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了解伏爾泰為人類所作的貢獻,感受雨果對伏爾泰的贊揚崇
敬之情。
體會雨果飽含激情的演講風格和理解詩化的語言中蘊蓄的深刻含義。
學習作者抓住伏爾泰的“筆”和“微笑”兩個特征刻畫他的“鬥士”和
“智者”形象的方法。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伏爾泰對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認識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和對啟蒙思想在當代闡發。
2. 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壹. 導入:
結合課前的預習,和同學們壹起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資料,比如:1762年轟動歐洲的“科拉事件”,以 及伏爾泰為西爾旺、蒙巴伊、拉巴爾等 人鳴冤,為他們洗脫罪名、恢復名譽的故事。也可以介紹伏爾泰、雨果的生活經歷和成就。
從今天開始我們要用兩節課的時間,通過學習壹篇演說詞,走近法蘭西的兩位傑出人物:伏爾泰和維克多·雨果。他們相差整整壹個世紀,伏爾泰於 1778年病逝,雨果生於1802年,他們二 人並沒有面對面的交往。但是,閱讀過本文的人,無不被雨果對伏爾泰的敬愛 與景仰之情感染。
二. 閱讀全文,整體感知
1. 理清結構:
第壹部分:(1)介紹伏爾泰在人類歷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時代,高度評價其世紀性的貢獻。
第二部分:(2-9)歌頌伏爾泰的豐功偉績,從兩個方面評價其卓越的貢獻。
1. 2-8 介紹他在思想領域的啟蒙作用。
2. 9 介紹他積極投身於現實的、為壹個個手迫害者辯護的具體鬥爭。正是思想啟蒙和現實關懷成就了伏爾泰的偉大。
第三部分:(10-12)贊揚伏爾泰的非凡人格。雨果專門贊美伏爾泰“睿智的微笑”。這微笑蘊涵有哲理的憂傷 ,又有含有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義、仁慈和誠實,催生出平等、博愛、理智、和平等人類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紹伏爾泰的時代意義。伏爾泰標誌著壹個新紀元,新時代需要伏爾泰。雨果表達了追求伏爾泰,於黑暗鬥爭到底的決心和信念。
2.有感情地範讀節1,讓學生思考並回答以下問題:
a.在節l中找出最能夠體現雨果對 伏爾泰評價的壹個詞和壹句話。
b.為什麽雨果認為伏爾泰是永生的?
c.世人怎麽對待伏爾泰的逝世?雨 果呢?
總結學生的發言,提升認識:伏爾泰 獲得祝福和詛咒,都是因為他向舊社會宣戰。
明確:
a.“巨星”、“伏爾泰不僅是壹個人,他是壹個世紀。”
b.因為他有長壽的歲月,有等身的著作,還擔負著培育良知、教化人類的 責任。
c.世人有兩種態度:詛咒和祝福。雨果認為,這是榮譽最美好的兩種形式。
3.組織學生自由討論,體會雨果對伏爾泰的評價。
結合課文中的重點句子,以及查找到的資料,理解雨果的評價。
4:伏爾泰是幾個世紀前的偉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麽樣子的呢?請學生獨 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夠表現伏爾泰形象的句子。總結學生的發言,分析得出:文中的伏爾泰表現出兩種形象:鬥士、智者。
明確:如:節8中“他孤軍奮戰”、 “具有女性的溫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偉大的頭腦和浩瀚無際的心胸”;節1l中“從這深邃的雙目裏露出了微笑”。
5.分析“鬥士”的形象。組織學生自讀、討論:
a.鬥爭的原因是什麽?
b.對象是誰?
c.以何種方式?
d.具體的表現是什麽?
e.結果怎樣?
