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蘇應著名數學家陳邀請,於3月1931日攜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歷任數學系副教授、教授、院長、教務長、教務長。直到1952年6月,由於全國各地高校院系調整,他有點舍不得當教授,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後來歷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他曾多次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八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NLD中央副主席。
回顧蘇的百年人生,也是崎嶇泥濘,故事頗多。這裏有幾個安慰讀者。
故事1
公元1902年9月23日,這是壹個普通的日子,但對於從福建同安逃難到浙江平陽岱西村的蘇祖善壹家來說,卻是壹個難得的日子。天知道,天佑百姓。蘇祖善家添了壹個丁,夫妻倆笑得合不攏嘴,終於有了壹個世代務農的“接班人”。但蘇祖善夫婦沒上過學,文盲的苦也吃夠了。他們渴望成功,所以他們選擇“黥布”作為他們兒子的名字。算命先生還說了些好聽的話,以“黥布”之名,將來能“登高望遠,祭祖”。
畢竟名字不是名利的階梯。就在同齡人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蘇祖善給了兒子壹條牛鞭。從此,蘇頭上戴的是父親做的大竹帽,身上穿的是母親縫制的粗布。他赤腳騎在牛背上,馬鞭壹揮,來到臥牛山腳下。蘇家是大水牛,又肥又壯,從來不把矮小的牛郎娃當回事。有壹次,水牛壹生氣,就又跑又跳,把蘇扔進了壹個剛割完的竹園裏。受到上帝的保佑,他掉進了幾根竹根中,幸免於難。
放牛回家時,蘇走過村裏私塾的大門,常常被書聲吸引。有壹次,老師在朗讀:“蘇,二十七歲,開始上火看書。”他聽完之後,讀了好幾遍。從此,他記住了順口溜,放牛的時候在山裏唱。
蘇祖善經常聽兒子背誦三字經和百家姓,百思不得其解。有壹次,我碰巧看到兒子在私塾門口“偷聽”。父親的心終於動了。夫妻倆壹合計,就決定勒緊褲腰帶,把蘇送進私塾。
故事2
9歲那年,蘇的父親帶著壹車米作為學費,走了50公裏山路,把蘇送到平陽縣,在那裏成了壹名高中分班生。從山區到縣城,蘇真是大開眼界,壹切都是新奇的。第壹次看到饅頭裏的肉末,他經常把飯票換成錢買“肉饅頭”吃。壹個月的飯票早用完了,只好餓肚子。當他看到老虎爐子燒水時,他覺得很有趣。他把從家裏帶來的雞蛋扔進鍋裏,壹鍋開水變成了壹鍋蛋花湯。鍋爐工氣得壹把抓住他就打。
蘇整天玩啊玩。他經常在考試中名列前茅。期末考試結束時,他獲得了班上的最後壹名。不過,他的作文還不錯。私塾裏的“偷聽”激發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也為他的作文打下了壹點基礎。但是,語文老師越看越不信。他們壹直認為蘇的作文是抄襲的。因此,他被授予了很低的分數。就這樣,他的固執被更加激起來了。老師越說他不好,他越不努力學習。連續三個學期,他都是最後壹個。同學和老師都說他是個“傻子”。
有壹次,地理老師陳玉鳳把蘇叫到辦公室,給他講了壹個小故事:“牛頓12歲的時候,從農村小學轉到城市讀書,成績不好,同學們都瞧不起他。有壹次,壹個同學粗暴地欺負他,踢他的肚子。他疼得打滾。那個同學身體和作業都比他好,牛頓平時也怕他。可就在這時,他忍無可忍,跳起來反擊,把那個同學逼到壹個角落,壓在墻上。這位同學見牛頓怒不可遏,只好讓步。牛頓從這次事件中吸取教訓的理由只有這麽多:只要下定決心,就能制服它。他勤奮努力,很快成績就躍居全班第壹,後來成為了壹名偉大的科學家。”
