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自行車到給郵局寄稿子,再到30年出版100多部作品,獲得多項國內外重要文學獎項,賈平凹多年來以小說成就聲名大噪,以小說受盡罵名,但他無疑已成為文壇的領軍人物。
談親情:壹等忠臣孝子,讀書耕田兩件事。
“作為父母,我們對兩個孩子說三句話。第壹句是壹副老對聯:壹等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做壹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對家庭負責的人。好的學習會讓妳受益壹生,努力會給妳帶來壹生的食糧。第二句,還是那句老話:‘洗澡不需要河海,需要去汙;馬不壹定要以馬為目標,需要走好。“做壹個普通人,做正經事,可以愛小改變,但壹定要有大胸懷。第三句還是那句老話:‘心系壹處’。在未來的歲月裏,妳要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自己的婚姻。”
在女兒的婚禮上,賈平凹用這三句話寄望兒媳婦
賈平凹自稱“醜陋的漢人”,但在我眼裏他是個“天才”。從這三句話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哲學。
在賈平凹心裏,這輩子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父親。父親是鄉村教師,愛交朋友,愛管別人的事。父親對家人要求很嚴,尤其是長子賈平凹。
“從大學到父親去世,在漫長的二十年裏,只要我回去,哪怕明天早上要走,父親也壹定會在前壹天晚上開家庭會議,召集母親、兄弟姐妹,有時到半夜壹兩點,給孩子講人情世故,在單位如何做好事,如何尊重長輩,如何善良寬容,如何謙虛不張狂等等,也就是說這些東西。這些老話今天說,明天可能會說,所以大家都在那裏打盹。最後我說,時間到了,很晚了,壹點了,該睡覺了,大家都剛睡了。每壹次,都只是幾個小時而已。”
父親的嚴厲,某種意義上成就了賈平凹。對父親的崇敬使賈平凹勤奮地走上了文學道路,後來成為文壇的領軍人物。他的父親沒日沒夜地嘮叨他,“要寬容,要善良,要謙虛,要做好事”,這影響了他的壹生。在後來的日子裏,這成了他的財富。
但作為父親,賈平凹面對女兒的任性和調皮,卻顯得有些無奈。
大女兒12歲時,看到淩亂的書桌,賈平凹親筆書寫了《教女書》,並列出了七條規矩。“警告”女兒說:“妳把家裏的筆都弄壞了!這種不愛惜筆墨的行為在我們家是不允許的。”“如果妳想弄糟,我會幫妳把它弄得更亂。看看舒服不舒服!”賈平凹還把書桌弄得更加淩亂,以“展示”女兒。這不是壹本“教女人的書”。明明是治安管理條例,與其說是對孩子的管教,不如說是大孩子報復小孩子的“惡作劇”。笨拙的方法沒有效果。第二天,他在女兒的枕頭邊發現了壹個皺巴巴的紙團。他展開壹看,原來是自己寫的《教女生書》!女兒對父親的“手諭”不屑壹顧,揉成壹團扔在壹邊。
賈平凹坦言:作為丈夫和父親,我真的做得不好。像現在的小女兒,壹周見不到幾次面。當他回家時,她的女兒睡著了。他現在還在睡覺,早上女兒起床上學,孩子跟他不親熱。她媽媽說“接妳爸爸的電話”,她回答“不!”壹天早上,他老婆跟他說,嘿!妳家寶寶誇妳,說爸爸買的書飄著,意思是好看。女兒對他最滿意的壹次,就是這次買書,不僅僅是她爸爸自己!
