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傷感說說 - 《西湖的綠》說說西湖的顏色有什麽變化

《西湖的綠》說說西湖的顏色有什麽變化

有篇賞識文章供妳參考,我看不錯,裏面講到綠色的變化等,供妳參考: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高塘學校 陳忠德)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吟誦宋代詩人蘇東坡描寫西子湖美麗的佳句,自然地想起了當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西湖的綠〉的意境美。

所謂“意境”,是文藝創作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壹致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它能使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者說,意境就是作家運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創造出來的、有著豐富內涵和無窮韻味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古代文論家常拿意境來衡量作品的高下,當代的宗璞的《西湖的綠》便是意境很高的佳作。

壹、綠的逼人氣勢

“奇怪的很,這次卻有著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並不是好時候,沒有花,沒有雪,沒有春光,也沒有秋意。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壹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氣中,彌漫著經了雨的梔子花的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才是。”

此節“滿湖煙雨,壹片迷蒙”、“空氣中彌漫著經了雨的梔子花的香”,這是作者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並用了“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的擬人化手法寫出了西湖初夏風光別具風味。同時,引用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中的佳句,給西湖增添了幾分神韻。這給讀者第壹印象是,六月的西湖在煙雨籠罩中有壹種特有的空靈清麗之美。

接下來作者運用虛實相給合手法,描繪了西湖豐富多姿的“綠”:

每次壹樣,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幾天中我首先領略了壹個”綠“字,只憑這壹點,已使我留連忘返。雨中去訪靈隱,壹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了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裏。在冷泉亭小坐,真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琮琤,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壹般,在這壹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這壹節寫出了綠的逼人的氣勢。寫“雨中訪靈隱,壹下車,綠意撲眼而來”,這是虛寫對綠的感受。“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這實寫出靈隱的綠,綠得濃郁。寫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綠得發黑,深極了,濃極了”,“綠得發藍,淺極了,亮極了”。“似乎連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這也是虛寫對綠的感受。寫峰上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石頭縫裏”,這又實寫了靈隱的綠,綠得深透。寫冷泉亭旁平穩中琮琤的溪水也是“碧澄澄”的,影著壹片綠色分外美麗,這些作者運用了虛實給合的方法,都描繪出樹木、小徑、溪水觸眼是綠,無處不綠,表現了綠的廣漠無際,浸透到了每個角落,綠意相爭勝,大顯伸手,為讀者構築了壹綠的世界。作者將綠的氣勢描繪得如此淋漓盡致,似乎有壹種逼人的氣勢。

二、綠的意趣美

西湖有很多景點,各有各的特點,而作者抓住了黃龍洞、屏風山、九溪十八澗以及蘇堤各自的特點寫出了西湖另壹種特色:

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使壹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不能壹壹去說。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泛起壹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壹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壹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壹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雲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壹幅青綠山水。這種綠苔,給我的印象是堅韌不拔,不知當初蘇公對它們印象怎樣。

這裏寫出了綠的意趣美。文中說到西湖勝景極多,即使壹個綠色,也各不雷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幽”與“洞”相關,表現了黃龍洞內綠的濃厚深暗的特點;“野”與“山”相關,山上的綠到處都是,分布廣泛,綠得奔放,無邊無際;“閑”與“水”相合,如閑雲流水,綠得自在,無拘無束。既抓住了特點,又寫得富有情趣。“幽”、“野”、“閑”這三者意趣各不相同,寫得生動形象。寫蘇堤兩邊的樹木,“似乎從樹梢壹直綠到了地下”,“樹身布滿綠茸茸的青苔”,使綠蔭蔭的蘇堤更添了幾分綠。青苔的形狀也有趣:“如耕牛,如樹木,如雲霞”,“整片看來,如同壹幅青綠山水”。這從顏色、質地、形狀、布局、給人的印象等方面寫出了青苔給蘇堤帶來了綠的意趣。這樣的描繪簡直是畫意詩情,極富有綠的詩意美和情趣美,將人們帶進了壹個鋪天蓋地的綠色世界中。

三、綠的茁壯的生命力

“花港觀魚”也是西湖的壹大勝景,在這裏可觀賞到具有生命的價值,從而又看到西湖另壹種綠的特點:

