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學家《屈原和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壹位大臣。他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裕起來,並主張聯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崗,被趕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間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不朽詩篇,這些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卻始終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代表作《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據周人所寫的《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把小米包起來,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壹個是粽子,壹個是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到了宋代,已經有了“蜜餞餃子”,也就是水果進餃子。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
五月底的早晨,家家戶戶都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包好,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嫩蘆葦葉和竹葉做的,統稱粽子葉。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叫大米粽子,赤小豆粽子叫赤小豆粽子,棗粽子叫棗粽子。棗子餃子諧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讀書的孩子可以早點拿冠軍。過去,進士們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天早上會吃棗餃子。到現在為止,在中學和大學的入學考試日的早上,家長們都要為考生做棗子餃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這裏有壹個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地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不讓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的大米扔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去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來。
為什麽後來用艾葉或者蘆葦葉和荷葉包粽子?《初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夜裏夢見壹個自稱三閭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對他說:“妳祭祀的東西都被河裏的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起來,綁上五色絲線。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用“葉子裹小米”做成“角小米”,代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朝乾隆皇帝,端午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子後,閆隆喜出望外,贊不絕口,並高興地寫了壹首詩:“四季太美,九子粽子求新。”
九子粽子是粽子的壹種,就是九個粽子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它們形狀各異,非常漂亮,是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織成的。九子粽子多用於饋贈親友,如母親給出嫁女兒的禮物、婆婆給新婚媳婦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與“中子”諧音,所以民間有吃“粽子”可以生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過壹首贊美九子粽子的詩:“連桶米裹春光,九子五顏六色的縷縷重紮,綠葉全白,笑廚子蓮藕又松。”
粽子不僅形狀多,品種多,而且各地的口味也不壹樣,主要是甜的和鹹的。甜的有白水餃、紅豆餃、蠶豆餃、紅棗餃、玫瑰餃、瓜子餃、豆沙豬油餃、棗泥豬油餃等等。有豬肉餃子,火腿餃子,香腸餃子,蝦餃,肉丁餃子等等,但豬肉餃子更常見。此外,還有什錦餃子、豆沙餃子、蘑菇餃子等。南方風味,還有壹甜壹鹹的“雙餃”。這些粽子都配有不同的口味,讓粽子家族多姿多彩。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我國包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在聖誕節吃粽子。壹家人圍坐在壹起,壹邊吃粽子,壹邊慶祝聖誕節。甚至有些出嫁的女兒也要在這壹天回娘家,品嘗母親親手做的粽子。
緬甸人也喜歡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為主要原料,熟香蕉和椰子作為餡料。這種粽子很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很獨特。
日本的端午節在陽歷的五月初五。他們餃子的主要成分是米粉,看起來像壹個鈴鐺。
馬來西亞人包的餃子,形狀和中國廣東的很像,特點是個頭比較大。除了鮮肉餃子和火腿餃子,還有豆沙和椰蓉餃子,吃起來非常好吃。
菲律賓的粽子長,和浙東的粽子味道壹樣。粽子也是菲律賓人慶祝聖誕節的必備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