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可分為正常恐懼和異常恐懼。
這句話形象地表現了壹個人小心翼翼、百倍警惕的心理狀態。壹個正常人,面對深淵,如履薄冰,害怕掉進深淵,害怕掉進湖泊河流。妳能說這種恐懼不正常嗎?“小心觸電!”這個告示牌對有基本電學知識的人來說,意味著“電死”。其他如“小心火車!”“劇毒,請不要內服!”等等,人承認和接受這些警示,有意識地回避這些危及生命的東西,是很正常的。相反,如果有人忽視了所有這些,他就永遠不會害怕考試失敗,工作失敗,落後和犯罪...妳能說這樣的人心理正常嗎?恐懼可以說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恐懼往往決定壹個人的壹生,甚至影響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進程。的確,很多人因為恐懼改變了他的想法、觀點、信念和信仰,影響了他的壹生,甚至壹個家庭的發展道路。有的人怕死怕難,就叛逃革命,離開了革命。如果我們決心創新,我們就能使社會發展前進;害怕創新,執著於缺點,會讓歷史倒退。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使日本強大,人民富裕。正在進行的中國經濟體制全面改革必將使中國騰飛。如果妳害怕,這壹切都不會實現。
雖然恐懼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妳也不必太緊張。因為每個人都在主觀上試圖回避恐懼,阻止恐懼發揮作用。實驗心理學證實,人們對恐懼的敏感程度遠遠低於對希望的敏感程度。所以,恐懼帶來的悲傷、焦慮、無聊、苦惱,比希望帶來的快樂、喜悅、開朗、喜悅,要弱得多,小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不是“多愁少喜”,而是“多喜少愁”。除此之外,這些“哀愁”還可以通過文學、藝術等多種方式進行轉移和排泄。
當然也有“砍頭無所謂,只要教義是真的”的正常恐懼。那是因為崇高的信仰和革命的人生觀,烈士們無所畏懼,視死如歸。他們臨死前依然談笑風生,平靜地寫下鼓勵生者不要害怕,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遺囑。
但是,還有壹種不正常,不正常的恐懼。比如有的人無緣無故或異乎尋常地害怕疼痛、害羞、疾病、打雷、強光、黑夜、骯臟的血液、蛇、老鼠、陌生人、高地、荒野、水等等。換句話說,正常人不害怕,就是害怕;正常人都有點害怕,他特別害怕。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變態恐懼。“杞人憂天”是壹個成語,來源於《列子》的寓言:有壹個齊國人,總是害怕天塌下來,自己活不下去,吃不下,睡不好。這種杞人憂天的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是壹種不正常的恐懼。
值得註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壹些年輕人往往表現出另壹種異常的恐懼。舉個例子,其實從來沒有人嘲笑過他(她),也沒有人罵過他(她),但是他(她)在想象中認為別人是在“嘲笑”他(她),或者是在“斥責”他(她),所以他(她)因為害怕,從來不敢和別人交往,不敢群體工作,他(她)就像壹只孤獨的蝸牛。
這些年輕人因為心理上的膽怯和恐懼,不敢像風暴中飛翔的海燕壹樣在廣闊的世界裏拼搏和奮鬥,也因此失去了很多鍛煉和考驗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好機會。很多人都在這種變態恐懼的控制下,左顧右盼,裹足不前,錯失良機,白白浪費生命。
這種不正常的恐懼是缺乏“現實檢驗”,也就是壹種沒有“真理檢驗”的神經質的恐懼。這種害怕是沒有根據的,主觀的,無端的,不應該害怕。無疑是壹種不健康的心理。那麽,人們通常害怕什麽,為什麽?這壹點可以從人們害怕的物體中找到。所以,為什麽害怕和害怕什麽是密切相關的因果關系。
“無知是恐懼的來源,知識是恐懼的解藥。”這是壹位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結論。人害怕的對象大多是自己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東西,當然也包括將來可能了解,但還沒了解的東西。因為無知或者未知,人會對壹些事物或者現象產生恐懼。比如在天文知識不發達、不普及的時代,人們會因為不了解雷電、彗星、日食、月食等天文氣象現象,而把它們的出現視為災難的惡兆,極度驚恐。再比如,由於對身體健康知識的缺乏,壹些疾病要麽被忽視,粗心大意,要麽都處於恐懼之中。當今世界,“恐癌癥”之所以席卷全球,是因為至今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無法對癥下藥,根治這種“不治之癥”。所以,凡是人們至今不了解的東西,都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恐懼。
說到許多因無知而產生的恐懼,也有耐人尋味、令人欣慰的新情況。在現代文明繁榮、科學發展的今天,並不是因為愚昧落後,而是因為機器取代了人腦,使人產生了新形式的愚昧,從而在心理上形成了恐懼感。這也可以成為現代社會很多心理疾病是文明病、社會病的又壹有力證據。
比如1982年,英國調查機構蓋洛普受政府委托,對3000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束後,公布了壹份調查報告,稱許多英國人患有壹種叫做“數字恐懼癥”的疾病。他們不會簡單的加減乘除,3000人中有壹半的人在接受調查時感到恐慌。每65,438+00人中有3人不會加減乘除,50%的人不會看火車時刻表。1/3的人不會簡單的百分比或者看圖表;60%的人不了解通貨膨脹率;很多人無法回答壹杯17便士的咖啡和壹個24便士的三明治總共應該付多少錢。八張14便士的郵票總共應該是多少錢?我也回答笨拙之類的。對於這些令人驚訝的現象,蓋洛普調查小組分析了原因,得出的結論是,近年來,由於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英國人缺乏基本算術知識的訓練。妳看,這所謂的“數字恐懼癥”不就是新形式的“無知”導致的嗎?!在加減乘除等算術基礎知識上,人們經歷了無知——知道——無知這樣壹個曲折的歷程;有了這個進化過程,人就有了相應的心理恐懼——害怕——恐懼,這樣壹個哲學上的否定——肯定——否定的反復過程。