賈平凹的創作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裏進行的。早上帶壹袋搟面或者包好的素水餃去工作室,中午隨便吃,晚上回家。因為忙,賈平凹很少帶孩子,也很少和家人出去玩。每當她有時間,她總是想靜靜地呆著。有時候賈平凹跟老婆說:“妳可以把我當成領導幹部,因為領導幹部不回去,往往照顧不了家裏。妳就當我是幹部,是市委書記吧。”
10位作家的故事:
余華自發表處女作《十八歲就走了》以來,陸續以極具實驗性的作品在文壇和讀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和關註,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人物。
余華簡介:浙江海鹽人,1960出生於浙江杭州,後隨父母遷居海鹽縣。高中畢業後做過牙醫,後放棄醫學,加入縣文化館和嘉興市文聯。從此,他與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余華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合辦的研究生班,1984開始發表小說。著有短篇小說集《十八歲出走》、《如煙之事》、《活著》、《許三觀賣血》。他的作品被翻譯成日本、韓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和關註。因此,他成為中國先鋒小說的代表。
壹開始當作家是有功利目的的。
談及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學道路的,余華並不避諱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功利的。“畢業後,我當了五年牙醫。毫不誇張的說,這五年我拔了至少10000顆牙,每天七點上班,八小時。我覺得自己像壹只籠中鳥。有時候我站在窗前,發現隔壁文化館的人整天在街上閑逛,我就問他們,他們不用上班嗎?他們告訴我這就是工作,我想,‘這份工作不錯’。後來我問文化館的壹個朋友:‘怎麽才能在文化館工作?’他讓我寫壹部小說。我想我認識5000多個漢字。我不會做音樂,不會畫畫,但是我大概會寫小說,於是我開始寫小說。"
開始寫小說的余華,在文學道路上是幸運的。他的壹篇短篇小說被《北京文學》選登,請他去北京修改。這在當時余華所在的海鹽縣是壹件大事。用余華的話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是我們縣第壹個去北京修改稿子的人。我回來後,縣委宣傳部的人說我是人才,不能讓我做牙醫。我該怎麽辦?走進文化中心,這滿足了我的願望。”
不浮誇,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余華。余華說,他第壹天到文化館上班,故意遲到了兩個小時。結果他到單位是第壹個上班的,所以他第壹個想法就是:我來對單位了。之後,他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後來他每個月發工資才上班。最後他幹脆辭職,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文人大概都是自嘲,有時候也願意拉攏壹些同行。余華在寫完自己的理由後補充了壹段話:“後來,我發現這個群體裏有很多和我壹樣的人。有壹次我和莫言、王朔去意大利,主辦方讓我們寫壹篇‘我是怎麽走上文學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買了雙皮鞋是為了掙錢,王朔是想跟我換工作。
然而自嘲歸自嘲,余華卻像每壹個成功的作家壹樣,對自己的文學創作是認真的。“現在我的寫作完全是因為愛,沒有任何功利。其實壹個作家在從事寫作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都有功利的壹面,但是當他真正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功利就會逐漸消失。”
壹個好作家首先是壹個好讀者。
余華雖然因為“文革”沒有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但他的廣泛閱讀使他有了深厚的文學功底。他聲稱他的寫作最初受到川端康成的影響,後來卡夫卡的作品進壹步解放了他。川端康成教他如何描述細節,福克納教他如何描述心理。我們來聽聽他對幾位大師的感受:
