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如何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縱觀目前的職高語文教學,學生似乎聽而不聽,似乎答而不答,似乎練而不練,根本達不到“為不教而教”的目的。相當壹部分老師在課堂上授課,他們都實行專職灌溉。老師寫,學生抄。壹節課下來,老師講的累,寫的累,學生聽的累,抄的累。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活動的時間,整個教室顯得沈悶壓抑。這樣的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語文教學質量如何提高?那麽如何才能改變職高語文教學枯燥的局面呢?

第壹,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語文的重要性

職業學校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壹線勞動者,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學好各種課程,但大多數職高學生認為,我去職業學校學了壹門技術,所以應該以專業課為主。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賺很多錢。眾所周知,語文是壹門工具性的課程。只有牢牢掌握了,才能學好其他課程。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有助於提高我們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因此,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學生必須重視語文學習。

二,靈活運用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哲學上講,語文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是辯證統壹的:壹方面,語文來源於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另壹方面,漢語反作用於社會和生活,對社會和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應試教育只註重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卻壓制了它的社會性;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對教材的合理挖掘中找到促進人性發展的因素,把死教材變成活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提倡開放教學之風,要“開放”教材,引導學生的目光投向生活和社會的大課堂,課內外融為壹體,把學校社會融為壹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語文課堂學習中了解社會,感受生活,受到思想的教育,受到生活的啟發,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在講授課文《項鏈》時,先將課文的情節引申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壹系列相關現實中,以增強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復習政治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很多學生準確背誦(這是政治課本上的重點),讓學生對資本所有者本質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層面,然後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對比中,啟發他們發揚光大。這樣就在學科之間、課本與社會之間建立了壹個“互聯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社會,接受思想教育。再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向學生介紹蘇軾,結合“人生如夢,壹瓶酒還會明月”的詩句理解蘇軾的哲理,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懷。再比如,色彩和構圖的審美價值,可以從郁達夫的《故都之秋》中發掘。

第三,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激活”學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然而,在目前的職高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老師認為職高學生基礎知識差,理解能力差,以至於不會回答問題,反而鬧出很多笑話。還不如什麽都自己做,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壹個純粹的記錄者。這樣學生積極性不高,會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認為語文學得越多越沒意思。有的學生幹脆不上課,老師抄同學的作業甚至不做作業,產生抵觸情緒。那麽,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我有以下經歷:

1,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

據專家研究分析,智力對壹個人的成功只起20%的作用,80%取決於情商。可見壹個人的心理狀態對工作質量的影響是很大的。

現代課堂教學不僅是壹種有目的的共同活動,也是壹種獨特的社會人際交往方式。我們應該把傳統教育的高壓式轉變為寬松式。“壹,二,三,看誰能坐,四,五,六,雙手背後”即將成為歷史。很難相信壹個坐著不動,不敢動,不會說話的人的思維還能活躍,更何況是這些活躍的學生。雖然我們不可能壹下子拋棄文化傳統的積澱,去追求西方的開放式教學,學生可以隨意站立走動,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且不說未必是最好的效果),但我們的課堂氛圍至少應該更加輕松和諧,而不拋棄嚴肅和莊重。

2.把課堂“舞臺”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而知識的激活和內化離不開主體性的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起主導作用,主要作用是啟發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做活動,多說話,從而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有深度、有針對性地“集中註意力”,有效啟發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能力。

3.在課堂上貫徹激勵原則。

心理學家Berliner通過實踐證明,有上進心的學生學習精力充沛,學習成績不斷提高;而缺乏動力的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學習成績往往會下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樂於給予學生表揚的話語,以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成功,享受尊重。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真誠地尊重學生的意見,並盡可能地采納他們的意見,這將形成壹種民主平等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在此期間,教師也不必擔心自己作為教師的尊嚴。相反,學生會對妳的個性印象深刻。

第四,在課堂教學中求美

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壹半是科學,壹半是藝術”。既然是藝術,語文教學就離不開“美”,課堂教學就必須追求“美”。

語文課堂教學的美表現在很多方面。就文本本身而言,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茅盾的《山水談》就是典型。杜甫的《秋風破草堂歌》,有憂國憂民的陰郁之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泣不成聲的音樂美;柳永的《雨霖鈴》,有著千古傳誦的語言之美;蘇軾的《念奴嬌》有豪放的藝術美;曹禺的《雷雨》具有深沈悲憤的悲劇美;莫泊桑的《項鏈》有壹波三折的懸疑美;挖掘出這些美,本身就是壹種美。就學生而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例,學生學習這首詩,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白居易這首詩的語言美,流暢、愉悅、賞心悅目。其次,我們能感受到的是白居易詩歌營造的音樂情境,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流暢、厚重、舒適的音樂美。此外,詩歌中的比喻、巧妙的烘托、奇特的聯想和對比也能產生聯想之美。

羅丹說:“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文課堂教學的美應該由學生來發現,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上課前講五分鐘,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課前五分鐘的發言是自由靈活的,比如說演講,講故事,談談自己的經歷和讀壹本書的感受。學生發言三分鐘,然後兩分鐘以師生打分的形式給學生鼓勵。成績占期末成績的5%。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勇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擴大知識面。壹堂課,自始至終都是讓學生處於班級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材、學生、教師三位壹體,共生互動。只有將這三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在語文課堂上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