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急需壹篇2500-3000的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急需壹篇2500-3000的學前教育畢業論文。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關於集體教育和個人教育的研究

摘要

德國著名教育家弗裏德裏希·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認為,童年是“真正的人的教育”的開始,對發展中的人非常重要。兒童期是兒童人格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壹時期人格的各種心理結構成分開始發育,特別是人格心理特征和個性、能力等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事件中,往往會有獨特的反應方式。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當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教育並重,關註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的個性發展。”可見,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智力的發展,但影響成功的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人格品質很大程度上影響壹個人未來的事業成就。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優秀的品格和鋼鐵般的意誌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性格的偉大。這往往超出了人們通常的理解。”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人格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字

巴學苑幼兒園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中兒童良好人格的培養

壹.導言

經過兩周的幼兒園護理實踐,對幼兒園的通識教育和護理工作有了壹定的感性認識,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理性認識。

如今,大多數幼兒園無疑成了“儲存”孩子的地方。幼兒園本應是孩子的天堂,但引導孩子的個性發展卻成了學前教育的奢侈品。集體化教育的快捷和方便,似乎在幼兒園中相當受歡迎。面對孩子的個性被逐漸抹去,我研究過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

本研究采用了文獻查閱法、調查法和訪談法。

第二,這個理論

幼兒園教育活動以集體教育為主,但存在壹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比如:過於強調活動的形式,缺乏過程和目標意識;只關註孩子的表面興趣,很難提升孩子的真實興趣;只重視孩子的動手能力,卻忽視了孩子思維的參與;生成與預設的關系處理不好,影響兒童主體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學前教育研究者將“學前教學”的概念引入幼兒園,形成了以作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教學被視為智育的主要手段,定義為“按照幼兒園教育大綱規定的範圍,有系統、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幼兒的熟悉程度,用系統的基礎知識武裝幼兒,培養幼兒的技能和技巧的過程”。這是壹種以知識傳遞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學習被視為接受教師預先構建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這種被廣泛接受且高效的集體教學被視為傳授這種預先構建的知識體系的“捷徑”。隨著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知識加工和轉化的過程。由於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的影響,同樣的事物和現象對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意義。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關註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同時,要承認和尊重孩子學習的個體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個體差異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能力、力量、性格的差異,轉變為發展速度和認知結構的差異。這使人們認識到,要充分發揮兒童的學習主動性,就必須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法適合每個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這種新的教學觀和個體差異觀有助於我們理解集體教學對兒童學習主動性的局限性。集體教學是全班孩子在同壹時間以同壹方式學習同壹內容的壹種組織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不能兼顧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不能真正滿足每個孩子的學習需求,不利於每個孩子學習主動性的發展。作為壹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引入幼兒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將家庭作業教學引入幼兒園,對於培養兒童的有組織的行為,發展他們熟悉的活動,以及教會他們聽從大人的指示,從而為兒童入學做好準備,確實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家庭作業教學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應該得到肯定。今天,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局限性而完全否定它的存在價值。特別是我國大多數幼兒教師都有豐富的集體教學經驗,他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短時間內用其他教學形式完全取代集體教學,因為集體教學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在認識到其局限性的同時,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其優勢,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在護理實踐過程中,我對這三個“問題兒童”印象深刻,也正是因為和他們親近,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現行幼兒園制度的缺陷——不可能用同壹把鑰匙打開所有孩子的心靈。

樂樂是個調皮的小女孩,她的朋友不喜歡和她玩,老師也就放過了她。於是,她上了工藝課,就偷偷躲在頂樓玩娃娃屋。對於這樣壹個特殊的孩子,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關註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芮芮因其過於成人化的外表引起了我的註意。通常顯得孤僻冷漠。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壹個和老師勇敢戰鬥的壞孩子”。有壹次,護士給孩子們梳頭的時候,木梳掉在了地上。路過的孩子沒有壹個意識到它,只有芮芮路過時把它撿起來。當時覺得他本質還不錯,偷玩具的行為只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障礙,老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我發現班裏的孩子都有全家福,但是夏普的全家福只有他和他媽媽。所以孩子的心理發育缺陷也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但是誰真正了解他的成長呢?