“傑克·倫敦的話讓我受益匪淺,那就是我寧願讀壹首拜倫的詩,也不願讀壹百本文學雜誌。這是我80年代初看的,那時候我明白,要看經典,不能只看文學雜誌。現在我認為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當我開始閱讀外國小說時,我讀了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他的筆法對我影響很大。我記得他寫過壹篇文章,講的是壹個母親坐在死去的女兒床前,結尾是這樣的:女兒的臉,生平第壹次化妝,真的像壹個結了婚的新娘。這個比喻對我的影響很大,讓我知道以後寫文章應該往哪個方向比喻。
“所有的大師都註重細節,魯迅是這方面的大師。《孔乙己》開頭壹句話就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解釋得很清楚:鹹亨酒店的布局裏,穿長衫的坐裏面,穿短袍的坐外面,只有孔乙己壹個人穿著長衫坐外面。魯迅在這篇文章裏最好的壹筆,就是寫孔乙己斷腿,然後來到旅館的那壹幕。當時他攤開手,手裏有幾個銅幣。這時魯迅用壹句話指出了孔乙己是怎麽來的:他的手上沾滿了泥,原來他是帶著這雙手來的。這個細節的描寫,顯示了魯迅的偉大。可以說,如果這篇文章不描述孔乙己是怎麽來的,魯迅就不能叫魯迅。
“我壹直癡迷於川端康成,直到最後有些走投無路。還好我遇到了卡夫卡,看了他的文章《鄉村醫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裏的那匹馬。當時我就納悶,這馬怎麽說走就走了。後來我才明白,作家應該是自由的。可以說卡夫卡解放了我的寫作能力。
“是美國的福克納教會了我如何寫心理描寫。這個技能可以讓我用壹輩子。我看過他的壹篇短篇小說,描寫壹個人殺人後的心理。他使用了所有客觀的視覺描述。看完這本小說,我的心理描述是:停止心跳,睜開眼睛看看。壹百萬字恐怕不足以真正寫出壹個人的心理。雨果說,世界上最寬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的是人的心靈。確實是這樣,內在的廣度無法形容。”
余華自己說,他壹直在讀壹些著名的文學作品。在他看來,真正的文學作品能給人很大的改變,改變妳的思想,改變妳的感受能力,甚至改變妳的思維。他的結論是,作為作家,他有壹個重要的身份,就是讀者。任何作家首先是讀者,優秀的作家首先是優秀的讀者,他能體會到文學作品中的力量所在。
我讓我的角色自己說話。
余華說,看了他的書,很多人問他,書中的人物描寫有沒有他的影子。對此,他反復強調,人物是人物,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余華把自己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從開始寫作到90年代寫的三部小說。對於這個階段,余華稱自己的文筆“霸道”。“這段時間我是抱著人物不說話的態度,我讓他想說什麽就說什麽。”90年代,余華開始寫第壹部小說的時候,有壹天突然發現,他筆下的人物開始突然說話了。“我當時很驚訝,因為這不是我想說的,但他確實是從我的筆裏寫出來的,當時的感覺就是我只是在記錄而已。”雖然我壹直在克制,但小說裏人物自己的思想和文字越來越多,“活”的也越來越多。“到了許三觀賣血的時候,我徹底放下了,讓我筆下的人物自己說話。這種感覺很奇妙。我發現人物都活了。”余華把這個時期稱為第二階段。
雖然壹直堅持作家和人物是兩回事,但余華也承認童年經歷對他影響很大,比如《活著》中對人物的描寫,他認為二十多歲的小說家不會再這樣寫了。“童年的經歷對壹個作家有著終生的影響。童年對世界的印象就像復印機裏復印的壹張白紙,而我後來所做的只是在某些部分做了壹些改變。”
在余華的文章中,幹凈簡潔是他的壹大特點,那麽這個特點是怎麽來的呢?余華的回答是音樂。“以前不想寫《戰爭與和平》這樣的長書,看完就忘了前面。我壹直覺得太復雜了。但是有壹次聽到巴赫的《馬太受難記》,發現這麽宏大豐富的交響樂,用的音樂卻這麽簡單,給人很大的震撼。這給了我很多啟發,發現簡單就是這麽強大。後來我試著用這種風格寫徐三觀賣血的故事,盡量把語言用得簡單。”
余華說,他不知道自己以後的寫作會往什麽方向走。只有他寫了才能知道。
10位作家的故事:
第壹篇發表後,表姐劉芳園鼓勵冰心,說她會寫,讓她再寫。同時不停地給她發《新潮》《新青年》《轉型》等十幾本新雜誌。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長篇小說《狂人日記》給了很大的震動。這時,她看課外書的興趣突然變得更濃了。從書和報紙上,她了解了杜威和羅素,還有托爾斯泰和泰戈爾。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小說裏是有哲理的,她對小說的熱愛也就顯著的顯現出來了。經過壹段時間的醞釀,冰心寫了壹部小說《兩個家庭》,描寫兩個家庭因為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走上了兩條人生道路。寫完小說,我羞澀地寄給了在流芳園的表哥。
