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用武帝和煬帝這兩個謚號,因為我覺得謚號是後人給的,有些是偏的。
兩個人都是富二代。劉徹繼承了文景統治的財富,從文景時期就開始重視戰馬的培育。雖然這種支持政策有些羞辱,但它帶來了休息,並為劉徹提供了與匈奴競爭的力量。楊光繼承了“聖可汗”的統治。據史料記載,興隆、羅惠等6座糧倉是文帝所建,儲存糧食壹直到唐朝貞觀年間。冷兵器時代,人口和糧食就是國力!
兩人都是富裕家庭。讓我們先談談劉徹。我喜出望外。如果說北伐匈奴是幾十年的屈辱,為馬懿征大宛就有點扯淡了。雖然在西域有名,但也傷國力。此外,楊光喜出望外。如果說大運會是為了千年基業而建,為了面子而討伐高句麗,那就太扯淡了。高句麗雖然第三次主要進軍,但國力幾乎耗盡。兩個人都喜歡出去巡邏,宮裏也沒少修。他們有壹套折騰人的方法。
兩個人都為夢想奮鬥過。讓我們不談劉徹的偉大成就。讓我們來談談有爭議的楊光。如果他是壹個平庸的人,壹個貪吃的人,壹個沒有進步的人,他會過著安穩的生活,風雨無阻的四處走。不幸的是,他不是。他的前半生是壹場鬥爭。大運河其實並不是為了方便遊覽江南,也不是為了遊覽西部的張掖。劉徹開辟了絲綢之路,而楊光疏浚並發展了它。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國力。
兩人都推崇儒家思想。先不說劉徹,他只尊重儒家思想。讓我們談談楊光,他開創了科舉制度,給了世界壹個出人頭地的機會。收藏和保護書籍,從統治階級開始進行文化保護;我自己的文化素養也挺好的。我看過他寫的幾首詩,特別是《長城洞飲馬》,說“樹總為策,將壹萬億年。”我敢擔心,我在北京休息。“體現了壹個王者的野心,也表達了西方拜訪張掖的真正目的。
但是,兩個人的結局不壹樣。也許是因為楊光的悲劇結局,我非常同情這位悲劇皇帝。也許他真的很有野心,但他真的有性格缺陷。然而,美麗的起點和悲慘的結局之間的巨大反差令人著迷。
自從楊光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以來,大隋朝已經不堪重負。楊玄感叛亂雖然被平息,但也敲響了警鐘——士紳不穩。但是,死(慘)了,要(慘)了的皇帝,不顧國力,發動了第三次東征。這壹次,他的面子得了,裏子爛了,農民起義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對壹個驕傲而脆弱的blx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很容易砍了壹刀,然後就倒向了另壹個極端。
劉徹驅逐匈奴,在西域揚威,征服朝鮮,在大漢王朝擴張疆土,這很酷嗎?酷!此外,修建宮殿,追求神仙和巫術,財力也被折騰得蕩然無存,吏治腐敗,百姓貧困,比楊光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後的情況好不了多少。
但劉徹痛(內心)思(內心)思(強烈)痛(大),放出了《輪臺之罪》,雖然我沒看過,但據說他的文字是真誠而透徹的。試想壹下,壹個偉大的皇帝,壹個自視甚高的皇帝,壹個專制的皇帝,在晚年公開認錯。這並不容易。
再看看楊光。因為成長順利,她很有天賦,也很自戀。自戀者對挫折的容忍度很差。據說,莎倫·柊司無法接受她的老面孔,在廁所裏哭了,她不想出去見人。當國家局勢日漸衰落時,楊光沒有反省和自責。而是像鴕鳥壹樣把頭埋在沙子裏,選擇了無視和逃避,轉到了自暴自棄的階段。天之驕子往往受不了打擊,對成長起來缺乏韌性的孩子贊不絕口,父母應該引以為戒。
性格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雖然楊光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後,國家形勢並不好,但當時最大的反叛力量是瓦崗軍和竇建德。從後來的表現來看,王能滅瓦崗軍,能平竇建德。如楊光發出譴責信,楊光坐在洛陽而不去江都,楊光積極滅火,做出了巨大努力。王不敢反對,得民心的李淵也不壹定反對。這個國家沒有失控。壹切都靜止了,因為驕傲的楊光放棄了自己。楊光在江都為自己和後宮準備了毒酒。他曾經對著鏡子喃喃自語——誰是我偉大的頭顱所向往的?他自暴自棄,可憐他口中的大好河山和億萬人民。
如果成真,我認為楊光不配謚號,但他不是煬帝。如果劉徹沒有被指控犯罪,他的統治可能不會被推翻,但我認為他配不上秦始皇。
也許是吧,歷史絕不是事實。真正留給我們的是,歷史是壹面鏡子,即使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