蘇很感激陳老師沒有批評他,還給他講故事。陳老師見他耷拉著腦袋,摸了摸他的頭說:“我覺得妳是個聰明的孩子。如果妳肯努力,妳壹定能考第壹。”他補充道,“妳爸爸媽媽辛苦了,攢錢了。希望妳能好好讀這本書。像妳現在這樣,將來拿什麽報答他們?”蘇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震驚。淚水像碎珍珠壹樣順著他的胸膛流下來,他覺得自己第壹次做錯了。從此,他完全變成了壹個懂事的孩子,不再玩耍,努力學習,期末考試取得了全班第壹名。
故事3
溫州浙江10中學的壹堂數學課,帶領蘇走上了通往數學王國的道路。從日本留學回到溫州的楊老師,帶著憂國憂民的真情實感上數學課:“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靠船造堅炮,瓜分中國的豆子,狼吞虎咽。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為了救亡圖存,我們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先驅。為了發展科學,我們必須學好數學。”楊老師的話觸動了蘇的心。從那以後,他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有壹次,蘇用20種不同的方法證明了的壹個幾何定理。校長剛得知時,把蘇叫到辦公室,拍拍他的肩膀說:“好好學習,將來送妳出國留學。”當他從蘇中學畢業時,洪校長已調到北京教育部,但他仍然關心蘇的學習,並寄了200元錢幫助蘇出國留學。
1919、17歲的蘇買了去日本的船票,剩下的170元很難維持他三個月的生活。他壹天只能吃兩頓飯,沒錢請日語老師,只好向樓主學習。最後他用流利的日語回答了考官的提問,以第壹名的成績進入了名校——東京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1924年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師從著名幾何學家和田忠賢教授。1927,大學畢業後賣過報紙,送過牛奶,課余做過雜誌校對和家教,用賺的錢交學費,所以免試升入本校研究生院。他憑著堅強的意誌,刻苦鉆研,發表了41篇關於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的研究論文,開辟了微分幾何研究的新領域,被數學界稱為“壹顆從東方升起的燦爛的數學之星”。1931年3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理學博士學位,成為繼陳之後第二位獲此學位的外國人。從那以後,國內外的邀請像雪片壹樣飛來,蘇壹壹拒絕了。因為兩年前,陳拿到理學博士學位時,讓蘇去了條件很差的浙大。蘇對說,“妳先回去吧,畢業後我再回來。讓我們用20年的時間,把浙大數學系打造成世界壹流的系……”這可能是蘇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際,不願離開浙大的原因。
蘇上任後,除了研究生時期發現的四次(三次)代數錐被學術界稱為蘇錐外,後來在射影曲線論、射影曲面論、高維射影空間* * *軛網理論、壹般空間微分幾何、計算幾何等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科研和教學成就。他還證明了閉的拉普拉斯序列和結構(T4)被世界學術界稱為“蘇(黥布)鏈”。因此,德國著名數學家布拉蘇克稱蘇為“東方第壹幾何學家”,歐美日數學家稱他和他的同事為“浙大學派”。的確,在1931到1952期間,蘇培養了近100名學生,其中25人在全國10多所著名高校擔任院長、副院長,5人當選中科院院士,甚至解放後培養的3名院士,* * *有8名院士。在復旦數學學院,有顧朝浩,有胡,有,有蘇,這是壹個難得的可喜現象。
故事4
七七事變後,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在這場國難當頭,蘇接到壹封緊急電報:他的嶽父松本先生病危,要求蘇夫婦最後壹次前往仙臺。蘇把電報遞給妻子,說...妳走吧,我想留在自己的國家。”蘇的妻子蘇松本說:“我跟著妳。”然而,因為他的妻子剛生完孩子,不能和他住在壹起,蘇把他的妻子送到平陽鄉下避難。直到1940的暑假,竺可楨校長才批準了他的妻子和女兒到湄潭的特別通道費。
