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經常聽到壹些“從娃娃抓起”的話。那麽,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壹下——從娃娃看中國?當然,這也不能僅僅當作壹句口號。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實施,而這套《閱讀中國》(小學卷,* * *三冊)為實施提供了很好的讀本。
《了解中國》每壹卷都分為倫理、文學、藝術、科學、民俗學,以及古代經典著作的段落、古詩、神話傳說、小說的片段,還有介紹壹些相關知識的短文,配以精美的圖片;在編排上,正如編者所說:“利用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的‘帶讀’,可以結合精選文章,穿梭古今,開闊視野,給學生廣闊的知識背景。”筆者第壹次閱讀後,認為所選內容準確合理,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閱讀理解。
這套書不僅精選和記錄了古代經典作品,還收錄了沈從文、冰心、朱自清、老舍、汪曾祺、傅雷、賈平凹等現當代作家與中國歷史、文化、藝術或民俗有關的高雅短文。這些短文,可以讓小學生通過淺顯的閱讀,獲得壹些“了解中國”的知識,受到“息事寧人”的心靈滋潤。
筆者在閱讀時也有壹些驚喜,比如這篇《看秦兵馬俑》:兵馬俑和人物都栩栩如生,只是看起來各不相同,沒有壹個人悲傷。他們似乎都懷著由衷的喜悅在為偉大的皇帝站崗。他們的‘物質待遇’好像很好,不然怎麽讓大家滿意?.....他們大聲地相互交談:“我們沈睡了幾千年。今天壹覺醒來,只見山川繁花似錦,百姓興高采烈。.....我們也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絕不落後於別人。現在正是展示才華的好時機。去吧!動手吧!.....“如果不是白紙黑字印出來的《季羨林》,我無法想象想象力和抒情性如此豐富的文字會出自季先生之筆。
沈湎於中國古代有多麽輝煌當然是不夠的。好像有點像阿q的《我們過去富裕多了》。讓孩子“了解中國”,既要讓他們了解古代中國,也要畫出他們看現在的樣子;所以我覺得書中《第五大發明》這篇文章非常值得稱道。這篇文章“談古”——早在7000多年前,我國長江下遊的先民就已經種植水稻,而這個我們所知道的南方地區,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被我國的“先賢”稱為“蠻夷”。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的吃飯問題,而且將其雜交水稻品種在印度和越南種植,並取得了可觀的產量。壹些外國專家甚至稱袁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這篇文章能讓人理性地感受到:古人的四大發明固然值得榮耀,但我們今天的創造無疑更加珍貴——“讀書”不能只停留在過去時,還可以是現在進行時。日前,由《新讀寫》雜誌策劃、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的《閱讀中國》壹書問世。這套書從學生實際出發,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精選新鮮、平易近人的內容。在寫作過程中,註重深入淺出的講解,圖文並茂,力求讓學生樂於親近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