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做成的薄煎餅
榮耀1994夏
誰不懷念家鄉的風光和風情?經常懷念家鄉的煎餅。
煎餅曾經是我家鄉的主食。很簡單。將糧食用水浸泡後,磨成糊狀,用竹片均勻地鋪在熱煙草上,放在炕上煮。但是,容易做的事,不壹定能做好。好的煎餅應該是“薄、勻、黃”。薄是指煎餅要像紙壹樣薄。均勻,烙餅上壹定不能有凸起,所以要攤均勻。黃,妳得像炕兩邊的蟹膏壹樣黃。對溫度的掌握需要相當多的經驗和技巧。那時候在農村,煎餅的好壞壹直是擇偶的重要標準。我媽因為烤煎餅的好,最後成了我挑剔的奶奶的媳婦。其實並不可笑。既然煎餅是壹種常見的主食,是壹種便餐,卻沒有恰當地打上烙印,連最起碼的家務都做不好,那媳婦的持家能力顯然值得懷疑。
在那些冬天的晚上,當驢子還蒙著眼睛繞著石磨轉圈的時候,我們三個已經等不及了。媽媽壹邊撐著毽子,壹邊叫我們去擡筐,去田裏拔麥稭。壹切準備就緒,我們三個人圍著毽子蹲成壹圈。麥稈的火焰從底部探出頭來,跳躍著,把我們的臉烤得又紅又熱。母親熟練地撥弄著竹片,壹小勺漿糊均勻地在煙絲上打圈鋪開。看到炕邊噝噝冒著熱氣的玉米糊,我們都流口水了。媽媽把這個煎餅做得很脆,分成三份,我們三個人開心地嚼著。在跳躍的火光中,母親慈愛地看著我們。那些冬夜,我們覺得特別溫暖。
父親從耙河地回來,洗了手,蹲到鍋邊。他壹邊卷煎餅,壹邊大聲叫我去房子後面拔點洋蔥。他狼吞虎咽地吃著食物,詛咒天氣。我媽默默聽著,稍微放慢了工作節奏,偶爾輕聲問壹些工地的事情。父親粗魯含糊的回答,母親表現出相應的悲喜。這樣才能感覺到父母之間還是有壹些溝通和關愛的。父親胃口驚人,有時壹口氣能吃下半盆漿糊。
還記得有壹段時間,父親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麽病,從此家裏窮得連卷餅都難吃。媽媽把地瓜幹打碎,和可憐的玉米混在壹起。磨成糊狀,烤成煎餅。這種煎餅又黑又苦,又粘又容易受潮發黴,實在難以下咽。我媽媽不知怎麽弄了壹升小麥,把它烤成了煎餅。我們多次告訴三姐妹,這是為了父親的健康,不能隨便碰。那些黑煎餅和白煎餅壹起放在那個柳條球拍上,白煎餅的誘惑可想而知。偶爾我媽看到我這麽貪吃,掉了牙嘆氣,給我撕了個小角。好香啊!當時我就想,我們全家什麽時候才能天天吃到小麥烤的白煎餅?
長大後,我會去江南的壹個城市旅遊。經過努力,我這個蘇北鄉下人終於適應了魚米之鄉的生活方式,思鄉之情越發強烈。我在老家經常想念煎餅,有壹次求老鄉拿點嘗嘗,結果被人說了個“城裏季節變了”的笑話。這幾年,家鄉以煎餅為主食的傳統逐漸被改變,與這富饒的江南無異。誰還會再吃實際上又硬又無味的煎餅?我由衷地為家鄉的變化感到高興,但壹種說不出的失望卻時常在心裏,無法介入。
偶爾聽到賣煎餅的叫賣聲,我很驚訝。原來是這個城市的小吃,比我家鄉的小四分之壹,巴掌大小的煎餅上點綴著雞蛋、鹹菜、蔥花、油鹽,看起來像花壹樣。我買壹個嘗嘗。味道應該說還可以。只是這不是我壹直夢寐以求的煎餅的味道,而是蔬菜的味道——只是壹袋蔬菜。就像蛋卷裹在蛋筒冰淇淋外面壹樣,煎餅在這裏只是這道菜的載體和附庸。江南和江北的區別也很明顯嗎?