在湄潭的日子裏,師生生活異常艱難,大學教授靠工資難以維持生計。蘇買了壹把鋤頭,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開荒種菜。有壹次,湄潭飯店的菜館供應不上,他只好從蘇的菜地裏去了幾筐菜花。又是壹天晚上,朱主席來到他居住的破廟,看見蘇挑水種菜,蘇松本背著兒子在做飯。細心的朱校長見鍋裏全是蘿蔔和地瓜幹,便問蘇。蘇解釋說:“我家孩子多,我的工資不夠買米。地瓜幹蘸鹽吃了好幾個月了。”竺可楨驚嘆不已。於是,他特許蘇的兩個中學兒子破例在中學吃住在家裏(因為蘇家拿不出被褥)。
生活中的困難每況愈下。蘇的壹個小兒子因營養不良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蘇黥布把他葬在湄潭山,並在小石碑上刻上“蘇櫻之墓”幾個字。但生活中的困難嚇不倒有意誌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學科研仍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蘇也帶著困難走上了主席臺。當他轉身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會談論蘇老師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補丁和他屁股上的“螺旋曲線”!晚上,蘇把桐油燈放在破廟的香案上寫教材,終於用自己的毅力完成了《射影曲線概論》這本書。1994年夏天,筆者有幸在青巖看到蘇遷徙時居住的小廟,壹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刻骨銘心。
故事5
1972 65438+2月7日,蘇學生、著名數學家張素成為了《數學雜誌》的復刊,拜訪了世界各地的數學家。他本應該在上海拜訪蘇先生。沒想到,在蘇老師贈送的《射影幾何導論》(英文版)壹書中,他在扉頁上寫了壹句詩:
三十年前在貴州,
我擔心奇點,
現在我已經大到可以去申江日了。
很高興看到老朋友爭上遊。
這既打破了壹般人題詞的俗套,又道出了師生情的全貌,可見蘇老的詩藝高超,文筆深厚。
許多人知道蘇是數學大師,但他們不知道他同時也是文學大師、作家和詩人。他從小喜愛古詩詞,13歲學會寫詩。小時候經常騎在牛背上讀《千家詩》。幾十年來,他與詩為伴,與詩書同行。每次出差,他總是在包裏放壹兩本詩集,比如《杜甫詩選》。蘇不僅讀詩,而且對寫詩也有興趣。他寫作幾十年,寫了近千首詩。在他96歲高齡時,蘇的《業余詩鈔》由出版社出版。* * *收近體詩444首,60字,蘇老手抄本,影印,其中1931 ~ 1949早期作品191,40字。從中可以領略到蘇老六十年來的學術生涯和詩詞書法技藝所折射出的光芒,充滿了時代的氣息,給人很多啟示。
回顧浙大遷至湄潭的那段時間,他和數學大師錢寶玉創辦了湄潭印社。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自費出版了第壹部《湄潭印社詩集》,收錄了約65,438+000首各派詩歌。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裏,詩人常常飲茶吟詩,或論道,或評論時局,他們的憂國思鄉之情往往在筆下流露。
1944年,蘇寫了壹首題為《遊亭》的詩:
單衣攀徑,拄杖過燈。
護路樹,臨江奇奇閣。
客人老是因為遠遊,家鄉山青水綠。
無淚北望,中原血雨腥風。
這是蘇步對物的親情表達,是對家鄉淪陷、祖國山河破碎的懷念,是對人民奮起抗戰的歌頌。愛國主義和關心世界的感情從他的內心湧出。
蘇的詩歌技巧高超,令人嘆為觀止。他的詩意境高遠,風格清新,充滿典故和哲理。
讀蘇的很多詩,不僅讓人感覺到蘇老經常反復灌輸“金字塔”基礎對後學的重要性,更讓人感覺到文理相通。幾十年來,他熟練地用他自稱的“奇零零碎碎”(時間的奇零零碎碎)來學習和研究。這些流芳百世的好詩,不就是蘇充分利用時間零碎的證據嗎?
