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姓氏很少,只有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才有姓氏,普通人沒有姓氏。明治八年(1875),日本政府要整頓戶籍,於是發布命令,必須叫苗字,強迫普通人要有姓氏,否則要受罰。這壹次,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急了。大家壹時都不知道姓什麽,只好找個識字的和尚或者村官給自己起個姓。有和尚問:“妳住在哪裏?”"我住在山腳下。"“好吧,就叫它山下吧。”就這樣,壹場創造姓氏的運動,創造了三萬多個姓氏。有些人甚至被起了壹些亂七八糟的姓氏,比如“蔥根、豬頭、豬股、牛糞房、狗養殖、馬蹄、蚊爪、狗吃食”等等,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日本有很多重姓,日本人的姓就像中國流傳的五大姓“王璋、李昭、劉無處不在”。日本還有十大姓,分別是:佐藤、齋藤、鈴木、田中、渡邊、小林、中村、伊藤、高橋、山本。日本人中間還流傳著壹句話:“到處都是佐藤和齋藤。”
中日比較,有的姓氏同源,如:以爵位、封地為姓,如陳、晉江;以職業為姓,如服部哲、太宰。另外,日本人的姓氏中有很多是帶數字的,有些日本人的姓氏也是以數字為姓的。幾年前《重慶時報》報道過,重慶的姓氏從“壹”到“十”不等,其中“五”的有447個,“百”的有70多個。但在日本人的姓氏中,有以量詞和日期作為姓氏的,如壹尺二寸、壹尺七寸、九裏、時遷、七日、十五日、五月壹日、十七日夜月、十二月十二日等。但是中國沒有帶數量詞和日期的姓氏。另外,中國沒有以寺廟為姓氏的,日本有,比如西園寺、大光寺、水前寺等。
日本天皇及其家族沒有姓氏。這是為什麽呢?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日本人,答案都不壹樣。壹個回答是:“因為過去日本人把天皇當做‘神’。神與人不同,神無姓。”另壹個回答是:“日本人看到的是今天的皇朝是趙氏,明天的皇朝是朱氏。妳爭取了以後,就成了妳自己的天下,所以皇帝不要姓。”誰對誰錯不得而知。日本人的姓氏都是用漢字寫的,但是沒有看到用假名寫的姓氏,而大多數的名字都是用漢字寫的,也有壹部分是用假名寫的。日本女性婚後改夫姓,與中國不同。
日本人的姓和姓的排列順序和中國完全壹樣,姓在前,姓在後。日本人的名字也有壹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男生的名字往往是郎、男、男、顏、辛等。因為日本人有武術傳統,“貝奧武夫”、“佐助”、“魏兵”這些詞經常被用在他們的名字中。另外,日本人喜歡在名字中顯示自己的排名。比如長子叫“太郎”“壹郎”,次子叫“二郎”“次郎”,其他的像“三郎太”“四郎”。
壹些日本人告訴我,日本人的名字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不會再有像中丸安倍昭惠和吉備真備這樣的名字,唐代著名的日本留學生。就連長谷川義二、田中康弘等老壹輩人的名字也過時了。
日本女性在名字中經常使用“子”字。為什麽?據說“子”字以前是日本貴族女性用的,後來在普通女性中流行起來,男性很少用。此外,日本女性也用壹些詞來表達美麗和美德,如“惠子”、“靜子”、“戴軍”、“雅美”和“美智子”。有人說,這幾年很多女生名字裏不愛用“子”字,大概是壹種“反潮流”吧。
因為日本人的名字多是用漢字寫的,我們只要根據漢字的發音讀就可以了,很容易記住。但是因為漢字的發音,日本有兩種方法,分別是“音讀”和“訓讀”,尤其是人名的發音,比較復雜。有些日本人的名字有十幾個漢字的讀音,所以人們不敢貿然讀,怕讀錯了不禮貌,所以有些日本的名片是漢字的。
當我遇到壹些日本人的名字時,我經常從漢字的含義來理解他們。因為心中的中國文化背景,也產生了文化和心理上的碰撞。比如有壹個女孩,名字叫花常青。這個名字很好聽,但是我覺得如果壹個女生在中國叫花常青,好像是個藝名。這可能是我的守舊心理,也說明了在名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