明確:
a.時代的原因:人民無知,宗教愚昧,君主專制,司法黑暗。 ‘
b.對象:宮廷、貴族、金融界、教會。
c.方式:獨自壹人,壹枝筆(輕如和風,猛如雷電)。
d.表現:為西爾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爾辯護。
e.結果:勝利。
6.總結學生的分析結果,歸納提升:伏爾泰是“法蘭西思想之父'’,他經歷了君主專制由鼎盛到衰敗的轉折期,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自由和民主的聲音。引導學生說說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並結合魯迅的形象,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 (倔強的鬥士形象)
7. 分析“智者”的形象:雨果抓住伏爾泰的什麽特點去表現的?
明確:抓住伏爾泰的“深邃的雙目”和“睿智的微笑”進行描寫。
8.師生***同朗讀節12,體會雨果是如何描寫伏爾泰的“微笑”的。
明確:有感情地放聲朗讀,能夠讀出雨果激動的心情和情感。理解作家借助“微笑”,呈現出伏爾泰的成就。
9.提問:為什麽要選擇這個特點進行描寫?
明確:對於鬥士的形象,“微笑”所造成的反差最大,能夠表現出伏爾泰的
性格,感染的效果更加強烈
三. 提高認識,拓展思路:
1. 1.雨果抓住伏爾泰的“筆”和“微笑”塑造了壹位“鬥士”和“智者”的形象。在雨果看來,伏爾泰“是壹個新紀元的到來”。請學生思考其原因。
明確:結合節13,能夠認識到:伏爾泰把自由的精神和民主的思想帶到人們中間,引起人們思想徹底的變化。
2.引導學生結合上文,從“人“和”公民”、 “權力”和“職責”人手,理解“做壹個人,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權力;做壹個公民,我們要恪盡職守”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仔細閱讀課文,討論並交流意見,能夠體會到:作為人,我們有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權力;作為公民,我們有遵守法律的職責。
3.講解:伏爾泰形象的意義在於,他不代表行政權力,他代表進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時代,君主的權力、宗教的權威,束縛著人們;而伏爾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權威,建立自由。(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壹定要組織學生討論。
明確:想象18世紀的歷史現實,盡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雨果對於伏爾泰的論說和評價。遇到無法理解的要點時,要向教師提問,或者和同學交流。
總結全文,體會語言特色
1.在演說詞的最後,壹般都會發出號召,達到感情的最高點。選擇學生感
情充沛地朗誦最後壹段。
2.提問:雨果由對伏爾泰的贊揚,進而又寫了什麽?
3.雨果寫這些哲學先驅的目的何在?
4.組織學生討論,結合演說的特點,體會雨果充滿激情、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
1.結合自己對於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節14,能夠讀出作者的激情。
2.作者由伏爾泰聯想到壹批哲學偉人:盧梭、狄德羅、孟德斯鳩等先驅哲學家們。 ,
3.回答:重申自由、民主和真理的重要,鼓舞人們能夠繼承前人的精神,向現實宣戰。
4.充分討論,積極發言。可以結合自己所閱讀過雨果的作品來談。
本課總結
本文是雨果著名的演講之壹,全文貫穿著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作者緊緊圍繞伏爾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飽滿的浪漫語言,回顧了伏爾泰的筆、伏爾泰獨自壹人的鬥爭,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畫了壹位“鬥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有許多意義深刻、內涵雋永的句子,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細細體會。
補充資料
伏爾泰本名是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1694年出生於巴黎壹個法院公證人家庭,“伏爾泰”是人們最熟悉的壹個筆名。
