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主體性原則的心理健康指導的對象是大學生,他們比中學生更理性。因此,在引導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自我意識,明白自己永遠是心理發展的主體,積極參與積極思考,自覺接受意見。
活動的原則是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總是體現在活動中,所以要正確有效地引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活動(如社會實踐、夏令營、文體活動等。)讓大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體驗或鍛煉健全的心理。
協同原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要求在各學科教學中多渠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家庭、社會三位壹體,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有義務關心和幫助遠離父母的學生,包括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聯系父母配合工作。
保密原則:大部分大學生心理障礙後不願意咨詢老師,主要是怕被老師嘲笑或泄密。因此,保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的重要原則,是師生建立和維持依賴關系的基礎。保密有助於患者真誠地傾吐心聲,坦誠地揭示內心世界,消除心理障礙,真誠地接受老師的幫助,讓老師“對癥下藥”。
理想目標激勵法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短期的人生目標。有了奮鬥的目標,他們就會有精神上的支撐,從而激勵大學生過上充實樂觀的生活。比如,舉辦理想教育研討會,讓大家發言;組織學生到革命紀念地、運動員訓練營、殘疾人工廠參觀學習;向那些自強不息的同學學習。
腹瀉型指導法是通過大眾媒體和廣告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比如大學校園裏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經常舉辦心理學知識講座,開設心理咨詢門診;使用有線電視和電腦網絡。播放和傳播心理健康知識;設立廣告牌和宣傳欄,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沖擊說服是壹種專門的說服方法,具有對象明確、針對性強、影響大的特點。比如老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心理醫生給學生上課。這種方法要強調以理服人,對學生的思想、言行進行說服和引導。大學生知識淵博,接受真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創造良好心理情境的方法也叫“自我優越感法”或“精神勝利法”。也就是說,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及其家長的閃光點,激發他們有壹個好心情,讓開心的事情沖淡那些煩人的事情。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苦惱自卑”的患者。
心靈溝通就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甚至家長和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像朋友壹樣討論相關問題,讓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引導。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猜疑、焦慮”的患者。
指導老師的方式:
首先,我們應該幫助學生自我教育和提高自己。
大學是心智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時期。處於成熟與叛逆之間的大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優缺點,讓他們自信自強,發掘他們的興趣愛好,為他們建立壹個表達自己的平臺,讓他們積極進步,完善自己,從行為上肯定他們的成長和教育。
第二,要理性,也要感性。
很多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者有多個孩子,或者從農村出來,心理不壹樣。在大學裏,有很多自卑和驕傲的同學。這時候壹定要在行動上幫助他,在生活上照顧他,讓他感動,讓他信任我,和我交朋友,這樣學生才會願意接近我,接受我的嚴格要求。學生還會有反復發作的壞習慣。壹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要耐心認真地教育她,讓她逐漸規範自己的行為。
3.因人而異,因勢利導。
每個學生都有優點和缺點。要把他們的缺點變成他們引以為傲的優點,就需要我們的生活指導老師仔細觀察,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是有用的,有用的,把他們的興趣愛好引導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中,讓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壹、科學指導:“理教合壹,教善合壹”
“善”是指人們普遍用來修身、衡量人生、創造社會的綜合價值標準,也是人生的最高準則和目標。在咨詢過程中,被咨詢者得到不同程度的教訓,逐漸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利益的獲得充分顯示了輔導的巨大作用,與空洞的說教有著本質的區別。
“把理智放在心裏”和“把心放在變化中”。這個“變”就是通過心理咨詢,傳授有利於身心健康的解決心理矛盾的科學知識、哲學觀點和方法。說服的過程是壹個矛盾的統壹體,不能孤立地強調壹個方面而忽視另壹個方面。沒有科學內容的簡單說教、斥責或壹味遷就,不僅達不到病態心理的“改變”,還可能因庸俗化而產生副作用甚至反效果;相反,雖然有科學內容,但不是基於患者的實際情況,無法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可接受的形式,會讓患者感到深奧,如聞天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要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啟發,將哲學與情感、內容與語言方法、各種生動事例融入到咨詢工作中,盡力發揮咨詢的誘惑力,提高咨詢工作的效率。
第二,高超的語言技巧
語言模式:對話、問答、自述。
1,輔導受時間限制,要求少而精的回答。
2.語言是彼此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每壹句話都會引起對方的心理反應,或迷惑不解,或專心思考,或豁然開朗,或頓悟。
第三,精準分析。
四。和諧的環境信息(大氣)
環境美具有很強的心理感染力,心理咨詢重視環境優雅,往往能使精神障礙患者賞心悅目,心情舒暢,使患者樂觀進取。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環境功能。
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客觀存在的是人的心理環境。
第五,有效引導。
咨詢師不能把自己當成壹個圍著病人轉的服務員,而是壹個並肩作戰的指揮官和指導者,不能讓病人按照自己規定的模式學習;妳不能總是把削好的蘋果和去殼的核桃送到他們嘴裏,甚至嚼碎了餵他們。對於有心理障礙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從心理咨詢室獲得有限的“食物”(知識),而是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學會“切”、“剝”、“嚼”的技巧,或者用心理咨詢師提供的尋找答案的方式自己減輕負擔,從而終身受益。
第六,堅定實踐。
病人不能只靠暫時的寄托。重要的是把解決心理障礙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學會面對矛盾,不回避矛盾,增強自己解決矛盾的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抵禦心理-社會刺激,同時練習過程也是壹個檢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觀察到真相、善惡、美醜,從而達到鍛煉心理機能、適應現代社會環境的目的。
在心理咨詢實踐中,應貫徹規律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所謂規律性,是指用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社會責任、既定的習慣、基本的倫理道德去幫助那些心理上處於逆境的人。
變通,也就是用特定的方式對待特定的情況,是最忌諱的。要註意變通,不是油腔滑調,沒完沒了,不負責任,而是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動,對癥下藥,壹觸即破,然後點石成金。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