上面提到的“恐癌癥”,說明壹切危及生命的不治之癥,都容易引起恐懼。為什麽會這樣?正是因為缺乏信心,恐懼才會產生。
臨床觀察表明,如果壹個病人認為自己活不下去了,那麽他康復的幾率比壹個自信自己會康復的病人要慢得多。這說明,恐懼是因為缺乏自信而產生的,心理緊張和焦慮是因為恐懼而產生的,必然會直接對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保守主義是恐懼的必然結果。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人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通常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思想創新者會因為好奇心而不斷探索創新;保守派出於警惕會反抗、逃避甚至迷信。
為什麽思想保守的人會有防禦心態?那是因為他對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東西有壹種恐懼感。所以破除迷信可以增加勇氣。
壹個保守的人,不僅害怕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害怕事情改變。改變是習慣的對立面,人需要擔心,需要花費精力,需要特別註意自己不習慣的事情;壹時難以應對壹個不習慣、變化了的情況,往往會引起保守人士的恐懼。
人們說有些老人保守是因為精力差,註意力和適應能力減弱,所以最怕改變,安於現狀。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壹些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革命老戰士,改革決心大,思想不保守;另壹方面,壹部分年輕人害怕改革,傾向保守,這就涉及到人生觀等我們下面要講的問題。
保守的人不僅害怕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和改變的事情,也害怕公眾的批評。
作為壹個創新者,往往容易招來人們的質疑、批評、譏諷、反對和打擊;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創新者往往被嘲諷為“怪人”、“瘋子”、“變節者”。思想創新者不怕這些,思想保守者怕這些。所以,恐懼是創新的心理障礙。
恐懼也來源於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尼爾·埃爾加·米勒(Neil elgar Miller)做過壹個實驗:在白色房間裏反復電擊的老鼠,即使在沒有電擊的白色房間裏,仍然會出現毛發倒豎、逃跑、小便等恐懼癥狀。所以,米勒認為,恐懼來源於學習。
事實上,對動物和人的恐懼來自於學習的觀點並不是米勒的獨創。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人們早就意識到恐懼很少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前面提到的缺乏“現實驗證”的神經質恐懼,已經被現代心理學的實驗所證明。這種神經質的恐懼也是由於對先天本性的某種恐懼而導致的條件作用的結果,而這種恐懼是可以改變甚至消失的。
所謂的“先天恐懼”影響不大,至今仍有爭議。比如孩子看到寺廟裏的神佛雕像,或者京劇舞臺上的彩繪臉譜等奇怪的場景,只是好奇,不知道害怕。孩子摔倒流血或者打針,只是感覺有點痛,不知道害怕。但是,如果家長和其他大人在這個時候表現出敬畏、害怕、緊張或驚慌,孩子就會改變態度,逃跑或哭鬧等等。
有的孩子聽到要給他打針,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護士都會哭。有些年輕女孩在等待拔牙的時候焦慮害怕,以至於壹走進診室就全身發抖。這些都是神經性恐懼,不是先天性恐懼。神經性恐懼是由第壹次輕微的疼痛刺激(或通過想象即將發生的事件)、相關知識和經驗(例如,打針、拔牙等)的負面意義的積累和擴大引起的。),最後不幸成為心理負擔和“心病”。可見這些異常恐懼完全是學習引起的。
人的知識和經驗會形成和加深恐懼心理,這是壹種負面效應。反過來,知識和經驗也可以幫助消除那些盲目的、不科學的恐懼。比如孩子往往會害怕壹個人呆在黑暗的房間裏,害怕站在高處,害怕面對陌生人,害怕面對尖叫的動物等等。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恐懼的對象會從表面的、明顯的東西轉移到潛在的、隱藏的東西。比如可能害怕“潛在的”危險比如劫匪的入侵或者意外傷亡,比如害怕飛機失事,害怕手術出錯。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增強,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豐富,過去的壹些恐懼也會逐漸淡去。甚至當我回想起過去害怕這個害怕那個的場景時,我也會沒有心。這是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或掌握了克服或處理恐懼的方法。
壹般來說,人的恐懼心理形成和消失的過程大致有三步。這個三部曲說明恐懼是學習的結果。知識和經驗對恐懼起著消極或積極的作用,知識和經驗本身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年輕人的恐懼往往夾雜著焦慮。由於青少年理解能力的發展,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征兆(符號和信號)的預測和估計能力有所提高,所以他們的恐懼心理從面對和接近危險轉移到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危險的擔憂。他們更多的是擔心和害怕會發生什麽意想不到的危險。有心理學家說,對青春的恐懼,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焦慮。所以年輕人的恐懼和焦慮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形象地說,他們就像壹對雙胞胎,幾乎無法分辨他們是害怕還是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