浩然幾乎每天都被老師批評,因為他沒有午睡的好習慣。那天不允許他起床。我走過去問他:“妳今天怎麽又不睡覺了?”他告訴我他睡不著。我會告訴他,然後從明天開始,閉上眼睛假裝睡覺。他答應過我。第二天它真的起作用了。他不僅沒有被老師批評,還真的睡著了。由此,我感覺幼兒需要妳的心去交流。而且集體午睡的規定也不夠人性化。

幼兒園壹個班平均三十個孩子,兩個老師,壹個保育員,但平時真正被關心的孩子有幾個?有多少孩子的心理真正被了解過?我聽到的是老師聲嘶力竭的尖叫。殺雞為例,也成為幼師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這種教育方法科學嗎?漸漸地,孩子的天性被埋沒在集體化的教育中。我們不是流水線生產,我們創造的不是統壹規格的靈魂。

我是在看了壹部叫《小國家》的紀錄片後,對“巴學園”這個名詞產生了興趣。

壹本叫《窗邊的小豆豆》的書,在80年代第壹次被悄悄翻譯成中文。那是壹個很不起眼的譯本,但有幸讀過的人卻深感驚訝和感動——有這樣壹個由六節車廂組成的“巴學園”,學生們每天以“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為午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心情自由選擇。若幹年後,重新引進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覺間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兩年來壹直暢銷不衰,至今勢頭不減。這個日本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不僅再次抓住了中國孩子的眼球,也俘獲了更多成年人的心。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世界公認,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減負的論調就已經談得很多了。快30年過去了,減負的後果還是壹句玩笑話——“減負後還是積極的”,我們的下壹代也沒能輕松快樂地成長。所以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孩子都有同樣的欲望。他們真想在現實的“巴學園”裏學習生活,遇到壹個像小林宗作那樣的校長。這部關於黑柳徹子真實童年經歷的作品,在今天的教育體制和環境下,只能是對孩子的美好向往。他們熱切地關註著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問父母:為什麽不送我去這樣的學校?孩子們可能不明白,學校本身並沒有什麽神奇之處(除了校舍是由六節車廂組成的)。是小林校長和小豆豆媽媽這樣的父母創造了奇跡。他們抱著最真誠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守夜人,在深沈的黑夜裏為孩子們點亮光明。從某種意義上說,《窗邊的小豆豆》的重新引進和出版,只是在呼喚壹種“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精神的回歸,讓孩子更多地成長,而不是在長輩的規劃下“長大”。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成為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筆下的場景: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是為了在壹大片麥田裏自由奔跑嬉戲...但當他們不小心,當他們終於“不小心”地接近懸崖邊緣,面臨某種墜落的危險——“我”願做永遠的麥田守望者,壹次次伸出雙臂。

如果說《窗邊的小豆豆》是在呼喚壹種“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精神回歸,那麽新出版的《我親愛的甜橙樹》則是在宣揚壹種“童心回歸”的互動理念。作為家長,不要壹個人當守夜人。妳不妨忘記自己是壹個循規蹈矩的中年人,讓童心在此時回歸。就像書中那棵永遠聽主角澤澤話的甜橘樹,還有那個把澤澤當成朋友的葡萄牙人,在他們心中,澤澤並不是壹個充滿惡作劇的壞孩子,他的心裏有著最珍貴的善良的種子——因為受不了父親在聖誕節失業後悲傷的眼神,他上街擦鞋只是為了給他買包煙讓他振作起來;班主任不漂亮,其他老師都有花,她沒有。澤澤沒錢從花店偷花送給老師。澤澤也喜歡逃課,經常和藝人壹起唱歌,就是為了每次都能從藝人那裏拿到壹個曲譜,送給關心他的姐姐...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甜橙樹和葡萄牙人成了澤澤生活中互相幫助的夥伴。他們沒有給澤澤任何實際的物質支持,但足以讓澤澤愉快地忘記生活的艱辛,因為他們給澤澤的是壹份有價值的交換,壹份談資,壹份文案。所以,我知道為什麽當小說寫到甜橙樹被砍倒,葡萄牙人死於車禍的時候,看的人都哭了。他們為死者哭泣,也為生者哭泣——為澤澤。他們走了以後,還會有人這麽溫柔地對待這個可愛的男孩嗎?陪他說說話,帶他兜風,在他生病的時候給他帶去溫暖...這個故事在作者José Mauro Devas Concelos的心中醞釀了42年,最後花了12天才寫完。像黑柳徹子壹樣,這個故事帶有作者童年的印記。既是獻給每壹個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寫給每壹個童年已經過去的成年人的壹封信。它以孩子的視角提醒著每壹個成年人童年的痛苦、悲傷和甜蜜。也許妳是幸運的。有壹棵樹,有壹個人,走進了妳的童年,過濾了這些痛苦,撫平了悲傷。如果妳是爸爸媽媽,如果妳有幸讀到這個故事,不妨從今天開始,讓童心回歸內心,與孩子成為壹體!

