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傷感說說 - 破除對成功的迷信

破除對成功的迷信

關於“成功”的迷信太多了,各種雞湯段子裏有很多所謂的“成功學”。巴克的書是用科學研究的成果來破除迷信,撥亂反正。這本書可以幫助妳更多地了解成功是怎麽回事,也許會讓妳在了解這壹點後理性地決定放棄對成功的追求。

關於極端和成功的關系,作者舉了兩種人作為例子:學生和領導。

學校裏的尖子生離開社會後,通常會成為各自職業的專業人士或壹流人才。但這些人才只能算是高級農民工,很少有所謂的牛人。相反,壹項調查顯示,美國百萬富翁高中平均績點只有2.9(滿分4.0),是中學生的水平。

作者認為這有兩個原因:

再來說說領導力。領導是否有任何作用壹直困擾著管理科學家。有些領導在團隊裏看似可有可無,有些(比如“喬布斯”)卻能力挽狂瀾。對此,哈佛商學院的Tam Mukunda教授提出了壹個理論,其實有兩種領導。

用這個理論對歷屆美國總統進行分類,並“預測”他們對世界的影響,準確率可以達到99%。結論是,“未經過濾”的領導者確實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世界。雖然改變世界是壹個好的改變,但至少說明,要想做“大事”,就得走極端。

那麽,怎麽才能走極端呢?其實極致不是妳想買的東西。想買就買吧。恐怕妳得有極端的基因。

我們大多數人和蒲公英壹樣,對環境的要求極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存。但也有人因為基因變異變成了蘭花,對環境的要求極高。如果環境不好,它們的生存能力遠不如蒲公英。相反,如果環境恰到好處,他們可以取得極大的成功。

菲爾普斯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他的身體很長,腿很短,胳膊很細,手腳很大,跑不快,所以整體不協調。這種體型使他不適合在陸地上移動,但他可以自由遊泳。如果不是偶然接觸到遊泳,像他這樣的“蘭花”現在會是什麽樣子?沒有極端,就不可能取得極端的成功,但有了極端,就有可能過不好的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需要三個條件才能成功:打破常規,不被過濾,環境適合。

極限成功並不適合所有人,需要基因和環境的配合。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無論成敗都意味著走極端。

雖然都說美國百萬富翁的平均GPA只有2.9,成績不是很好,但是統計也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另壹個相似之處,就是都自詡特別執著,做事從頭到尾。事實也是如此。如果妳想成功,堅持是必不可少的。

牛人是怎麽堅持下來的?筆者做過相關研究,可以用來說明這個問題。

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海軍是壹支非常強大的力量,他們的訓練出奇的殘酷。在培訓中,有壹項評估。110小時,不能休息,不能睡覺。妳必須長時間堅持行軍和遊泳。只要堅持不住,就意味著被淘汰。他們用這種方法來挑選士兵,把堅持不住的人排隊。然後,他們調查結果,發現堅持到最後的不是最強的人,而是最樂觀的人。

同樣,另壹個統計發現,那些能堅持銷售的業務員都是樂觀的人,樂觀品質排名10%的業務員能賣出88%的銷售額。

樂觀主義者總是告訴自己,困難是暫時的,這次失敗是因為壹個特殊的原因,不是我的錯。這些能堅持下來的人,靠的不是對世界的理性認識,而是樂觀的自欺欺人。

相反,那些事事都特別準的人,可能就是抑郁癥患者。作者說,在美國律師中,抑郁癥是其他職業的3.6倍,因為這個職業不允許他們盲目樂觀,上法庭前必須考慮最壞的情況。

這樣看來,自欺欺人是壹種福利。其實我們壹直在欺騙自己,用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對於那些不能樂觀的事情,我們需要的是講好故事。比如納粹集中營的人,需要通過給自己講故事來找到活下去的動力。就像《未來簡史》裏提到的,每個人的大腦裏都有壹個敘事的自我,他總是在給自己講壹個故事,我們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裏。這其實是壹種非常健康的人的心理機制。故事的價值不在於真實準確,而在於提供了人生的意義。

永不放棄並堅持下去是壹個成功人士的必要條件。但是,長期的堅持不是來自體力和意誌力,而是來自樂觀的精神和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

雖然堅持到底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堅持的事情也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並不是什麽事情都能成功。那麽問題來了。如果發現了值得堅持的事情呢?

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不要想太多,多嘗試新事物,在行動中獲得想法。矽谷有句名言,“失敗得快,經常失敗”——失敗得多,失敗得快,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成功是有很多運氣的,而區分運氣好壞的關鍵在於妳是否經常嘗試新事物。

當我們多嘗試,多接觸不同的領域,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這時,另壹個問題就會出現。堅持這個興趣實際可行嗎?

這時候我們可以用“WOOP”心理比較法,把夢境和現實聯系起來。這個方法是幾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這四個步驟很常見,但它們的主要作用不是幫助妳實現夢想,而是過濾掉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壹個夢想不現實,用這種方法分析後,會強烈感覺到不可行。壹旦用這個方法找到可行的夢想,剩下的事情就是堅持下去。

上面說的堅持和嘗試是壹對矛盾,後面是壹對矛盾,內向和外向。在成功的道路上,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哪個更容易成功?

