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大傳
篆書有兩種: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叫篆書。從大的範圍來看,鐘鼎文,也就是金文或古文,也屬於大篆。石鼓文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再比如大、毛、潘,他們都有很好的興致。他的書氣勢磅礴奇特,凝練厚重,玩久了壹定會發現其中的古風氣息,這是研究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壹個領域。
石鼓文的石鼓是壹種刻有銘文的鼓形石頭。《石鼓文》是壹首描寫秦遊獵的四言詩。有十個大小不壹的鼓,高、直徑約兩尺,中間刻著大字。它們是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現陳列於該院繪畫館。石鼓雕刻的文字介於古文和秦篆之間,結構復雜,類似西周時期的銘文,或《大篆》或《文淑》。
《小篆》又名《秦篆》,秦丞相李斯寫得最好,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筆法精湛,結構嚴謹。還有“宜山刻石”和“會稽刻石”,毀得早,現由宋人復制。
這兩種已經失去了秦篆風格和味道,所以不能學習,但他們的字形結構仍然可以借鑒。
篆書,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都有筆筆居中、筆筆隱鋒、純圓筆的特點。筆畫圓潤、流暢、渾厚、挺拔。具體筆畫請參考“中”、“圓筆”、“擡壓”、“轉”、“粗短”、“逸”。值得註意的是,除了起筆和收筆的地方,幾乎都是提筆。
在書寫篆書的衰微時,還需要參考墨跡,如唐代李、鄧、趙、、吳、吳昌碩、何的篆書作品。
學習篆書,首先要認識篆書,然後才能寫篆書。所以要了解《說文解字》和金文甲骨文知識。具體的學習過程可以從小篆開始,然後學習大篆。同樣,要認識篆書,也要先認識篆書。不如先把《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背下來,再逐步展開,會容易壹些。
與楷書、隸書相比,小篆的點畫形式比較單壹,只有直和曲。線條粗細也比較均勻,不再有起伏、挫折等變化(這裏指的是秦朝的小篆,而不是後來的書法家何、日本今井等寫的小篆),所以有人認為篆書簡單易寫。這是壹個誤解。因為越簡單越難表現出來。小篆的點畫要求剛柔並濟,圓而直,簡而厚重,有立體感,所以很難落筆,把病和久留結合在壹幅畫中,轉折如釵。
劉熙載說:“沒有比筋更好的了。然而,筋受其氣和它的緊迫性。欲除二病,筆自有妙招。”(《書綱》)所以,剛開始學寫字的時候,不妨慢慢動筆,成熟了壹定要逐漸加快寫字的速度。用筆太慢就會變成墨豬,無法達到圓直渾厚流暢的效果。如果妳催妳的筆,它會幹的。
潤,或拋筋骨,直白無韻。也就是說,在書寫的過程中,擡壓結合,剛柔並濟,年齡收緊,激戰正酣,使點畫有筋骨,陽剛之氣有力。如果它活得久了,就會像藤蔓壹樣。孫的書譜上說,“篆篆婉約流暢”,劉熙載則認為是,“婉約剛健,流暢節儉,可以接受。否則,恐怕會涉及到畫字。”其實都是寫的過程中的澀和別扭。
以下舉例說明小篆的點畫法;
小篆的結構特點是整體方略長,取垂直方向之利,內部結構講究對稱、均勻、穩定。規章制度也比較規範整潔。
要學《大篆》,可以先寫《石鼓文》。石鼓文的筆畫均勻,與小篆相似。有了小篆的基礎,寫起來也不是太難,筆法基本和小篆壹樣。石鼓文最好的拓片是《明安國舊集》中的《先鋒》、《中勢》、《後勁》。
西周金文。在古代,“青銅”被稱為“吉祥金”,所以青銅器銘文,如、大、壁盤、盤、毛、盤,都是優秀的典範。
學寫金文的基本原理和小傳壹樣。但有幾點需要註意:西周金文雖與小篆相同,小篆筆畫粗細基本相同,但金文偶有肥筆。此外,金文銘文的結構也不像小篆那樣規整對稱,多為錯落有致,妙趣橫生。其構成也較蕭篆復雜,大小、長短、疏密、展促、聚散等變化較多。
此外,必須註意的是,由於金文銘文時間長,風格各異,每個時期甚至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書法特點,所以有可能臨時寫拓本。如果從《說文解字集》的帖子上學習寫金文,不僅很難掌握它們的風格特點,而且可能出現A字寫西周早期,B字寫西周中期,C字寫西周的情況。也有可能把幾個相隔幾百年,不應該同時出現的字形放在壹起,開了壹個文字學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