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僅涉及物質生活,還涉及制度和觀念。從物質現代化的角度來看,比如利用現代科技(廣播、電視、網絡、出版印刷等)推廣佛教,相對容易。),而建立現代制度更難,卻比如何讓佛教精神引導現代人類社會更加和諧完整,改造“人心”更容易。也就是說,“人間佛教”要非常註重凈化當今人類社會最關心的問題,用佛教為其提供最佳解決方案,成就壹大功德,是相當困難的。現代人類社會面臨著諸多問題,可以說是信仰危機嚴重,道德滑坡,理想幻滅,良知喪失。究其原因,是社會上很多人出於自私的目的爭權奪利,或者說是人的貪婪無知造成的。這些社會現象完全違背了佛教的宗旨和目的,而恰恰是佛教要治療的疾病。太虛大師說:“佛教的目的和宗旨,簡單地說,無非是利己和利他。其實世界上的各種工作行為都只是相互的利益,區別只是是什麽和不是什麽的區別。”如果妳得到了“確切”的方法,妳就會“證明方法是快樂的、幸福的,永遠不用擔心無知”;不能“確切”的沒有這個。
為什麽戰爭在進行,為什麽無辜的人被殺害,為什麽環境在惡化,為什麽資源被浪費甚至耗盡?我覺得這都是私利驅使下的惡現象。因此,當今社會的當務之急是爭取“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在我看來,在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這個最大的問題上,佛教將發揮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作用。是當今人類社會“和平相處”,繼續“共同發展”的可靠保證。
佛教以慈悲濟世,“五戒”“十德”都是以“不殺生”為前提的。但是,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死了幾億人。如果二十壹世紀再來壹次世界大戰,人類很可能從地球上滅亡。這是對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深刻理解,或者說暗示了上個世紀人類社會深刻危機的根源。太虛法師作為“人間佛教”最早的倡導者,在1935呼籲“世界和平”。太虛大師在《談建設現代中國佛教》中專門闡述了“渴望世界和平”,其中說:“渴望世界和平也成為時代潮流的壹個要素。”佛教旨在拯救世界。它想把人類從水深火熱的苦難中拯救出來,每個人都能因為佛教而幸福。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佛性,才有可能實現“天下壹家,人我同在”的理念,建設人間凈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或因人輕己,或因人輕己,或因人輕己。這些都是頭腦中的錯誤,違背了佛教的真理。《元五燈》中說:“平衡等可常反。土地是平等的,所以可以壹直扛著。日月平等,所以四季常亮。涅槃是平等的,所以別無他法。人心是平等的,所以沒有歧義。”可見佛教“平等”的本質。人與人平等,就不會有爭鬥,不會有貪婪,不會有愚昧,不會有社會的和平,也不會有世界的和平。這裏涉及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問題:壹個是“立場對等”原則,壹個是“萬法皆生”原則。20世紀90年代,西方哲學提出了“他者”問題。理解壹種文化,需要站在“他者”的立場上去審視,去觀察對方,去主觀,這樣才能對事物有壹個全面的、整體的認識。其實這種觀點在中國早就有了。蘇東坡詩中有這樣壹句話:“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認識自己,有時候要站在自己之外,站在“他者”的立場上。然而,人們往往自以為是,囿於壹個觀點的漏洞。富貴山外有山,外有天,卻眼瞎不辨五色。法國學者弗朗索瓦·朱利安在《更新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重估中國文化傳統》壹書中說:“...我想從外在的立場找到歐洲思維的對立面,但我不想成為人類學家,我只想成為哲學家。我在中國找到了這種便利,因為中國給我提供了壹個外部視角。”這說明壹些歐洲思想家為了使自己的哲學向前發展,正在尋找壹個“他者”作為參照系,在“對等立場”的條件下理解自己的文化。後來,為了進壹步闡明自己的觀點,於連寫了壹篇文章《為什麽西方人不能圍繞中國研究哲學??他認為,由於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待西方哲學,壹定會發現很多新問題,上壹層樓就把西方哲學搞上去。佛教“平等”理念引發的“溝通與理解必須是對等的”思想,可以更深入、更廣泛地應用於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消除隔閡和矛盾,造福世界。所以說“和平要從平等中建立”。如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群體,甚至不同的人,都以“對等立場”的平等觀念來處理彼此的關系,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壹片祥和寧靜的佛教凈土。“人間佛教”無疑是解決人類社會走向“和平”的唯壹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