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由於政治不民主,大量社會精英沒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他們渴望進行政治改革。敘利亞多個省市示威期間,示威者的口號是:“改革、增加自由、改善民生”。而且敘利亞經濟結構單壹,工業基礎薄弱,大部分國有企業面臨著管理落後、設備陳舊、效率低下、虧損嚴重等問題。然而,政府部門的嚴重腐敗和低效率也給敘利亞的經濟體制改革造成了障礙,嚴重制約了敘利亞的經濟增長。不僅國內經濟、民生等問題突出,敘利亞的外部矛盾也很突出。
特別是敘利亞和美國的關系,兩國長期不和。美國單方面認為敘利亞有意破壞美國積極推動的中東和平進程;自9月11事件以來,美國將敘利亞列入支持恐怖主義的黑名單。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認為敘利亞在伊拉克戰爭中支持反美武裝,窩藏恐怖分子。作為伊拉克的鄰國,敘利亞多次默許和縱容恐怖分子越過伊拉克邊境,直接威脅駐伊美軍的安全。此外,敘利亞與伊朗外交密切,也對美國中東戰略構成重大威脅。美國和西方在整個過程中明顯帶有傾向性和煽動性的輿論引導和對反對派的直接支持,無疑加劇了敘利亞局勢的惡化。在俄羅斯等國積極進行外交努力推動敘利亞各派和當局對話的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駐敘利亞外交官頻繁與反對派進行單方面接觸,這直接表明了美國和西方國家對反對派的支持。敘利亞暴力沖突爆發後,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僅沒有為平息事件做出努力,反而加大了對敘利亞政府的壓力,對壹些鼓勵和支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的國家制造的暴力事件視而不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這些行為也明顯助長了敘利亞暴力沖突的升級。
敘利亞危機的原因中,不得不提的是北非國家相繼出現的“阿拉伯革命”。“阿拉伯革命”具有明顯的擴散特征,從突尼斯總統本·阿裏的叛逃、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被迫辭職、巴林的流血沖突、也門總統薩利赫宣布同意辭職以換取免於起訴,再到後來的三次懺悔。目前繼續與反對派僵持,隨後利比亞又爆發了壹場西方主導的地區戰爭。敘利亞的政治動蕩完全模仿了突尼斯、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反對派的“經驗”。縱觀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的命運,沖突爆發的最終導火索是宗教鬥爭。伊斯蘭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由來已久。在阿拉伯國家看來,這是壹場教派戰爭。壹邊是伊朗支持的巴沙爾政權主導的伊斯蘭什葉派,壹邊是代表阿拉伯人多數的伊斯蘭遜尼派。沙特認為,伊朗試圖通過挑起阿拉伯國家的教派沖突來實現其控制阿拉伯世界的野心。因此,兩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敘利亞局勢加速了遜尼派和什葉派、土耳其和伊朗之間的重大角力,給伊拉克的巴勒斯坦人、庫爾德人和什葉派政府帶來了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