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作為現代經濟和貨幣體系中最常見的形式,眾所周知,發行它的中央銀行必須提前儲存壹定比例的準備金,以防止大量儲戶同時提取銀行存款時,銀行因清償能力不足而破產。請永遠記住,儲備的存在是貨幣體系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準備金,發行貨幣就沒有強有力的信用保障。
同時,貨幣政策的操作必須考慮到現實生活中物價的影響——健康的經濟環境與貨幣(這裏直接指紙幣)的流通密切相關。只有穩定的低通脹才不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還有濫發貨幣的下場,中外關於“黃金券”“津巴布韋”衛生紙的笑話歷歷在目。
而我們純樸的無產階級同誌朱崇巴,在那些年顯然不懂這些道理。他看到元朝發行紙幣很好玩,就效仿了。按照他的規定:大明紙幣隨時可以兌換成0.25兩黃金,壹兩白銀,或者壹千銅錢,也可以兌換成壹米壹石(這裏註意大明紙幣的價值是按照稀有金屬貨幣或者大米來兌換的。換句話說,這種紙幣的真正價值在於它的背後必須有稀有金屬貨幣或儲存的糧食作為紙幣價值的保證,也就是它的儲備)。可惜的是,從洪武八年大明中央銀行全力發行珍貴紙幣開始,壹直到洪武三十壹年朱元璋去世,每年的發行量高達51.5萬錠紙幣,而其背後卻是整個中央銀行的金庫裏沒有壹錠金銀、壹串銅錢、壹袋大米來給紙幣。央行的邏輯是,如果我印壹致的鈔票,真的可以當銀花、石米。)這樣壹來,紙幣發行的最初前提,信用體系,在寶鈔誕生之初就被我們的朱崇巴同誌瓦解了。既然紙幣沒有保障,那麽,有多少人敢把它當寶呢?
再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大明紙幣的發行量:-壹年5150000錠...好家夥,蒙古人當初在中原還沒死的時候只敢發二十萬元寶。稍壹失控,飆升到654.38+0.5萬元寶,整個社會經濟因為通貨膨脹,逼出了壹批反賊。結果大明央行出手大方。看看別人,元朝的發行量還不是它的零頭(洪武二十三年,央行的從業人員直接把發行量增加到654.38+05萬錠)。另外,當時明政府的規定是“凡珍貴紙幣只發不收”——不分不回收舊鈔。因此,當時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最後泛濫了,通貨膨脹無限發展。我們現在稍微有點經濟意識的人都知道,紙幣壹旦流通過多,就會相應貶值。如果央行正好沒腦子幹活,就加大馬力,繼續多印,彌補質量。最終惡性循環不好,為公廁創造了新的衛生紙。洪武三十年,壹兩銀子可以買四石大米。但如果用寶錢買,就要十倍的價錢。到了朱元璋的曾孫玄宗時,已經需要買壹石面值50的紙幣;明英宗正統九年,已飆升至壹百貫。從此大明的寶錢價值不再局限於自身——如果換成銅錢,總能得到不超過兩個硬幣。
壹張鈔票的發行,既沒有準備金的支持,也沒有相應的通脹應對機制,不然就是鬼。不過話說回來,在明朝中前期農民被土地束縛嚴重,社會流動困難,商業尚未發達的社會環境下,以紙幣為主流貨幣真的是鬼使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