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培養學生數感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建立數感是提高學生素養的標誌。
建立數感可以理解為學會數學思維,即形成數學的、抽象的觀點,運用數學進行預測的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以往的數學教育過分強調單壹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忽視了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在學生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笑話,比如壹張床的長度是2厘米,壹個雞蛋的重量是2噸,學校操場的面積是1平方米。《標準》把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重要目標之壹,旨在克服數學教育脫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傾向,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體驗真實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從數學上理解和認識問題。
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多接觸和了解真題,有意識地建立真題與量的關系。舉個例子,壹個學生家裏收了八袋花生,賣了能拿多少人民幣,就要估算每袋有多少公斤,每公斤多少人民幣。再比如,學生去文具店買練習本、鉛筆、墨水等學習用品時,必須考慮數量、單價以及要帶多少錢。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是壹個“數學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學會用數學思維去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壹個問題可能需要不止壹種策略,必須有意識地主動聯系壹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才能構建與具體事物相關的數學模型。有壹定的數感是完成這類任務的重要條件。例如,如何對學校運動會的所有參與者的動員進行編碼,這是壹個實際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編制,不同的編排方案在實用性和簡潔性上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妳可以從人數上分辨班級,區分男生女生,或者快速知道壹個團隊成員在參加什麽樣的項目。
二,培養兒童數感的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素養不僅僅是用計算能力的高低和解決書本問題的能力來衡量的。學生學會數學思維,用數學方法理解和解釋實際問題,能從現實情境中看到數學問題,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壹個重要途徑是建立數感。但是,學生數感的建立不是壹蹴而就的,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體驗和建立起來的。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相關內容,加強學生數感的培養。
1.在數的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接觸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運算、解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字的意義,認識數字在表達和交流中的作用,從而初步建立數字意識。”對數的概念的實際體驗和理解與數感密切相關。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邏輯順序,讓學生在理解數的過程中更多地接觸和體驗相關的情境和事例,在現實的背景中感受和體驗,這將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的概念,樹立數感。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攝取生活資料,讓學生感知數字。
小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充滿了與數字相關的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字感就是讓學生用數量意義感知周圍的世界。因此,在認識數字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根據所學數字的內容去尋找數字、觀察數字、感知數字,讓他們每天都覺得數字近在咫尺,離不開數字。
比如教數學的時候,開了壹個“每天和數學交朋友”的辯論賽,有同學大言不慚:“要看妳早上按表幾點起床;通話取決於電話號碼;進教室要看樓層和班級...每天不跟數字打交道,我們做不到。”
比如在教多位數的讀寫時,讓學生說說身邊的數字,以及生活中用到的數字。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說出自己的學號、生日、身高、體重和鞋碼;妳家所在的街道號、門牌號、汽車摩托車牌照號、妳家的電話號碼、妳居住地區的郵政編碼;妳喜歡的壹本故事書有多少頁,1頁有多少字,妳在菜市場買菜多少錢,各種菜的價格;在商場購物要看商品的標價,這些標價和購物款都是有意義的數字。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對數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構建數感奠定了基礎。
(2)設計多種方式讓學生表達數字。
抽象的數學符號並不是表示數字的唯壹方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數字,有助於理解數字的發展過程,增強數字感。比如通過數學故事,可以向學生介紹古代人用“打結的繩子來數數”的方式來表示數字,用計算芯片來計算。
(3)打開思維空間,讓學生學會發現、說出和使用數字,從同伴表達的數據信息中發現和思考問題,學會用數字描述和交流。比如,我在教完“壹萬以內的數的認識”之後,設計了“家庭中的數”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家裏收集“數”,在課堂上交流。學生收集的數字簡直五花八門:有多少積蓄,壹個月用了多少電,用了多少噸水;家裏有多少書、衣服、碗;地上鋪了多少地磚等等。有同學質疑:小明家壹個月用電390度。平均每天用多少度電?如果按每度電50美分計算,壹個月要花多少電?如何省電?.....學生將具體問題與數學聯系起來,用數學方法思考問題,體現了學生運用數字的意識,在交流中發展了數字感。
2.在數的運算教學中培養數的意識。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倡導算法多樣化;應減少簡單的技能訓練,避免復雜的計算和程式化的敘述。”結合具體問題選擇合適的算法,可以增強對運算實際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比如在教“余數除法應用題”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壹個開放題:“有21個學生遊園,每艘船最多可以坐5個人。妳至少需要租多少艘船?坐船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麽?”通過計算21 ÷ 5 = 4...1,學生在這個實際問題中認識到商4和余數1是什麽意思,得出五只船是必須的結論,但這只是壹個解。有同學通過分析得出結論,三條船上也可以各帶五個人,另外兩條船上各留三個人;或者壹條船五個人,另外兩條船各三個人;或者五個人壹條船,四個人壹條船等等。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理解了計算的意義以及如何利用計算的結果。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概括的、邏輯的。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背景,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口試、動腦等方式參與學習。,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感受數學知識,建立數感。
例如,在講授“千克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操作活動:
(1)稱重:學生稱蘋果(1kg)、鹽(500g,2袋)、洗衣粉(250,4袋)。
(2)數數:同學們,每公斤鹽有幾袋?1 kg洗衣粉有幾袋?1斤蘋果有幾個?
(3)稱重:學生用手稱出自己的1kg物品,然後在小組內交換物品,閉上眼睛實現1kg的重量。
(4)找出來:老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三個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盒子,並要求學生不要用秤稱,讓學生用手找出重量為1 kg的盒子。
通過接下來的壹系列操作活動,學生們“觸摸”到了數學的知識,體驗到了“1kg”的實際重量,獲得了親身體驗,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感受蘋果的等重實現了1kg的重量,從而利用這種直接體驗來衡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養了學生的興趣,為以後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豐富,可以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引導學生找出實際問題中隱含的關系和規律,初步掌握壹些有效表達、處理和交流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工具,進壹步增強學生的數感。將數感的建立與數量關系的理解和應用結合起來,將符號感的建立與初步數學模型的建立結合起來,對提高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