楊振寧
楊振寧,安徽合肥人,1922年8月22日出生。1928年就讀於廈門小學,1933年就讀於北平崇德中學,1938年轉入昆明昆灣中學,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院,1945年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任教後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49年秋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獲諾貝爾獎195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他受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的邀請,成立了石溪研究部。1966年,他離開普林斯頓,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1938年,楊考入當時由清華、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並而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後改為物理系。
1957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恒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貢獻受到高度贊揚,被認為是物理學的裏程碑之壹。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879 3月14-1955 4月18)
他是世界著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他被公認為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壹個經營電氣車間的小業主家庭。壹年後,我和家人搬到了慕尼黑。1894年,他家搬到了意大利米蘭。從65438年到0895年,他轉到瑞士阿勞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1900年畢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被瑞士伯爾尼專利局聘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的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理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他以論文《確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獲得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65438-0908年在伯爾尼大學兼職講師。1909離開專利局,成為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在布拉格德意誌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在母校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任教授。1914,應該Max?普朗克和沃爾特?在能斯特的邀請下,他回到德國,擔任皇家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1920應該是亨德裏克吧?安東?洛倫茨和鮑爾?應艾倫·法斯特的邀請,她也是荷蘭萊頓大學的特聘教授。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身於公開和地下反戰活動。
愛因斯坦在1915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他關於光穿過太陽引力場後會彎曲的預言是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在1919年做出的。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得到證實。1916他預言的引力波也在1978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已經家喻戶曉,但也招致了德國等國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激光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因對光電效應的研究,被授予1921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 1 10月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運的是,當時他正在美國講課,沒有被打死。3月返回歐洲後,他在比利時避難。9月9日,他發現自己被打算暗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他在星夜中漂洋過海,於5438年6月+10月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新建的高等研究院任教授,直至5438年6月+0945年退休。