在日內瓦附近的法國邊境,有個小鎮名叫菲爾奈。佚爾泰為躲避政治迫害來到小鎮居住。他在這裏完成了許多重要著作,包括著名的哲理小說《老實人》和《天真漢》。同時他還從事各種政治社會鬥爭,特別是他為“科拉事件”等宗教迫害案平反昭雪所進行的鬥爭,轟動整個歐洲,為他贏得了崇高的榮譽。歐洲進步人士尊稱他為“菲爾奈教長”,他所居住的菲爾奈小鎮則被稱為伏爾泰小鎮,壹度成為歐洲輿論的中心。
鎮上有壹座紀念伏爾泰的雕像,附近還有他的故居。這座青銅雕像不太高,伏爾泰笑瞇瞇地站在壹塊巖石底座上,微弓著背,長發披肩,身著大衣,手拄拐杖,仿佛剛從什麽地方回來。如註的雨水從他擰結的眉峰和大衣的衣襟上滴落下來。從雕像的面部表情中,特別是那帶著挪揄的微笑中,妳可以看到壹種堅韌的意誌、諷刺的才智和洞察毫末的智慧。很難想象,就是這個小老頭,在300多年前,成為啟蒙運動的旗手、思想界的泰鬥,使整個歐洲都不能不傾聽他的聲音。
伏爾泰生前仰慕中國文化,曾自稱是孔子和康熙的學生。在碑文所列舉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據元代雜劇《趙氏孤兒》寫的劇本《中國孤兒》。
1778年2月,這位84歲的啟蒙泰鬥重返闊別多年的巴黎,公眾對他的歡呼致敬遠遠超過對帝王形式上的禮遇。這是他壹生事業和榮譽的頂點。同年5月30日,伏爾泰因病與世長辭。
伏爾泰
伏爾泰(1694—1778年)原名佛蘭蘇阿-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其筆名。他出生於巴黎。自幼受過良好教育,表現了聰明才智。他從小就喜愛文學,立誌當文學家,中學畢業後就成為壹名無職業的文人。啟蒙運動興起以後,伏爾泰成了啟蒙運動的旗手。1717年,伏爾泰因為寫諷刺作品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被投進巴士底獄,關了11個月。1718年,他發表了悲劇(奧狄浦斯王),並在巴黎上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他壹舉成名,從此用伏爾泰筆名。後來,伏爾泰因得罪壹個貴族而被放逐出法國,動身去英國。在英國期間,他研究了牛頓的科學成就和洛克的哲學著作。1729年,他回到法國,創作了歷史劇《布魯杜斯》和悲劇《采兒》,獲得成功;同時,經營商業,獲利不小,使他可以過上優裕的生活。1734年,伏爾泰出版了《英國通訊集》,以書信體裁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宗教、科學和哲學,對法國的宗教教派鬥爭進行了抨擊,並表達了自己的哲學和宗教觀點。這本書遭到當局的禁止,被當眾焚毀。此後,伏爾泰在洛蘭省邊境壹個幽靜的城堡中住了14年,在此期間,他寫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筆名發表,從各個方面攻擊教會和封建制度的反動統治。伏爾泰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達官貴人為了沽名釣譽,紛紛同他交往,如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即後來的腓特烈二世);法國還於1746年讓他進入法蘭西學士院。但是,後來他發現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內的封建統治者並不是真正贊同他的觀點,他決心不再與任何君主往來。1755年,他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佛爾納定居下來。此後,他繼續寫作,發表了哲學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名著。他還為壹位被法國法院殘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嗚不平,並最終迫使法國政府為卡拉平反。伏爾泰的堅決鬥爭喚醒了越來越多的法國民眾,摧毀了教會的威信,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鋪平了道路。由於伏爾泰的威信越來越高,封建統治者為了迎合民眾的需要,不得不作出壹些讓步。1778年,伏爾泰被巴黎人民作為偉人迎進了巴黎。當時巴黎全城轟動,巴黎劇院首演他新寫的悲劇《伊蘭納》,演員們在舞臺上擡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並為它舉行了加桂冠儀式。這壹年5月底,他在佛爾納逝世。伏爾泰死後,先是葬於香擯省壹個小禮拜堂內;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把他的遺骸運到巴黎著名的先賢祠重新安葬,當時他的靈車上寫著這樣的的句子“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伏爾泰創作了許多著作,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壹律平等。
啟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