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的傳統孝文化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孝作為壹種文化體系和社會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所以,孝道有各種形式,不要拘泥於苛刻的舊觀念。
逢年過節,祭祖是“孝”的具體形式之壹。
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有許多關於傳統習俗的講究。
我還清楚的記得,小時候特別期待過年,看著爸媽忙了壹上午:壹大桌子好吃的。
但是我不會動筷子,因為爸爸告訴我,壹定要讓祖先先吃飯。
具體流程是在桌子周圍擺放碗筷,壹般是八個座位,壹個方形的大木桌,人可以坐在四面八方,壹邊兩個座位。
我爸爸準備了八雙筷子,然後把每雙筷子放在有菜的盤子裏。筷子的壹頭在盤子裏,另壹頭在桌子上。每個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應該經歷過。
然後父親又詳細背誦了壹些話,大概意思是:老祖宗過年了,回來吃飯吧。又是壹年了,希望在新的壹年裏,能祝福家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看完後,站到壹邊,燒好準備好的紙錢,點上香蠟。祖先享用美食的時候,誰也不能從餐桌旁經過。
大概過了10分鐘,所有的套餐菜就收走了。
廚房換了新碗筷,大家就可以壹起吃飯了。
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主要是為了表達“孝”字。
既然這麽講究,這麽強調“孝”,民間就流傳著壹句話:“女婿不可上墳,上墳祭祖辱祖。”
看到這裏,問題就出現了。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女婿為什麽不能上墳?
女婿是女兒的丈夫。
在古代社會,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所以嫁出去的女兒都被家人嫌棄。
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那是“外人”。
連女兒都成了別人家的人,更別說女婿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她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壹個“陌生人”。
女兒生的孩子也會被冠以“外族”二字,稱為“孫輩”。
從“孫子”、“爺爺”、“奶奶”的稱謂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古人的真實想法。這些自古以來的舊觀念,讓女婿去給嶽父上墳是壹種恥辱。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只有兒子才是家族延續香火的依靠。
公公婆婆去世,女婿上墳祭拜,方圓十裏的鄉親們都會嘲笑這個家庭,認為他們家破人亡。
尤其是家裏有兒子的,女婿上墳祭祀會讓姐夫丟臉,因為很明顯是“外人”來給父母磕頭的。這不是自大嗎?本來是善意的,但是壹不小心就會造成更深的隔閡。
站在古人的角度看問題,不無道理。
所謂“人丁興旺”,這個“丁”指的是男人,也就是家裏的男孩子。
壹個家庭要想興旺,首先要有足夠的男人,很多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只有朝壹個方向努力,才能提高家庭的綜合實力。
如果家裏沒有男性,或者生的男性很少,就會逐漸衰落,被其他家庭欺負,很難翻身。
如果女婿要上墳祭拜,沒有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只有壹種情況:女婿是被收養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女婿”。
在歷史變遷中,上門女婿從來沒有被誇過,帶著譏諷。
相當於壹個男人娶了壹個女人,在男尊女卑的觀念裏很難接受。
因為上門女婿住在女方家,基本沒有話語權,即使生了孩子也是隨母姓,和男方沒有任何關系。
對於壹個男權社會來說,這是相反的,被別人嘲笑是可以理解的。
也正因為如此,女婿去上墳祭祀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但沒人反對上墳,還誇他孝順。
標簽
關於“女婿不可上墳,上墳祭祖辱祖”的說法,眾說紛紜。
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完全不適用,因為我國已經實現了男女平等。
壹個女婿,半個女婿,在嶽父嶽母眼裏,就跟親生兒子壹樣,可以算是至親。
女婿上墳很正常,是表達“孝心”的壹種方式,也是展現家庭和睦的實際行動。
男尊女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應該拋棄的舊觀念必須毫不猶豫地視為糟粕,然後剔除。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