所謂內向和外向,不能壹概而論。按照作者的說法,大約有1/3的人屬於強烈的內向型或外向型。剩下的三分之二處於中間,有時內向,有時外向。判斷內向和外向的壹個簡單標準就是妳需要從外界環境獲得多少刺激。

作者首先得出結論,外向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占優勢,並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外向的人收入更高,被認為更適合做領導,擁有更大的人脈,更重要的是,外向的人生活更幸福。最後壹點,經過反復驗證,可以說是心理學上最靠譜的結論之壹——外向的人對生活更滿意。

內向的人就沒有容身之地嗎?並非如此。如果我們考察人的真實水平,就會發現內向的人是最高的水平。這大概是因為內向的人會刻意練習,需要單獨訓練,耐得住寂寞。所以,這個世界對內向的人有點不公平,因為他們的水平通常被低估了。

但是,如前所述,大多數人並不是絕對的內向或外向。這些被低估的處於中間地帶的內向者可以試著學會外向。畢竟要想進入壹個高層次的領域,需要壹個導師,要想在任何領域出人頭地,都需要與人合作。

萬老師點評:我們都在矛盾中尋找動態平衡。有時候要多嘗試,有時候要多堅持,有時候要外向,有時候要誠實內向。總的來說,內向太不好了。

有壹句名言,90%的人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以上,這叫“過度自信”。筆者對這個現象做了壹個比較細致的研究:讓5萬個參考某個業務培訓的人自我評價,看看自己在培訓中的表現和別人相比是什麽水平。

結果80%-85%的人認為自己的水平在前20%,70%的人認為自己的水平在前10%——這是普通員工的自我評價。如果對象是社會地位較高的專業人士,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會更高。

過度自信如此普遍,以至於在進化的意義上顯示出它的好處。就是過去的成功會帶給我們自信,自信會帶給我們樂觀。如前所述,樂觀是人能堅持下來的重要心理素質。樂觀會帶來更多的成功,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壹個不自信的人可以在人前裝得像個外向的人嗎?事實證明,這是不可行的。費曼有壹句名言:首要原則是妳不要欺騙自己,因為妳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人。如果裝的太多,甚至會被騙,以為自己真的是高手。

前段時間有個熱鬧的話題。壹個所謂的“太極高手”挑戰武術高手,分分鐘被打倒。2006年在日本也發現了同樣的事件。功夫大師劉龍泉懸賞5000美元與MMA選手在公開賽上壹決高下,同樣是KO不到壹分鐘就拿下。兩個案例都說明,假裝自信的人很容易被自己欺騙。

如果自信是裝不出來的,應該如何培養?那就是“自理”。這個方法就是從壹個友好的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 * *分為三步:

有壹個普遍現象:最厲害的人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人。有人做過壹個調查,基本上每個領域最強的10%的人做了這個領域80%的工作。這些人就像第壹節提到的極其成功的人。問題是,壹個人在工作上投入這麽多時間,必然會對生活產生影響。

有人做過研究,尤其是有實力的大師和有才華的人,大多忽略了家庭。愛因斯坦需要很長時間思考,所以他很少有時間陪家人。他自己說:“我老婆是我的員工,但我不能解雇她。”。莫紮特的妻子分娩時,他繼續在另壹個房間作曲。

如果妳覺得他們那麽聰明,妳就不能多陪陪家人嗎?事實上,這將降低他們的生產力。壹項針對男性的研究發現,科學家、作家、音樂家、畫家甚至罪犯壹旦結婚就無法維持高產出。

但是,如果妳只是想做壹個普通人,那麽平衡是更好的選擇。有研究表明,如果妳壹周工作超過55個小時,55個小時後妳還不如什麽都不做。同時,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耍,會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孩子,同時也可以是愛玩的孩子。

這壹切的前提是妳想要壹個更完整的人生,而不是壹個極端的成就。像喬布斯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在上午10點半之前完成工作,然後選擇放松的。

之前說了這麽多,已經說明了成功不是努力就能有回報的。成功就是在壹系列矛盾中做出艱難的選擇。

這些問題是沒有辦法讓別人替妳回答的。關鍵是妳要主動,主動選擇。

有壹個研究,采訪了壹些在某壹方面特別成功的人,總結出四個方面,是所有成功人士都想要的,但都缺乏的:

問題是妳不可能四個維度都得滿分,妳得做出選擇。人們喜歡有選擇,但他們討厭做出選擇。但終究還是要選擇。有意識地選擇總比不自覺地被形勢牽著鼻子走要好。有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分別是“選者”和“選者”,“最大化”和“滿意”。

所謂“選擇者”,都是被動的選擇。他們評估選項並選擇最好的壹個。“選擇者”主動做出選擇。他們首先問自己想要什麽,然後看看是否有適合自己的選擇。如果都不合適,他們甚至可以創造新的選擇。對於每壹個選擇,妳可以“最大化”或者只是“滿足”。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妳要做壹個積極主動的“選擇者”,以我為主來調整選項,采取“滿足”部分選項的策略。

如果妳想成為壹個極端的成功,那麽妳可以采取滿足快樂和意義的策略,集中精力實現成就和遺產的最大化。

總之,成功不是算法,而是選擇。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妳的選擇隨時可以調整,但最重要的是“主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