壹種習慣,不是三月三,青年們只能在山上悄悄地唱歌;只有三月初壹至初三才能在寨子裏唱歌,因此把這三天叫作“大眾三天”。男女青年們非常珍惜這三天,他們唱道:“三月三,金花銀花開滿山,滿山開,大家都來這團玩。”
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男女分開,舉行酒會。客廳裏順著板壁擺著三張長長的矮條桌,條桌兩邊擺著長板凳。主客幾十人同桌飲酒,親切敘談,互相對歌,妳唱我和,熱忱歡樂,彬彬有禮。
三月初四白天,在蘆笙塘舉行更盛大的集體舞會。苗、侗、漢各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在場上繞成壹圈又壹圈,同場歡跳蘆笙舞、踩鼓舞。按報京侗俗,可算是化裝舞會了。有的老人參加這場舞會要換三道衣服,開始穿錦緞長袍套錦緞背心;繼而換上深藍色家織布結襟短衫;後來胸前又佩上剪紙貼花如意牌,翩翩起舞。有的侗族男子跳舞時,喜歡胸前戴上壹朵鬥笠大的幹楓木菌,菌面上塗金粉銀粉,有如古代武士護身的盾牌。有的侗族婦女跳舞時,胸前除系有精美的繡花圍腰外,還另系壹條彩紙剪貼的短圍腰,那剪紙圖案也很好看。
三月初五下午,報京寨為白巖寨客人舉行隆重的送客儀式。主人鳴鐵銑,吹蘆笙,唱送客歌。報京寨壹些中青年男子頭戴銀花,身穿鑲邊女衣女褲和繡花圍腰,男扮女裝前來送客,表示親熱。另外壹些男子還把豬頭、豬尾巴、豬臘腸掛在胸前,回敬白巖寨客人。
過了這個節日,寨上的蘆笙都封存起來,全力投人農業生產,直到谷子全部收進倉以後,蘆笙才開封。
畬族三月三對歌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是畬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三前後,畬民聚集的地方張燈結彩,旗蟠飄揚,鞭炮震天,身著節日盛裝的畬族人民從大村小寨潮水般擁來,山歌對唱、祭祀舞蹈、民俗表演、體育競技等活動熱鬧月蔔凡。
畬族三月三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有多種說法。
趕歌會對歌是舍族三月三活動的重頭戲。這壹天,夜幕降臨,舍民們圍在熊熊燃燒的籍火周圍,唱起山歌,跳起舍舞。以前,大多是背唱歷史流傳下來的《高皇歌》、《封金山》等手抄本,或者根據發生在景寧外舍和暮洋湖的真實事件,創作出如《打鹽霸》、《打酒局》之類的鬥爭山歌以及《湯夫人》之類的孝女歌,大多是即興編唱的情歌、勞作之歌,以歌頌真善美為主要內容。
如今,則編出許多歌頌黨的好政策、歌頌祖國和畬村巨大變化的新歌。近幾年來,景寧還先後邀請雲和、麗水、蒼南、泰順、福安、寧德、羅源、霞浦、福鼎、連江、廣東、江西、貴州等地畬族歌手演唱舍族傳統民歌。畬族姐妹歡聚壹堂,壹展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