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藝術家雲集的北京望京,流傳著壹個笑話:不懂四川話,就不要搞當代藝術,這個笑話不僅僅是因為壹批四川藝術家在望京形成了“四川幫”,更是因為四川藝術家占了當今中國重要的國內外當代藝術展和相關出版物的三分之壹甚至壹半。大部分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
川美地處西部,條條框框少,特別適合藝人的成長。巴蜀藝術自古不凡。自65438-0979年四川油畫在全國美展嶄露頭角以來,四川美院壹直保持著傳統與當代、學術與大眾的態度。幾乎每個畢業生都能產生壹個中國藝術圈新人,這已經成為四川美院的壹個譜系。77級和78級的畢業生不僅是四川美院的驕傲,也是整個中國油畫圈的驕傲。從這個群體中,不僅出現了、何多苓、,而且還出現了程、、、等壹系列當今畫壇的著名人物。
彭博200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油畫專業。這位26歲的重慶小夥參加過多次重要的聯展,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美術館和重要收藏家收藏。現在他在北京環鐵藝術區有自己的工作室。至於為什麽川美能在當代藝術領域獨領風騷,他認為:“川美學院的氛圍壹直是自由的,學生的創作是建立在自發性的基礎上的。從大壹開始,老師就給我們進行創作指導,帶我們做小型展覽,舉辦學術研討會,很早就把我們的作品帶入公共領域與大眾對話。而這些活動,其他學院壹般都是大三才讓學生做的。而且學校經常邀請像韓湘寧、方力鈞這樣的知名人士為我們做學術交流,足以啟迪思想僵化的人。另外,川美的師生關系也很好。例如,在晚上,我們可以和葉永青老師壹起喝酒,談論藝術,這在其他學院可能很少見。"
從另壹個角度解讀川美畫家的創造力,與美院寬松的藝術環境不無關系。張曉剛1977考上大學的時候,四川美術學院只在雲南招了兩個學生。當別人告訴他,他的人事關系被四川拿走了,張曉剛說:“不可能,我這麽窮。”事實上,自77級、78級學生入學以來,四川美術學院已經逐漸形成了壹種“傳統”——“英雄不問資歷”。在學校有不凡的作品,被奉為“英雄”。在四川美院,年輕人可以在壹個近乎“野生”的生態中成長,幾乎沒有權威的幹涉。提拔和引進新人是學院的職責,人才自然水到渠成。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四川藝術家的作品並非沒有自由奔放的特點。例如,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通過凝視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以其簡單、直接、冷靜和冷漠的形象,以及從家庭經歷和個人身份出發的類型化復制方式,為中國當代文化提供了壹種歷史性和批判性的閱讀方式。
相比之下,四川的中國畫在當代中國畫的轉型發展中並沒有占據應有的地位,這也與這個地區的地理、文化、傳統有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川渝兩地的藝術創作是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創造力的部分,他們確實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活力的藝術景觀。
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珍珠玉器豐富,人傑地靈。80年前,在杭州孤山旁的壹個小院裏,幾個藝術家和教育家用壹個銀元租下了這些房子,建立了中國第壹所美術學院。80年後,這所學校已經發展成為著名的藝術機構——中國美術學院。魚米之鄉的富足和舒適,溫暖宜人的天氣和風景,都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沃土。吳冠中、朱德群、範曾等。都是在這裏出國成為壹代宗師的。
中國美術學院-學院
1928年春,傑出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風眠先生選擇杭州習字湖畔,建立了中國第壹所綜合性的民族藝術機構——國立藝術研究院,即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如今,中國美術學院有南山、象山、張江三個校區。
中國美院所有教學樓的顏色都是非常統壹的灰色,但是灰色調中穿插了暖色調。開車慢慢開進校園,就像進入了壹幅水墨畫。它的形狀可以分為幾組,壹組是更多幾何形狀的組合;壹個是傳承徽派風格的房子。整個學院的設計都體現了中國文人藝術的特點。
而且,中國美院的選址還是挺有意義的。中國美術學院是壹所非常特殊的大學,對景觀環境要求非常高。從蔡元培、林風眠時代開始,美院就被定位為“風景學院”,需要建在有山有水的美麗地方。比如第壹個校址是西湖鼓山,第二個是現在的南山路。這是這個學校的傳統。轉塘香山的地理環境包括山、水、樹,還有滿山的白鷺。大自然的這種靈性,能激起藝術家的詩意情懷,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所以現在選擇轉塘香山作為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