這部小說以冰心為筆名。第壹,因為冰心這個字,筆畫簡單好寫,是子嬰的意思。其次,她太膽小,不敢被別人批評;冰心是個新詞。當人們看到它時,他們不會想到這個詞與謝婉瑩有什麽關系。稿件發出後,她連問的勇氣都沒有!然而,三天後,它居然發表了。小說發表在早報上,連載三天,署名冰心女士。冰心給報社打電話,問為什麽“冰心”後面要加“Ms”。但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後來冰心經常以“冰心女士”為筆名發表文章和作品。
在報紙上看到自己的創作,冰心感到說不出的喜悅。表姐劉芳園試圖鼓勵她再做壹次。冰心,滿腔熱情,白天上街宣傳,籌款,開會;晚上壹直寫“問題小說”,每周都有新作出來。冰心的“問題小說”都是他身邊的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比如《而妳孤獨無助又貧窮》,講的是年輕人被固執的父親囚禁,無法參加學生運動的苦惱;《秋雨秋風愁》講的是壹個有誌於服務社會的女青年。中學壹畢業,她就被迫嫁給壹個富家子弟,過著“家庭主婦”的生活,從而毀了自己的壹生。《莊紅姐姐》講的是壹個女孩,因為身為公務員的父母,每個月只能從“窮”政府拿到半個工資,又因為這個家庭重男輕女,被迫休學,抑郁而死。在這些小說中,都被賦予了灰色黑暗的結局,問題中的主角都是抑郁憔悴,郁郁寡歡,沒有給他們壹絲希望!當時冰心自己也想不出從死亡中活下來的辦法。從那以後,謝婉瑩這個名字被人遺忘了,但“冰心”卻聞名於世。
關於冰心這個名字有壹個“水不凍”的傳說。講的是民國時期著名小說家、《哭笑不得的婚姻》作者張恨水。他原名張辛苑,暗戀女作家冰心,以“恨水”為筆名,表達自己最後沒能凍死的遺憾。
10位作家的故事:
高士奇是中國的科普作家。我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曾經做過壹個實驗。裝有病毒性腦炎的玻璃瓶被打碎,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殘疾的魔咒。他忍受著病毒,完成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所有博士課程。
回國後,他拖著自己去延安工作。解放後,他的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非常困難。甚至他需要幫助才能睜開和閉上眼睛。但他依然以驚人的苦難精神工作,已經寫了1萬多字。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奮鬥,奮鬥是無窮的樂趣。
10位作家的故事:
錢鐘書是我國著名的大作家,也是壹位貫通中西的大學者。
1929年夏,錢鐘書高中畢業,報考了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就在入學考試的時候,錢鐘書拿到了數學試卷。數學題看起來像天書,他幾乎做不出來,卻要硬著頭皮做幾道題,也不知道對錯。
名單公布的時候,錢鐘書看到他數學只考了15分。根據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定,只要有壹門課不及格,就不被錄取。他數學考得太差了,應該說壹點希望都沒有。然而,他的語文和英語都得了滿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看到錢鐘書的英語和語文成績都很優秀,遠高於壹般考生,於是決定打破常規,破例壹次。
正是羅嘉倫的例外,成就了壹代精通中西的學者。
10位作家的故事:
1928年,大散文家沈從文被時任中國書院院長的胡適聘為講師。沈從文年僅26歲,文化程度只有小學學歷,卻以優雅的散文震驚文壇,在當時已經很有名氣。
他第壹次走上講臺的時候,除了原來班上的學生,還有很多人來聽課。面對坐在臺下求知若渴的學生,大作家呆了10分鐘,壹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我開始講課,可是我準備的壹節課的內容被他10分鐘講完了,離下課還遠著呢!但是,他並沒有從世界各地胡說八道來撐臉。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壹節課,人很多。我害怕。”
於是老實的“可愛”坦白失敗,引得整個大廳爆發出壹陣善意的笑聲。。。。。。胡適知道後,在評價這個講座時,與沈從文坦誠相待,認為“成功了!”
