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過了兩天,我的心開始打鼓。碰巧看到很多家長在群裏進行數學試卷完成接力,於是專門針對寒假普遍存在的問題寫了《放松≠放縱》。我想提醒家長,要監督和引導孩子。我說完之後,覺得稍微松了壹口氣。
假期又持續了幾天,因為孩子們被布置了閱讀任務。於是我選了壹本讀書筆記發給父母。我也希望孩子們能有效地閱讀《駱駝祥子》和《海底兩萬裏》。看到很多家長回復,我覺得看這個作業要做好!看著群裏火熱的數學作業完成作業簽名接力,我就想既然數學可以這麽多人完成,語文應該不會差吧!在我心裏,我開始有了期待。
假期將至,心裏又不踏實了。所以反復提醒家長督促孩子完成作業。開學前壹天,我又被提醒了。我也把新學期想得很美好,寫下了“用最美的心去追夢……”,希望家長和孩子能理解老師的心。我想我已經做了很多,我想我可以期待壹個“自然”的結果。不幸的是,今天檢查作業的結果是,孩子們給了我壹個典型的“奧亨利”結局!
“想不到”主要是因為壹個假期孩子和父母在壹起,老師壹遍又壹遍的提醒。怎麽還會是這樣的結果?兩個班還有不少於二十個人沒寫完作業。和節前的作業相比,沒有更好,只有更差。有些想不通,心裏有點悶,不順暢。假期前對他們的期望突然變得像個笑話。
繼續查,其實有幾個孩子上學期在學校表現很好。它真的打碎了我的眼鏡。壹個假期,沒有進步,甚至不能保證原地踏步。仔細檢查完成的作業,發現即使完成了作業,80%的質量也不敢恭維。只能說每壹頁都寫了,而且只是寫了。也就馬馬虎虎壹個月吧。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倒退?本來上學期結束的時候,班裏的學風明顯在好轉。怎麽壹個假期就回到了“解放前”?真是驚喜!
在壹個假期裏,我在思考如何在本周開學後實施我的語文教學。買了專業書,準備好好學理論。同時也在不斷學習網上名師的教學,不斷反思。心裏有很多想法,打算在“”上成立壹個“教學反思”作品集。然而,原來現實真的很“骨感”!壹圈打在棉花上,郁悶!
晚上,我回到家還會想起這件事。這麽多沒寫作業的同學,我不知道該怎麽辦。後來在網站上看到壹個單純的朋友寫的《自學》,抑郁的心情得到了緩解。原來在開學的時候,大家面臨的問題有很多共性。所以很多家長和孩子會不約而同的做同樣的事情。換句話說,這其實是壹個“合理”的結果。
我回想了壹下上學期孩子作業的完成情況,然後看了幾段我寫的教育敘事:“他是住校生,我不管!”“請慎重,是住校還是陪讀……果不其然,今年開始的這項作業的完成真的很“合理”。唉,原來都是“期待”。
事實上,壹個人的成長過程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影響。這三位壹體的辯證綜合發展過程是壹個集合和凝聚的共同行動。只有把所有的“水”收集到同壹個“溝”裏,才會有壹個滿意的“排水”結果!“不積跬步,不可行萬裏路;不積小流,不成江海。”學校老師壹直在“積小流”,但僅憑學校這壹條細細的清流,怎麽能匯聚成“河海”呢?
在這個“奧亨利”作業結束的時候,人們有點生氣,有點遺憾,有點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