1940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被告知發現了鈾核裂變及其連鎖反應。在西拉德的推動下,他給羅斯福總統寫信,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止德國人搶先壹步。二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上空投下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我們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在美國發起了反對核戰爭和法西斯主義危險的和平運動。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死於主動脈瘤破裂。按照他的遺囑,不辦喪事,不建墳,不立碑,骨灰撒在壹個永遠保密的地方,不讓任何地方神聖。愛因斯坦的余生都在從事對大統壹理論的探索,但這項工作壹直沒有成功。現在大統壹理論是理論物理研究的中心問題。
壹個比上帝更挑剔的人——保利的故事
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生於1900年,卒於1958年。他是本世紀初不可多得的天才,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發現“不相容原理”獲得1945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原理是他在1924年發現的,對原子結構的建立和微觀世界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泡利在19歲(1919)寫了壹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和實驗結果的總結論文。當時距離愛因斯坦發表他的“廣義相對論”(1916)只有三年時間。人們以為他這麽年輕卻有如此獨到的見解,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壹舉成名。
關於泡利有很多故事。他以嚴謹博學著稱,也以犀利挑剔著稱。據說泡利在壹次國際會議上遇見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演講結束後,泡利站起來說:“我不認為愛因斯坦是完全愚蠢的。”
有壹次,後來發現反質子的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做完報告,泡利離開會議室,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聽過像妳這樣糟糕的報告。”當時塞格雷壹言不發。泡利想了壹會兒,然後轉向與他們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雷斯徹說:“如果妳作報告,情況會更糟。當然,除了妳上次在蘇黎世的開場白。”
還有壹次保利想去壹個地方,但是不知道怎麽去。壹個同事告訴他。後來這個同事問他那天有沒有找到那個地方。他反而諷刺道:“不談物理的時候,思路要清晰。”
保利對他的學生也很粗魯。有壹次壹個學生寫了壹篇論文,讓泡利讀。過了兩天,這個學生征求泡利的意見。泡利把卷子還給他說:“連錯都不夠。”
但泡利被玻爾稱為“物理學的良心”,因為他的敏銳和謹慎,使他具備了壹眼就能發現錯誤的能力。在物理學中,有壹種“泡利效應”——當泡利出現時,那裏的人無論做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都會出錯。
而當泡利說“哦,這沒什麽不好的”時,通常意味著非常高的贊同。有個笑話說泡利死後去見上帝,上帝給他看了自己對世界的設計方案。泡利看完後聳聳肩說:“妳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
人體放射學研究的先驅居裏夫人
1934年7月4日,歷史上唯壹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裏夫人在薩瑟拉姆療養院去世。
我的祖國是波蘭。
居裏夫人於1867+065438+年6月7日出生於波蘭華沙。她的原名是瑪麗·斯克洛德斯卡。雖然她後來嫁給了法國學者皮埃爾·居裏,但她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是波蘭。
自1794年俄羅斯帝國入侵波蘭後,開始壓迫波蘭宗教,廢除應用波蘭語,用俄語教授波蘭青少年,企圖奴役波蘭人民,毀滅波蘭靈魂。瑪麗的父母雖然曾經是波蘭貴族,但由於亡國的不幸,家世已經沒落,不得不在俄國督學的管理下在學校教書謀生。雖然瑪麗小時候在俄國統治下的學校學習,但她仍然非常努力,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她的歷史老師是壹位愛國女士,經常在歷史課上教波蘭歷史。10歲的瑪麗經常為祖國的不幸而哭泣。當瑪麗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時,她的歷史老師這樣回答記者:“那時候,瑪麗總是穿著深藍色的法蘭絨制服,金色的卷發上紮著絲帶。她既聰明又固執,她非常喜歡我的歷史課。她像現在壹樣熱愛我們的祖國波蘭。”壹天,俄國檢查員來到教室,讓瑪麗用俄語背誦天主教的祈禱文,然後問她歷代沙皇的名字。瑪麗流利地說出了這些奇怪的名字。最後,俄國檢查員問:“誰統治我們?”瑪麗立刻臉色蒼白,保持沈默。直到俄國檢查員第二次粗魯地問他,瑪麗才回答他。但當他離開時,瑪麗突然哭著喊道:“不!我的祖國是波蘭!”1898年,居裏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元素。當居裏先生讓瑪麗說出其中壹個名字時,瑪麗突然想到了已經在歐洲地圖上消失的祖國。她告訴丈夫,“我提議把它命名為釙(鐠),以紀念我的祖國。”