10位作家的故事:
莫言每次從外地飛回北京,都想去女兒家看看。
我女兒的家離機場很近。有時候他應該去找她,但他不去。相反,他回到了他在市中心的家,因為他害怕出租車司機會因為路程短而不高興。他會為了拉這麽壹個不怎麽掙錢的短工,長時間排隊等著露臉。他會壹直很痛苦。所以,有兩次要去女兒家的時候,他提前準備了壹盒中華煙。上車後,他先把中華煙給了司機,說:“師傅先給妳壹盒煙,肯定不是假的。”然後告訴他去哪裏。當然,司機非常高興。他壹想通了,壹盒60元起的“中華煙”不要錢,就和莫言壹路有說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過交往的人都認為他是壹個很在乎別人感受的人。無論是誰,他都低調、謙遜、謹慎,甚至顯得有點“軟弱”。而莫言的軟弱恰恰表現了人性的美好——他對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和尊重,哪怕他只是壹個出租車司機。
10位作家的故事:
沃爾特·司各特,英國著名小說家,是壹個誠實守信的人。雖然他很窮,但人們非常尊敬他。
斯科特是誠實的。他的壹個朋友看他生活很困難,就幫他成立了壹個出版印刷公司。但是他不擅長做生意,很快就破產了。這使得這位可憐的作家背上了6萬美元的債務負擔。
斯科特的朋友們討論籌集足夠的錢來幫助他還債。斯科特拒絕了,他說:“不,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還清債務。我可以失去任何東西,但我唯壹不能失去的是信用。”
為了還債,他像拉板車的老黃牛壹樣拼命幹活。他的朋友們都欽佩他的勇氣,說他是壹個真正的男人,壹個正直高尚的人。
當時很多報紙都報道了他停業的消息,有些文章充滿了同情和惋惜。他把這些文章都扔進了爐子,心裏對自己說:“沃爾特·司各特不需要憐憫和同情。他有寶貴的信用和戰勝生活的勇氣。”
之後他更加努力,學會了很多以前做不了的工作。經常壹天跑好幾家單位,換不同的工作,搞得人又累又黑又瘦。
有壹次,他看完了斯科特寫的壹部小說,他的壹個債主找到他說:“斯科特先生,我知道妳很值得信任,但妳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作家。妳應該多花點時間寫作,所以我決定免除妳的債務。妳欠我的錢不用還。”
斯科特說:“非常感謝,但我不能接受妳的幫助。我不能成為壹個沒有信用的人。”
這件事之後,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睡得這麽踏實、安穩。我的債權人告訴我,他認為我是壹個誠實可靠的人。他說他可以免除我的債務,但我不能接受。雖然前面的路艱難而黑暗,但這讓我感到光榮。為了保全名譽,我可能會死得很辛苦,但我死得很光榮。”
由於工作辛苦,斯科特壹度病倒了。在病中,他常常對自己說:“我欠別人的債,我還沒有還清。我必須好起來。等我掙到錢,還清了債,我就光榮而安詳地死去。”
這種信念使斯科特很快從疾病中康復。兩年後,他靠自己的勞動還清了債務。
洪升:清代劇作家,代表作是傳奇劇《長生殿》。
孔:清代劇作家,代表作是傳奇劇《桃花扇》。
蒲松齡: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吳: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儒林外史》。這本書由許多獨立的故事組成。
曹雪芹和高鶚:清代著名小說家,以小說《紅樓夢》為代表。書* * * 120遍,又叫《石頭記》《金玉記》。前八十回是清代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被認為是高鶚續作。
紀昀: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以《嶽薇草堂筆記》為代表。
李是晚清著名小說家,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代表作。這本書是六十倍。
吳沃瑤:晚清著名小說家。作為壹部代表性的小說,《奇異的現狀》見證了二十年。這本書已經寫了108遍了。
劉鶚是晚清著名小說家,以小說《老殘遊記》為代表。這本書是二十倍。
曾樸:清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孽海花》。這本書已經寫了三十遍了。
黃宗羲(1610 ~ 1695),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愛國文學家。他領導反對宦官的“復社”,招募誌願軍反清。《明代儒學案》是中國第壹部學術史專著。在《伊名待訪錄》中,提出了反對帝制的觀點,體現了民主思想。
李漁(1611 ~約1680),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荷花》節選自《李代翁家族故事集》“植部”。
