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世界茶業史上,有壹位傑出的偉人始終放射著光輝,那就是被後人尊為“茶聖”、“茶神”的世界第壹部茶學著作《茶經》的作者陸羽。
陸羽是茶學的創始人。但他不僅是茶學家,在《全唐詩》、《全唐詩》、《唐代人才傳》等多部文化典籍中都有他的作品和傳記。因此,他也是壹位學者、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但他在詩、史、地理方面的著作和成就,正如壹些古人所說的“其書未傳世,而被茶經所蓋”,幾乎都被他對茶學和茶業的傑出貢獻所淹沒。或許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唐代以後的壹些文學作品中,雖然陸羽壹直被列為詩人或作家,但大多是“有名無實”,壹帶而過。這體現在陸羽的研究中,出現了側重茶學及其對茶產業貢獻的現象。無疑,陸羽對茶學和茶產業的貢獻主要是而且需要研究,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這方面。摘要:為了促進我國陸羽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了以往陸羽茶學研究的幾個方面,重點介紹了陸羽所處的時代環境、思想和社會地位,以及其茶學之外的壹些成就。
魯豫生活的時代環境。
陸羽生活的環境主要是指他青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這種環境對他後來的思想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情況基本如《新唐書》和他的自傳所述:他是壹個棄嬰,被竟陵(今湖北天門)的僧人收養,長到學佛不成,就逃離了寺廟。他先是躲在戲班裏學戲劇,有壹次在州政府和壹些演員壹起演出。他的才華被太守裏奇發現,被幫助棄子去學習。從此走上文人之路。這壹點在過去很多作品和文章中都有介紹,沒有異議。也就是說,陸羽早期寄生寺廟、流浪為歌者的社會生活是清楚的,這裏就不詳細討論了。魯豫生活的時代是壹個過去沒有討論過的問題。處理這個問題,還得從陸羽的生卒說起。關於陸羽的生卒,史書記載不是很清楚,只講了“不知生何”和“死於貞元末”。因此,1000多年來,我們的祖先似乎對魯豫的生卒年壹無所知。直到1958,我國已故著名農業史學家萬才在壹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自己對陸羽生卒的看法。據萬考證,他認為陸羽“與杜甫約同年”(生於生元年,公元712),卒於“804年或稍早”。文革動亂後,隨著國家科研的發展,中國茶界掀起了壹股討論陸羽生卒的熱潮。比如,就我所見,魯豫生年有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壹年、二十二年等不同版本。以上說法雖然都是按照壹定的方式寫的,但是眾說紛紜,列舉的證據也不多,所以還沒有定論。根據上述對陸羽生年的考證,不難看出,中國學術界多數意見傾向於認為陸羽生於“開元”年,雖然推定的年份有所不同。開元是唐玄宗對李隆基的壹個稱謂,意思是陸羽生於唐玄宗。萬的“先天”說與“開元”說有20多年的時間差,但他實際所說的是陸羽生於唐玄宗年間。所以,我們過去對陸羽生年的考證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但還是有所成就的。至少壹致肯定了陸羽生於唐玄宗時期的事實。根據《史記》中記載的魯豫卒年,現在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魯豫成長於唐中期的宣、蘇、戴、德四個朝代。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713-755)。魯豫的青春期和青年時期,即對魯豫的思想和後來的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階段,主要是在李隆基時期提出來的。因此,要研究和理解歷史環境對陸羽的客觀影響,首先要著眼於唐玄宗的社會狀況。
當提到李隆基時,人們經常把它與楊玉環聯系在壹起,並得到壹個壞國王的形象。事實上,在李隆基繼位之初,他就有政治野心。李隆基的綽號是“阿順”,在他登基之前,他把自己與曹操相提並論。因此,他在剛稱帝期間,重用了姚崇、宋敬等名臣,並積極進行了壹些改革,既維持了盛唐的繁榮,又繼續發展了唐朝的經濟和文化。這也就是舊史常說的所謂“開元之治”。唐人沈積基曾將這壹時期的盛況描述為“家賜足戶,民無困苦。”
易至同,國內宴然”①。這當然是壹種恭維的說法。如果當時有什麽“以戶為家”的話,那只能是地主和富人的家家戶戶。但從當時的稅收來看,國庫可能確實是紮實的。據《新唐書》記載,當時是“天下歲入,地租二百余萬噸,粟九千零八十萬噸,絲七百四十萬噸,棉壹百八十余萬噸(六十二噸為壹噸),布壹百三十五萬余噸。“(2)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每年稅收那麽多,國家並不富裕。
