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縣想改市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壹,縣改市後,會有更大的自主權。縣(縣級市)實行省管模式,由市管。在人事、財務、規劃上相對獨立,有壹定的自主權。這是縣(縣級市)和區的最大區別。但相對於縣,縣級市的自主權更大,條件更高。壹個縣改市,要在非農人口、工業總產值、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達到壹定目標後,把重心從農業轉向工業,轉向第三產業,才允許“升格”為縣級市。升級後,縣級市在城市規劃、用地指標、政策制定等經濟社會管理方面享有更大的決策權,更有利於城市發展。作為計劃單列市管理城市目錄的城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擁有更大的權力。
二是改市後縣有了更大的經濟權利。比如在稅收方面,可以提高城市建設維護稅的百分比,享受更多的留成待遇;財政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轉移支付和專項支持,等等。改縣為市,相當於變富了。
第三,縣改市後有更大的發展前景。這主要是針對縣級市的領導。能改縣為市的,壹般都是當地經濟實力強的。所以他們只要主政縣級市,只要穩紮穩打,就有大概率升職。很多縣級市書記,甚至高級副廳,都是由市委常委、副市長或者人大、政協的代表擔任,分量壹直很大。這是普通縣享受不到的待遇,也是很多縣官堅持換市的原因。
我知識不淵博,說話也不好聽。不要笑。
在我看來,普通人把壹個縣改成縣級市沒有任何意義。普通人能看到的好處,恐怕就是那些做牌匾,刻公章,開印刷廠,能從改縣為縣級市中賺取直接利益的人。其他的,沒有收獲。
即便如此,為什麽很多縣熱衷於將縣改為縣級市?
妳只需要看看是誰在推動它。沒有把縣提升為縣級市的普通人。都是領導。我們沒當過領導,不清楚領導能從中得到什麽好處。但有壹點是明確的:縣改縣級市,縣長叫市長,縣委書記叫市委書記。雖然級別還是縣級,但是完好無損。但是聽起來很舒服,名字也好聽多了!
縣改市有什麽好處?為什麽大家都這麽追捧?
在中國,“市”是壹個非常令人費解的行政級別。有些市長相當於甚至高於省長,比如北京、上海。有的城市相當於州、聯賽、大區。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沒有列出來。最小的城市是縣級市,基本上每個省都有十幾個。
目前,全國共有684個城市,其中直轄市4個,地級市293個,縣級市386個。
同時,中國還有壹個稱謂叫“設區的市”,是地級市的特殊存在。地級市有兩種氛圍。壹個是大部分是有壹定地方立法權的“設區的市”,全國有289個。另壹個是“直通車城市”只有四個,分別是甘肅省東莞市、中山市、嘉峪關市和海南省儋州市。這些“直通車市”在行政級別上是地級市,但在行政區劃上基本相當於縣級市。由最發達的縣級市改造而來,權力大於縣級市,但仍小於地級市。
即使在地級市中,也有壹些地位不壹般的地級市。
比如全國293個地級市中,副省級城市有15個,分別是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南京、廣州、深圳、廈門、杭州、寧波、武漢、Xi安、成都。這些副省級城市有的是省會,有的不是省會而是壹個省的副中心。兩者都是經濟實力相當強的城市。
因此,如果我們比較壹下我國的城市,是這樣劃分的:
直轄市>副省級城市>設區的市>地級市>直通市>縣級市
顯然,級別最低的城市是縣級市。表面上看這是壹個市,實際上是壹個縣。
縣級市大部分是由縣改制而來,少數從壹開始就是市。比如中國最南端的城市三沙市,最初有西沙區和南沙區,轄10個社區,常住人口2500多人,戶籍人口448人。壹個村子的人口建立了壹個城市,這個城市是中國最強大的城市。
從1980開始,國內經濟規模相近的縣都想盡辦法向城市轉型。從縣到市,至少有三個優勢:
1,更加重視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而原縣,則是以三農為重點,經常下鄉扶貧等等。
2,權限更大,比如縣級市有更多的審批權和自主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更自由,爭取上級撥款更有利。
3、縣到市,本身就是在全國媒體上的壹個地方廣告,這個無形資產會變成有形的成果,對以後的推廣非常有利。
但也有壹些縣沒有成功改為市,而是改為區和市轄區。
壹旦變成市轄區,縣長變成區長,權限就更低了。但也有可能發展為地級市的建成區,但會迎來更大的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不管是縣改區還是市,都是利益博弈的結果。兩者各有利弊。
如果縣改為區,意味著城市的擴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壹體化,中心城市的出現;
如果縣改市,意味著地方權力擴大,新的增長極形成。