無論是小豆豆還是澤澤,無論是巴雪原還是甜橙樹,兩個來自不同地域風格決然不同的作品,都在向每壹個處於童年或者童年已經逝去的人傳達這樣壹個信息:無論何時,在內心深處,都應該留下壹點溫柔的空間,讓童心得以安然安放!

李躍兒創辦的巴學園受黑柳徹子影響,提出“兒童是腳,教育是鞋”。

簡短的話語道出了真相。我們幼兒園要適應孩子,適應每壹個孩子。幼兒園要實行小班教育,孩子不容易被重視。巴學園的教育是開放教育。雖然給了孩子壹定的自由,但並不意味著老師可以完全放棄。老師要在無形中把握尺度。每天都要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每壹個孩子交流。面對問題孩子,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質,然後去評價孩子的行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遊戲中蘊含著發展需求和教育機會。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在遊戲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遊戲是壹種自發的學習,具有促進發展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發的遊戲,尊重孩子自發的探索過程。綱要中指出,兒童通過遊戲及其日常活動進行學習,尤其是遊戲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多種學習內容,具有促進兒童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同時,很多幼兒教育專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不是通過集體活動教會的。而是與生俱來,並在反復的個性化創新活動中得到鞏固和發展,成為壹種穩定的品質。其實,只要老師仔細觀察,就能在壹天的活動細節中發現孩子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要做的是積極關註並采取適當的態度保護孩子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行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進行遏制。

聽聽孩子們的聲音。有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並沒有像上述案例那樣讓人直接看到他們的探索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魯莽的,甚至是破壞性的。這時候不能只從孩子的行為表面直接判斷,而應該跪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和思維過程,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引導孩子的思維。《綱要》指出,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僅要做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還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關註孩子日常生活的全過程,還要善於從細節中正確把握教育時機。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在每壹次活動中學會觀察細節,在過程中學會思考,從而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兒童的個性發展是以他們的天性為基礎的。只有在自然的展示中,才能把握孩子各種發展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潛在能力。孩子的天性更多的體現在生活細節和各種自發的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用發展的趨勢去關註孩子生命的過程,關註平凡的瞬間,學會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個性的發展。

除了幼兒園本身需要改革,家長的傳統觀念也要解放。我想,即使已經建立了很多幼兒園,軟硬件條件都很充裕,很多家長還是不願意選擇這種新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在沙坑裏玩耍時弄臟了手和衣服。所以,既然選擇了學前教育,我們就有義務把這個巴學園的理念廣為傳播,讓大眾知道並接受。堅持以下理念:

第壹,以孩子為中心,註重孩子個性的培養。

第二,創造和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第三,創新活動,拓展人格教育空間。

第四,發展特殊技能,展現個人風格。

第五,進行個性化教育,優化孩子的個性發展。

第六,在民主、和諧、自由的寬松環境中,有效地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結論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幼兒園是提供各種鞋子的地方,不是托管所。巴學園倡導個性化教育,是每個孩子個性健康發展的保障。不要讓傳統的集體化教育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包括孩子個性和品德的發展,也離不開個性化教育。孩子的每壹個瞬間都應該被關註。

參考

1.《人格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葉以幹、孔克勤主編。

2.《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國發展出版社,瑪麗亞蒙特梭利。

3.www.age06.com學前教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