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不僅看不起司馬懿、張合,也看不起諸葛亮這個智慧的化身。
到達街亭後,王平主張按照諸葛亮的計劃部署,但馬謖堅持要在山上駐軍,並嘲笑王平的想法是“女人的意見”。無奈之下,王平只好搬出諸葛亮——“我厭倦了跟著丞相,走到哪裏,丞相都盡力給我出謀劃策。今日見此山是絕地……”王平的話有兩層意思:壹是根據他的實戰經驗(非書本知識),不宜在山上設寨;第二,他說他的實戰經驗是從諸葛亮的建議中得來的,應該不會有錯。王平沒想到——恐怕諸葛亮也沒想到——馬謖並不買賬!他說,"...我壹直在研究孫子兵法,總理還問我所有的問題。妳怎麽能阻止我?”馬謖是這樣說的:平不如丞相,丞相不如我馬謖。妳為什麽阻止我?可見諸葛亮已經不在他眼裏了!
馬蘇為什麽這麽囂張?
壹種是靠自己的天賦。馬謖從未在戰場上與司馬懿正面交鋒。為什麽他低估了他的敵人?雖然馬謖狂言時的心理活動在《三國演義》中沒有直接寫出來,但我們可以從壹些具體的章節中找到壹些原因。
《三國演義》91裏有這樣壹個故事。北伐前,諸葛亮聽說司馬懿的總督雍和梁的兵馬還沒有訓練成功,就準備立刻進攻。馬謖認為南征剛剛結束,蜀兵處境艱難,不適合遠征,遂獻上“雙面間諜”。他根據曹睿對剛剛繼位的司馬懿的懷疑,建議諸葛亮秘密派人到洛陽和葉君散布謠言,說司馬懿準備起兵造反。同時建議諸葛亮冒充司馬懿,到處張貼。曹睿起了疑心。後來司馬懿雖然沒了頭,卻被剝奪了軍權。
壹招兩式,馬謖,讓司馬懿尷尬無比,讓作為心腹大患的諸葛亮當時“喜出望外”。作為幕後的主謀,馬謖的傲氣比諸葛亮更甚。所以雖然沒有正面對抗司馬懿,但是“雙面間諜”的成功壹定讓馬謖覺得打敗司馬懿是小菜壹碟!既然魏軍主教練司馬懿不值壹提,那麽號稱“魏之星”的張合也不值壹提。
馬謖也不在乎諸葛亮,因為他也有才華。
馬蘇說的“總理還是事事問我”可能有些誇張,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
三國演義,第87回。孟獲造反,諸葛亮準備率軍南下。在與孟獲正面交鋒之前,諸葛亮曾經問過馬謖對南征的看法。
馬蘇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理戰最好,軍事戰最好。願丞相心滿意足。”孔明嘆道:“少年常知我心。”
91年,諸葛亮準備率軍攻打司馬懿的雍、梁兩軍時,馬謖獻上了“雙面埋伏”。後來諸葛亮放棄了打仗的打算,采納了馬謖的意見。
上壹次,馬謖的意見證實了諸葛亮意見的正確性;後來事實證明馬蘇的意見更正確。如果說南征時的“心機”讓馬謖覺得自己和諸葛亮的智力不相上下,那麽北伐前的“雙面間諜”則讓馬謖覺得自己的智力在諸葛亮之上。所以對王平的“與丞相之戰累”持不屑壹顧的態度。
馬謖之所以能以“勾心鬥角”打動諸葛亮,以“雙十字戰術”讓司馬懿下臺,確實與他“自幼熟讀兵法”和過人的才智分不開。但是,他能運籌帷幄,也不壹定能占得先機。此外,“不要等三天,當妳刮目相看。”
南征北伐,讓馬謖兩次憑著自己的金口玉言立下大功,這也可能讓他多少有些沾沾自喜,所以在鎮守街亭時不免“恃功而驕”。“出了事,請全家剁了。”這說起來多容易啊!讓人覺得他不是去做北伐中的壹件生死攸關的大事,而是會做壹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做不好就寫檢討。馬謖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可能與他有過兩次貢獻有關。可能他認為街亭就算有什麽錯誤,也不會嚴重到被砍頭的地步。就是因為他沒有什麽好隱瞞的,他才敢囂張!
第四是因為諸葛亮愛他。《三國演義》第85集,劉備見到馬謖後,問諸葛亮:“丞相如何看待馬謖的才華?”諸葛亮說:“此人也是天下英才。”南征時,馬謖發表意見,諸葛亮感嘆:“少年常知我心。”街亭失陷後,作為主教練的馬謖首先應該受到指責,但諸葛亮首先指責的不是馬謖,而是作為副將的王平。諸葛亮問王平為什麽不諫馬謖。當得知馬謖多次拒諫,導致街亭失守,兩萬多精兵損失殆盡時,諸葛亮不僅沒有按照馬謖立下的軍令狀隨門抄去,還答應馬謖死後“給呂梁月”給他的家人,還承諾馬謖以後會好好照顧他的孩子。馬謖臨死前說:“丞相視某人為子,某人以丞相為父……”諸葛亮在斬馬謖的時候流著淚說:“妳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妳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由此可見諸葛亮和馬謖的關系有多好!諸葛亮多麽器重馬謖啊!有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如此看重自己。應該說馬蘇遇到了壹個大有作為的絕佳機會。可惜他驕縱慣了,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