縣級市原則上仍歸地級市管,除非明確由省直管。其實不壹定是省裏直接管的,因為根本管不了。比如縣級法院必須有中級法院,銀行、電力、軍區等等不能落地。省直管的縣級市只有幾個,越來越少。很多省直管縣級市已經收回來了,以後肯定是地級市,縣級市。隨著通信交通的發展和大數據的應用,行政區劃會越來越大,工業、農業、文化、教育、衛生的布局會越來越合理,有效減少不必要的行政投入和人員,集中力量進行建設。那為什麽要把縣改成市?縣改市證明了幾個指標,工業生產比重,商業化工業化帶動的非農人口比重,財政收入有壹定的能力維持市政建設。
(1)很好聽。如果不改的話,壹個產品的地址只能標註為* *縣,改成市,無形中提高了產品的檔次,有助於消除銷量。小夥子在城裏找對象比在縣城找有優勢。他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在城裏工作,住在城裏。
(2)有利於招商引資和吸引人才。
(3)可以重點發展工商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仍然會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市政建設中,財政撥款和居民待遇存在差異。公務員工資比縣城高。至於鄉鎮的工人農民,沒什麽區別。
(5)刻公章,做牌匾,給車輛壹個掙錢的機會。在國際上,現在的城市和城鎮已經不同於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城市和城鎮。它只是壹個行政系統。壹個小小的縣級市,四面都是農村,和縣城沒有本質區別。70年代以前的城鎮才是真正的城鎮。過去設市是劃縣城設市,但原來的縣還保留著,市還是市,沒有農村,縣還是縣,市區很少。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壹個省只有壹兩個縣級市,比如吉林省遼源市,原來是東遼縣的縣城。因為煤礦,縣城劃出來當市了,但是東遼縣還保留著,因為壹個省只有兩三個縣市,沒有什麽問題。現在縣級市遍地開花,如果保留同名縣市,縣級單位會爆炸。為了減少財政支出,我們不得不用這種不倫不類的行政系統,其實只是換個牌子,這樣就不會有過去市場的輝煌了。
縣長的聲音沒有城主大,這個我壹直都明白。
說實話,這毫無意義。首先,提到它是很尷尬的。在某省某市聽起來很別扭。看來老子和他兒子是同行。那麽在層級上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不管是縣級市還是縣級,市長還是縣長。最後是物質利益的問題。它得到的幫助和它叫不叫城市無關,而是上級對妳當地發展重要性的衡量。
個人認為,如果想表現城市的主題,可以去掉縣級編制,將地級市更名為特區(這是以前的名稱),避免連續兩個城市名稱的尷尬現象,成為“某省特區”。
如果網友願意聽真話,聽實話,那麽我可以明確回答:改縣為市沒有實際意義。
因為市壹級沒變(縣級),人民各方面的生活條件沒變,幹部級別沒變(縣級市市委書記、市長還是正處級。只有少數經濟發達、人口多、面積大的市委書記,如果同時升任市委常委,才能享受地級市副市級待遇。)
從壹個縣設立壹個市(縣級)無非是為了壹個好名聲,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縣代表農村,市代表城市。而且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都叫“市”,讓外地人或者不了解內情的外地人很困惑。據說這有利於吸引外資。看來“設市”成功也是政績。普通人根本不在乎,生活怎麽樣?
小文章,無圖。
其實什麽省市縣鄉都挺好的。這幾年正好要改縣為市。改革後,結果還是壹個縣級市。這不是時間問題嗎?就像脫了褲子放“那個”壹樣,浪費時間。
城市就是城市。縣就是縣。不能混淆。其實說白了就是貪外國,虛榮奇怪,壹定要聽“城”的好名聲。就算妳叫“縣”,妳是城市,妳也可以在城市裏蓋高樓,過幸福生活。為什麽壹定要改名?
妳叫什麽名字?都是“既定”的,不痛不癢。但問題是名字重復,難以區分,容易混淆真假,小城市充斥大城市。省下面是市,市下面是縣。現在妳稱之為城市。妳覺得會亂嗎?比如原來是吉林省,長春市,德惠縣,大家溝鄉。現在叫“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大家溝鄉”。本地人也能理解外地人的無所適從。它是什麽城市?
更麻煩的是各地的新開發區。開發區有自己獨立的機構,但與所在市縣重疊。我不知道。我看不出誰在乎誰。
比如統計,誰包括誰?不清楚是否包括位置。它所在的縣或市還在乎嗎?
比如長春市,疫情剛開始的時候,統計和開發區是分開列的,後來就沒了,可能已經劃入地區了。太奇怪了。開發區歸地區管轄難嗎?開發區不是有“衛健委”嗎?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改縣為市沒有太大意義,只是壹個委婉的稱呼而已!無非就是換幾個公章。寫的時候把縣長的名字改成市長的名字,縣委書記改成市委書記。其實還是壹個下轄的縣區!從小的改變,可能就是勞民傷財,很多東西都要改,很多機構都要改牌子改名字。
住在低層的人把縣改成市也沒什麽,只是地址壹時難以適應,其他方面沒有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