唐玄宗即位後,壹方面通過“開元之治”將繁榮的唐朝推向更加繁榮的局面;另壹方面,唐朝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唐代階級和社會矛盾的根源或焦點是官僚和富人對土地的兼並。唐朝初年,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采取了均田制,並廣泛實行。雖然唐初實行均田制後不久就出現了土地兼並,但兼並愈演愈烈,其弊端超過了尚處於唐玄宗中後期的漢朝的悲哀。例如,據記載,為了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李隆基曾多次頒布“禁止買賣土地”的詔令。但結果是,妳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實際上,它並沒有能夠打破窮人的失業和富人與富人的合並。均田制是唐代許多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制度的基礎,如當時的戶籍及相關的賦稅、勞役、兵役等,最初都是通過均田制來固定和維持的。李隆基未能控制越來越多的土地兼並,大量失業的農民或為生存而逃亡,或成為地主莊園的仆人和顧客。這樣,過去政府掌握的戶口越來越少,士兵數量銳減,農民的賦稅越來越重,階級和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復雜。以服兵役為例。到了唐朝,原來是官兵制。作為地主莊園的均田制在迅速發展後遭到破壞,不得不改用征兵制。雇傭軍長期處於壹個將軍的管轄之下,導致了後來的房真政權。對此,在李隆基的詔令中反復提及:“狡官侵漁,權奢皆奪,所以窮縮,逃亡之年多。”(1)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上凍死骨”,正是此時這種社會現實的生動寫照。如前所述,如果李隆基想在早年做點什麽,在他的努力中,當他越來越看到自己無法再控制這些矛盾時,他的信心就消失了,變得被動。所以,後來,李隆基提倡官僚主義,並很快轉向在儒家和道家中乞求精神。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李隆基上諭《長儒,誘徒》(二)規定在鄉設鄉學,大力提倡學儒。同時,他還極力贊美道教,親自註《道德經》供人學習,命道士、女狀元犯罪。“壹切州縣官員,不準任意懲處”。李隆基幻想在儒生和道士的幫助下,社會可以很快安定下來。在這種愚昧思想的指導下,他自然不需要賢臣,把李和內廷外戚楊的權力交給了宦官高力士。就李隆基本人而言,他不願再看到日益惡化的社會狀況,從此過著“春宵苦短,太陽升得太早,皇帝從此不再早朝”的頹廢放蕩的生活,使皇帝在唐朝和他的手裏蒸蒸日上,由盛而衰。
魯豫認識世界、確定人生道路的年代,正是這樣壹個國家由盛轉衰的大轉折。所以下面要論述的陸羽後期的生活、發展、思想、性格都帶有這個時代的印記。
比如陸羽的《出廟隨筆》,就很明顯地表現出這個時代的影響。眾所周知,魯豫是壹個棄嬰,被壹個和尚收養撫養。他從小就生活在壹個寺廟中間,木魚在那裏聽到聲音,整夜打坐。原則上他接觸佛經多年,長大出家。這是必然的發展。然而,由於當時李隆基推崇儒教和道教,佛教處於衰落的境地,這可能是陸羽拒絕追隨佛教的主要原因。魯豫不想學佛,為什麽不學別的,專攻《孔子之文》?如前所述,在唐玄宗早期,尤其是通過建立鄉鎮學校,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此,有人稱此為唐代文學尤其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或“全盛時期”。在開元和天寶年間,中國出現了著名的詩人,如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李白和杜甫。讓文學成為李隆基盛唐最迷人的彩虹。魯豫從小聰明好學,興趣非凡。在當時萬物危在旦夕、尚榮怒放的氛圍下,他當然只會追求繁華,避免沒落,通過文學之路,尋求人生的樂趣,追求自己想追求的成就。
以上我們只是舉了壹個時代和環境對魯豫影響的例子。事實上,陸羽壹生的思想和活動都與他的成長時代和環境有關。
因此,要想對魯豫有更深的研究和認識,還必須對他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作壹些具體的分析。因為如果對魯豫的研究是不顧歷史環境的孤立研究,就不可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看不到歷史條件對他的制約,就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
評價。所以,上面筆者提到的這些時代背景,並不是壹個論述,而是在以往的陸羽研究中,經常被大家忽略的壹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