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壹種綠。那是滿地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於水上,或宛轉靠在水面,只覺得壹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壹擺,似乎蹬著腳告訴妳,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壹些,初夏,則更成熟壹些,但那透過綠色表現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壹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地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作者在這壹節寫出了綠的茁壯的生命力。花港新荷,其姿態“或亭亭立於水上”,“或宛轉依在水面”。“圓圓的綠葉,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地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港邊初春楊柳綠枝綠葉,壹切都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景象。作者把新荷、初春楊柳的綠色之美寫得栩栩如生,賦予動感,富有極強的茁壯的生命力,給人以哲理的思考和無窮的回味。

四、靜動相襯,平添情趣

在作者眼裏,西湖山山水水遍地是綠,無處不綠,而湖中壹搖船姑娘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增添了情趣和意境:

從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遠山青中帶紫,如同凝住了壹段雲霞。波平如鏡,船兒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槳聲唉乃,愈增加了壹湖幽靜。壹會兒搖船姑娘歇了槳,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見她向水中壹摸,順手便帶上壹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她自己只微笑著壹聲不出,把魚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連連說,這怎麽可能?上岸時,又回頭看那在濃重暮色中變得無邊無際的白茫茫的湖水,驚嘆道:“真是個神奇的湖!

這壹小節是靜動相襯,平添情趣。作者在“興盡晚歸舟”途中所見,遠山青中帶紫,湖中“碧波如鏡”。寫至此,作者該歇息了,但見“船兒在水面上滑行”;漸聽見“槳聲唉乃”,增添了壹湖幽靜。忽見“壹搖船姑娘歇了槳,喝了杯茶,靠著船舷,只見她向水中壹摸,……把魚甩在船板上”。真可謂是:萬綠叢中壹點紅。有聲有色,使西湖美景靜中有動,景中有人,平添了幾分意境和情趣。

通篇描寫,無論是古木、小徑、溪水、青苔、新荷,還是楊柳、山、洞、小溪、姑娘,無不如潮如海,滿湖綠色,滿湖生機,滿湖詩意,正如作家楊朔所說的:“好的散文是壹首詩”。本文綠的描繪簡直是壹首詩,其鋪張揚厲,亦大有漢賦之遺風,給人壹種壯美的享受。

作者為什麽有這樣的心境?這也許與她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鐘情於山水,愛戀西湖分不開的。在作者眼裏,自然界中的壹切情趣,富有生命力的綠,看在眼裏,愛在心裏。作者之所以感覺到西湖有如此之美,把西湖的綠寫得具體入微,多姿多彩,富有靈性,其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體驗,善於感受。那山光水色間濃濃淡淡、深深淺淺的綠,讓人大飽眼福,心曠神怡。通讀全文,如炎熱的盛夏喝了壹杯醇香冰涼的飲料,沁人心脾,這不能不說是壹種藝術美的享受。

我們再深層追究作者心境與情感。

作者寫此文的時間是在1962年,是新中國成立不久。60年代初的中國雖然是比較貧困落後的社會,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但是,中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英勇奮戰,創建著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那時的中華民族正壹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輝煌,正在茁壯成長。至此,不難發現:作者描寫西湖的綠,因為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色充滿著勃勃生機;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西湖處處是綠,觸目是綠,滿眼皆是綠色的生命,這不正是中華大地上處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縮影嗎?作者借贊西湖的綠色之美,就是來盛贊西湖“茁壯的生命力”;贊美西湖富有“蓬勃的生機”、“茁壯的生命力”,也就是在盛贊、歌頌我們偉大祖國的“茁壯”、“成熟”的生命力。作者描繪西湖之變化、贊美西湖之變化,就是描繪祖國之變化,贊美祖國面貌的之變化,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變得具有強盛生命力的國家。由此發覺:作者面對西湖此景,她看到了靈性的人間天堂,她看到了祖國的錦銹河山,她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激動而自豪,欣然命筆,用詩壹般閃亮的語言盡情描繪西湖的綠色之美,抒發了對人間西湖美景的熱愛贊美之情,從而進壹步抒發了對祖國秀麗風光和強大的生命力的摯愛和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