最神秘的放射性元素——鐳的誕生
1891年秋天,瑪麗來到巴黎,進入了她夢寐以求的巴黎大學理學院。理學院位於索爾本區,也叫索爾本大學。1893年夏天,瑪麗以第壹名的考試成績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她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在這裏,她遇到了皮埃爾·居裏。那時,居裏先生是壹個非常純粹的物理學家,雖然並不出名。他的演講很優雅,還有點詩意。他們於1895年7月結婚,當時瑪麗28歲,居裏先生36歲。他們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甚至連蜜月都是騎著自行車在鄉間漫遊度過的。
在物理學的研究上,居裏先生可以算是居裏夫人最初的指導者。居裏夫人也因為他的指導得到了壹個新穎的研究課題,就是放射性——其實當時還沒有這個名詞,後來被居裏夫人命名了。盡管另壹位法國科學家巴卡裏(後來與居裏夫婦壹起獲得諾貝爾獎)已經發現了“鈾射線”,並在給法國科學博士研究所的報告中提交了自己的發現,但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註意。而且當時歐洲所有的科學家都不把“鈾射線”當回事。但居裏夫婦認為這是壹個極好的研究課題,尤其是居裏夫人,她簡直被鈾的放射性現象迷住了。居裏夫人在艱苦的研究和實驗中發現,放射性現象不僅存在於鈾中,還存在於釷化合物中。所以居裏夫人把這種現象命名為“放射性”,把鈾、釷等放射性元素命名為“放射性元素”。
因為居裏夫人發現的偉大,居裏先生決定停止結晶學的研究,和妻子壹起研究神秘的“放射性元素”。從1898年夏天開始,居裏夫婦壹起工作了八年,終於在鈾瀝青礦石中發現了兩種新的放射性元素。居裏夫人將其中壹種命名為釙(鐠),以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另壹方面,他們在法國科學博士研究所的報告中發表的壹篇文章中宣布:“我們提議將其命名為鐳,並認為鐳具有極強的放射性。”然而,僅僅在理論上發現這兩種新的放射性元素是不夠的。歐洲的壹些科學家必須親眼看到這兩種新元素,並找出它們的原子量。居裏夫婦必須從含有微量鐳和鐠的鈾瀝青礦石中提取純鐠或純鐳,才能使世界信服。不過這種礦苗價格極其昂貴,整個歐洲只有奧地利波希米亞出產。居裏夫婦是窮學者,他們所有的積蓄只能買幾百公斤鈾提取後的殘渣。他們寫信向幾位奧地利科學家求助,最終得到了奧地利政府的青睞。他們決定給兩個認為有必要的瘋子壹噸殘渣,如果以後需要可以送人。為了找到實驗室,居裏夫婦也想盡了辦法,終於在居裏先生任教的市立理化學校找到了壹個沒有遮風擋雨的廢棄工廠工棚。當時,許多參觀過工廠工棚的科學家都見過居裏夫人是如何提煉純鐳的:她穿著滿是灰塵、汙漬和酸的舊衣服,拿著壹根比她還長的鐵棒,像廚師壹樣攪拌著大鍋裏沸騰的殘渣。就這樣,她把原來的壹噸殘渣和波希米亞送來的其他幾噸殘渣都提煉完了。經過四年的提煉,他們終於在1902得到了壹克純鐳。在漫長的提煉過程中,居裏夫人無數次問居裏先生:“皮埃爾,我很想知道它應該是什麽形狀和顏色。”居裏先生總是輕聲回答:“我希望它有最美的顏色。”
居裏夫人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夜晚。她和居裏先生手挽手走過燈火通明的街道,來到工廠的工棚,欣賞他們四年提煉的結晶。當他們進入棚子時,壹眼就看到了閃著藍光的玻璃容器。面對這第壹次降臨人間的美麗光芒,居裏夫人緩緩地坐在壹把稻草椅子上,默默地凝視著,而居裏先生則靠在椅子上,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她的頭發。
最高的榮譽和最深的愛
鐳的誕生使居裏夫婦聞名於世。壹度拒絕為他們提供實驗室的巴黎大學突然醒悟,於6月25日授予居裏夫人物理學博士學位,1903。對壹個女人來說,尤其是對壹個波蘭女人來說,那是當時最尊貴的學位。然後,在皇家科學院的邀請下,居裏夫婦來到倫敦的時候,就更加冷清了。所有的倫敦人都想看看“鐳的父母”。在皇家研究所為他們舉行的歡迎宴會上,所有著名的英國科學家都出席了,居裏夫人成為第壹個出席這樣宴會的女性。同年6月165438+10月,倫敦皇家學會向這對夫婦頒發了該學會的最高獎項大衛勛章。今年65438+2月10日,瑞典學院科學博士宣布,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壹半給柏克萊,另壹半給居裏夫婦,以獎勵他們發現了放射性。
就在居裏夫婦越來越出名並進壹步研究鐳的時候,居裏先生不幸在壹次事故中去世了。懷著巨大的悲痛,居裏夫人拒絕為居裏先生舉行遊行和演講,只要求以最簡單的儀式將居裏先生安葬在家鄉母親的墓地。
居裏夫人壹邊教書,壹邊繼續深入研究鐳。她還組織了壹個鐳研究小組,向世界各國介紹鐳這種神秘的元素。1911112月,瑞典學院科學博士宣布授予她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只有居裏夫人兩次獲此殊榮。像往常壹樣,居裏夫人將在斯德哥爾摩發表公開演講。陪同她的是她的姐姐和大女兒伊琳娜。當時誰也想不到,24年後,伊琳娜·居裏也會去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獎!
居裏夫人發現了鐠和鐳,開啟了人體放射學的研究。由於這兩種放射性元素的醫學用途,它們將永遠造福人類。然而,為鐳的事業工作了35年的居裏夫人卻因激光射線患白血病,於1934年7月4日逝世。根據她的生前遺囑,人們把她的棺材和居裏先生葬在同壹個山洞裏。在她的墓碑上,只有壹行簡單的字:瑪麗·斯克洛達斯卡·居裏,186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