畢竟我更愛家鄉的煎餅,尤其是媽媽烤的,永遠。我會永遠懷念冬天坐在家裏抽煙的溫暖。
山東煎餅
-
2004年4月28日3點47分,星空在線。
煎餅不是山東獨有的,比如蘇北就有煎餅,離山東很近,但是蘇北的方言和生活習俗跟蘇南相差很遠。誰能保證煎餅不隨山東的習俗傳下去?其實山東不是所有地方都吃煎餅的,但是我絕對可以說煎的&;蛋糕是我們山東的代表食品。
大蔥煎餅卷是著名的典型山東本地食品。這裏的煎餅其實指的是煎餅,不是真正的煎餅。餡餅和煎餅的區別不僅在於做法,還在於用料。前者是面粉做的,後者是粗糧做的。在大蔥煎餅卷成名的那個年代,白面還是個稀罕物,粗糧炒著當主食。當然,天津所謂的煎餅果子裏的煎餅,時間也不短了。煎餅果子的用法不僅與山東煎餅不同,而且用法也不同。
上世紀80年代以前,煎餅的主料是地瓜幹和玉米,這是當時山東的主要農作物。有些人覺得紅薯(地瓜)玉米煮著烤著吃味道很好,但那是因為他們肚子裏的水太多了。妳要把它們當主食,兩天之內喉嚨裏就會酸水。另外,新鮮的紅薯玉是不能保存的,所以紅薯往往要曬幹保存。就是把紅薯切片晾幹。地瓜可以磨成粉,也可以做成窩窩頭或者蛋糕,但是窩窩頭的味道不像烤地瓜的,又冷又硬,足以致人於死地。煎餅是粗糧做的,口感大大提升,常溫下存放幾天也不壞,而且吃的時候不用加熱,味道還不錯。
但是這種精細的工作很麻煩。地瓜幹要在水裏泡壹天左右,等水完全溶解後再用刀剁碎。然後和泡好的玉米混合,在水磨上磨成糊狀。而且這個旅程非常耗時費力。水磨是圓形花崗巖磨盤,顆粒較粗,有兩塊疊在壹起。圓盤的兩個接觸面上都刻有條紋,以增加研磨和排膏能力。最後壹個研磨盤上有兩個小孔,所以妳可以壹次加入壹勺與水混合的材料。推動上磨盤即可將物料粉碎,用於制作煎餅的煎餅糊從上下磨盤之間的研磨間隙中流出。可以用馬或驢之類的牛來推磨,解放前只有地主才能用,普通家庭只有人才能推。壹個人可以推壹個小磨石。但是推壹個大磨需要三四個人。後來,隨著電動水車的逐漸出現,人們從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
接下來就是做煎餅了,山東人稱之為“攤煎餅”。工具也是獨壹無二的,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首先是錘子,其實是鑄鐵做的圓形鐵板。頂部平整光滑,下面有三個角支撐。也可以在錘子和地面之間留壹個空間,用來添柴生火。然後是耙子,壹塊木板,上面豎壓著壹個把手,可以用手拖,也就是“地攤”。當煙草是熱的,妳可以用勺子在煙草上放壹勺煎餅糊,用耙子在煙草周圍塗抹。因為煙草是熱的。煎餅糊走到哪裏都很快凝固,就叫煎餅。那些沒有凝固的被耙子帶走,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整片煙葉散開。耙子的長度剛好等於煙草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壹周,煎餅就做好了。為了提高煎餅的質量,在上層的煎餅糊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木板(稱為刮刀)刮平,使其平整,厚薄均勻。因為煎餅薄,好做,所以要做的特別快,不然會糊。等它成熟了,就可以揭開了。煎餅的大小取決於種子,直徑壹般在半米到八十厘米之間。
好的煎餅應該薄如蟬翼,厚薄均勻。這不僅需要煎餅糊磨得很細,適當增稠,最重要的是要抹開。攤的時候手要快,溫度要合適。攤薄煎餅通常是家庭主婦的工作。在山東,過去只要攤壹次煎餅,看新媳婦能不能幹。
剛從煙草籽上剝下來的煎餅很軟,可以卷成煎餅卷吃,所以叫“卷”。剛放涼的煎餅會因為水分的流失而變得很幹,但是煎餅經常疊在壹起,會逐漸回潮變軟,用布蓋久了。當妳在吃的時候,打開壹個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後來濟南出了壹種煎餅,用紙包著像餅壹樣。那種煎餅吃起來甜,更像蛋糕而不是煎餅。更不能容忍的是,這種煎餅很幹很脆,不用說,壹碰就碎。顯然,“桃酥”的質量指標應用於煎餅的質量控制。
地瓜幹和玉米幹在煎餅中的比例不同,顏色也不同。我特別喜歡純黃玉米做的煎餅。如果是用新出的玉米地攤做的煎餅,顏色金黃,吃起來玉米香,吃起來爽。說它是粗糧的典範也不為過。同樣的谷物做的玉米包子和玉米餅根本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