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倒計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趕著回家。春運高峰的路上,往年的“摩托車手”越來越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群體。
2000年左右,摩托車返鄉群體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當時珠三角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吸引了大量周邊地區和省份的勞動力。春節期間,運輸能力緊張,壹些農民工選擇騎摩托車回家。2003年,原本分散的摩托車手通過日漸興起的社交軟件認識了同行,逐漸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摩托車大軍”,成為春運熱潮中壹道獨特的畫卷。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統計,高峰時各省區返程“摩托大軍”規模超過654.38+0萬。隨後幾年,摩托大軍不斷出現在報紙和網絡上,“艱苦”、“困難”、“事故率高”成為高頻詞。
(來源:中新。com)
戴著頭盔,後座載著人,綁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和年貨,騎著摩托車回家,看似“拉風”,實則伴隨著寒冷和風險。寒風打在臉上,倒進袖子裏,下雨的時候更加濕漉漉的,更不用說路途遙遠,路況復雜帶來的風險了。盡管艱辛,摩托部隊返鄉的步伐依然堅定,為了團圓,也為了省事省錢。早些年,春運壹票難求,汽車和火車票價比汽油貴得多。即使到了車站,他們還是要輾轉反側回到鄉鎮,於是騎摩托車回家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通過人們騎摩托車返鄉的經歷變化,可以壹窺社會變遷:返鄉之路更寬更順暢,春運也免收過路費;隨著網購和物流的普及,過年回家的行李越來越精簡。外界的幫助也在叠代升級。以前,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在沿途設立愛心驛站,提供免費的飲食、維修、醫療等服務,甚至出動警車開道。後來大數據的加入帶來了最優路線設計、個性化路況提示、壹鍵搜索最近服務站等暖心服務。摩托大軍或許沒有改變,但返鄉的“路”卻變得越來越“容易”。
近幾年,幾乎每年都能看到“摩托車大軍在減少”的報道。摩托車“大軍”變“散兵”,體現了交通網絡的變化和升級。高速公路越來越多,農村客運網絡逐步建立。在很多地方,“公交車”可以直接開到村口。高速鐵路網也不斷編織。摩托車大軍最密集的南方地區,2014年貴廣、南廣高鐵開通,多地間通行時間大幅縮減;動車組列車由2014年底的38對增加到2016年底的110對,預計今年將達到200對。同時,運輸能力大幅提升,購票和出行服務不斷改善。網上購票、刷臉進站、站內換乘……以前不可想象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自2016開始,鐵路部門已經連續幾年為貧困農民工開行免費高鐵,很多企業工廠包車送農民工返鄉。在多方幫助下,“去不了”的煩惱沒了,“買不起”的糾結少了,“摩托大軍”自然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來源網絡)
除了汽車和火車,還有農民工選擇開私家車或者坐飛機回家過年。畢竟“口袋鼓了”,選擇也多了。摩托車返鄉不再是不得已的艱難選擇,而是因為愛好而存在的方案。如今,返鄉之路越來越平靜舒適,“摩托大軍”也在逐年減少。“摩托大軍”的撤退,其實反映的是交通的“變化”,社會的“進步”。中國春運熱潮變化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是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地表最大規模的短期人口遷移”是中國才有的景觀,反映了中國人才的情懷。每壹個遷徙的身影,每壹個獨特的故事,都編織成壹個“流動的中國”。曾經的“春運搶票難”正在壹點壹點改善,換了形式,但不變的是團圓。在這樣的流動中,它總是充滿活力、溫暖和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