古(1613 ~ 1682)原名蔣,明亡後改名。他出生在江蘇昆山林挺鎮,綽號林挺。清初思想家、學者、愛國文學家。曾參加“復社”反宦官反清起義。《福安集》出自《林挺詩集》。
魏(1624 ~ 1681)江西寧都人,清初散文家。《大鐵錘傳》選自韋叔子筆記。
林嗣環,八字,清初學者,海南副使,著有《陳鐵文集》。他的《口技》節選自《玉初新知秋詩序》。
方苞(1668 ~ 1749),本名高玲,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輔。論文主張“義法”,即言之有序,他是桐城派的創始人。散文多為經典、序跋、書信、碑傳。
吳(1701 ~ 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是中國第壹部諷刺小說,共有五十五章。
彭端淑(1699 ~ 1779)是清代中期的壹位文學家,他學識淵博,能寫詩。《為學》選自《白鶴堂集》,原題為《為學壹子侄》。
全王祖(1705 ~ 1755),本名,人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人。他是清代的歷史學家和作家。他壹生致力於學術,在經學、史學、文章方面都有建樹,尤以經學為最。他是晚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胡》。《梅花嶺》選自《亭集外編》。
袁枚(1716 ~ 1797)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他曾經是壹個縣長。辭職後,他在江寧的小倉山腳下建了壹座花園,並定居下來。他被命名為蒼山居士。《悼妹》選自他的《小倉山居集》,也是《隨園詩》的作者。
姚鼐(1731 ~ 1815),名夢之谷,清代散文家鮑先生。安徽桐城派是繼方苞、劉大奎之後的又壹大家。指出文章應以“考證”和“張慈”的方法闡明儒家的“義”論,以及三者融合的古文理論。《登泰山》選自《Xi寶軒全集》,其中“雪中觀日”尤為後人稱道。
洪(1746 ~ 1809),北江陽湖(江蘇)人,清代中葉學者、文學家,在經學、地理、音韻、訓詁等方面均有建樹。論文《治平篇》選自《洪北江全集》,提出了人口再生產與社會經濟力量之間的矛盾,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理論上值得註意的創新。
龔自珍(1792 ~ 1841),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深諳經學、文學、歷史地理,是“現代文學派”的主要人物,近代維新運動的先驅之壹。道光十九年,他在歸途中寫下了315首絕句,總標題為《九海雜詩》,表達了他對國家大事的感受和自己的人生經歷。《龔自珍全集》作者。
劉鶚(1857 ~ 1909),筆名洪都白蓮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晚清(近代)小說家,通曉數學、醫術、水利。他曾在上海行醫,等知府,棄官經商;八國聯軍入京後,他低價向俄軍購買小米以賑濟饑民,並以私賣小米罪遷居新疆。他的《老殘遊記》是中國現代四大譴責小說之壹。
孫文(1866 ~ 1925),又名逸仙,廣東中山縣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著有《孫中山全集》,共十壹卷* *,正文有序言=。
吳(1866 ~ 1910)本名臥瑤,本名小雲,本名蠶繭。後來,他出生在廣東南海(廣州)。因為他住在佛山鎮,所以是晚清的小說家。《二十年見證的奇異境遇》是現代四大譴責小說之壹。
李(1867 ~ 1906)江蘇武進人,晚清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是現代四大譴責小說之壹。《讓臺灣遇見外國人》摘自該書第五十三章。
曾樸(1871 ~ 1934)是孟樸,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現代小說家,會說法語。《孽海花》是現代四大譴責小說之壹。
梁啟超(1873 ~ 1929),本名卓儒,系別館飲冰室老板,廣東新會人,戊戌變法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與譚嗣同的故事》出自《飲冰室集》。
林覺民(1887 ~ 1911),福建閩侯(福州)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壹。他的《妻書》選自《廣州三二九革命史》。
1,按CTRL和1笑。
2.口袋妖怪是由遊戲怪胎和生物株式會社開發,任天堂發行的系列遊戲。它是神奇寶貝媒體作品的主要部分,也是壹款角色扮演遊戲。
3,有多種翻譯方法,口袋妖怪,神奇寶貝,口袋妖怪,寵物精靈等等。其中臺灣省的譯名是Poké mon,應該算是統壹的中文譯名。日本著名漫畫《神奇寶貝》就是改編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