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德才兼備,任人唯賢
人力資源是壹種特殊的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附加值的特點。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成為壹個國家或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途徑或手段。1995年9月,世界銀行在《世界銀行指定的新國家財富計算方法》中宣布:確定壹個國家和地區財富的新方法,即以自然資本、創造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為基礎,人力資本成為衡量壹個國家財富的重要指標。21世紀,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國家富強、民族興旺的關鍵。有效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首要國策。
《資同治鑒》是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它對許多歷史事件的描述和評價實際上可以作為道德家的典範。書的開頭介紹了壹個“有才有德”的理論,這是壹個很有意義的做法,是指導本書和評價世界的總結!他對君子和小人的定義可謂精辟,是道德家的典範。
司馬師說:“傅聰說,剛強是才,忠厚是德。才華是美德的資本;德,才是帥。雲夢裏的竹子,也是人間的力量。但是,如果它不是扭曲和羽化的,它就不能被強化。湯溪之金,亦利天下,不融其模,不磨其刃,不可強。所以因其才德而稱之為‘聖人’,因其才德而稱之為‘愚人’。德勝叫‘君子’,勝德叫‘小人’。①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人才選拔的考量,有三種學說。
精英管理:這壹理論意味著人們只被他們的能力所提升,而不考慮他們的道德行為。持此論的代表人物是三國時期的曹操。曹操曾說:賊無論做什麽,只要有壹技之長,都可以重用。的確,曹操用人坦蕩,三教九流,無所不用其極。郭嘉在分析曹操十勝、袁紹十敗時,曾指出:“外寬內妒,只會親疏,外簡,用人有才。”比如曹操不會因為外人忠於舊主或者奉承自己而模糊選人的標準。蔡瑁和張赟為了榮譽背叛了自己的國家。曹操雖然占了壹時便宜,但心裏早就有了處置。漢中的宋洋是壹個貪婪的賣家,他把漢中讓給了曹操,曹操仍然斬了他的頭。至於忠心耿耿的張遼和文聘,他們棄暗投明,曹操是雪亮的。他們不僅由衷地賞識他們,還把他們提升為騎士,委以重任。尤其是到了晚年,他重用了很有才華又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司馬懿,最終實現了自己統壹中原的願望,把任人唯賢的思想運用到了完美的境地。
德才兼備論:這個理論的主要意思是,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當幹部。在先秦諸子中,墨子主張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他認為:“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研究仁義的人,都是大而治人,小而為官,遠而不偏,近而修身,不義,無理,盛世。此君子之道也。(2)有才無德者不能重用,有德無才者要培養,待其大顯身手後再用。德才兼備的理論壹開始是傾向於道德的,只要品德高尚,人才公正的人都可以重用。這壹理論的代表是清朝的曾國藩。曾國藩用人講究人品,再考慮才能。同樣,他用這種用人方式,也幹出了壹番大事業。德才兼備理論的現代表述是“又紅又專”,在十年文革期間廣為流行。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領導提拔幹部時,都是在踐行德才兼備的理論。但現實生活中,品德高尚或才華出眾的人太少,德才兼備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德才兼備的理論很難貫徹,強調對道德的要求,降低對人才的要求是必然的,否則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當然,我們要盡力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
唯德論:這種理論認為德是選人的最佳方式,只要品德高尚就可以重用。壹個人關鍵是要有品德,才能是可以培養的;無德之才不利於群體,只會破壞群體的事業。這壹理論的代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宋襄公。宋襄公壹味地註重仁義道德,結果打了敗仗,給後人留下了笑柄。這個理論隱含的前提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適當的培養,擁有任何層次的才能,擔任任何層次的幹部職務。其實這個假設是不存在的。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因為基本素質問題,根本無法培訓。
在中國人才史上,雖然歷代名人對德才關系的理解不盡相同,但顯而易見,德才兼備的人仍然是統治者任用官員的首選。所謂德才兼備的理論,應該是很受歡迎的。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教導。對於任何事業來說,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棟梁,有德無才的人可以用。有才無德者,千萬不要用。至於兩者都沒有的,當然是垃圾。但我常常懷疑,中國事業發展緩慢的原因,恰恰是德才兼備、有德無才的人太多了。德是指品德,或者其他壹些組織人事部門認可的正面評價。有趣的是,這些往往不容易被具體評價。領導說有德就有德。原來這德行已經變成了可以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了。哪個貪官在被人事部門選拔時沒有被公認為德才兼備?
其實德才兼備,把德放在才之前並沒有錯。但這種美德本身卻成了虛偽或權杖的衍生物,從而排擠了人才,這就是現實中人才常常受挫的悲劇。誰不明白,所謂德,就是會來事,懂領導的心思,護衛往往不夠,精神奴隸做好了,就是很德。
最可怕的例子是,人在確定自己是否具有“德性”的權威方面沒有天賦。面對公認的人才,他們不好意思用“人才”作為否決的把柄,只好誇“德”。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無非就是壹部千裏良馬被別有用心的人認定為劣馬的記錄。
到了現代,獎學金的評價標準趨於科學化,易於量化,請假難度加大。領導即使考了黨校博士,也經常在主席臺上說錯別字和外行話,構成尷尬的笑話。群眾的眼睛是很雪亮的。當然,很多“德才兼備”“有德無才”的潮人,早就被識破了真面目。
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野心勃勃,立誌成為著名的諸侯。但是,按照壹般的道德標準,吳起也是壹個品行不良的人。先是他死去的母親沒有下葬,然後,為了取得魯穆公的信任,他竟然“殺妻以求勝”。對於這樣壹個有爭議的人物,他受到楚王莫倫的高度重視,受命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楚國迅速強盛起來。衛士吳啟哲在魯為官。齊人攻打魯國時,魯國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會當將軍,就把女兒娶了為妻,但魯國人對此有所懷疑,於是為了當將軍而殺妻,大大打破了齊國的分裂。或者呂後說:“最初的事我參加了,母親死的時候沒有參加葬禮,我參加了。”現在他為了成為妳的將軍殺了他的妻子。起,殘酷而單薄的行人。而以滅敵之名,以魯之名,群臣必圖魯。“怕得罪。當我聽說魏文侯的聖人,我回到他身邊。問朱李恪,李恪曰:“汝若貪淫好色,而用兵,司馬懿可存矣。於是決定攻打秦國,連拔五城。始為將軍,與最下等士卒分食分衣,臥無座,騎或騎,以吻贏糧,與士卒分勞力。如果壹個卒病了並且壞疽了,那他就是在吮吸。母親聽了哭了。那人道:“子為卒,將軍吸其疽。妳為什麽哭?”媽媽說,“不,不是的。前幾年吳宮吸他爹,他爹沒還手,就被仇人打死了。吳公今天又吸兒子,不知道死在哪裏,哭了。”(3)再比如漢初的英雄陳平,他也是壹個很有智謀的人,但是人無完人。陳平的道德品質並不討人喜歡:當他呆在家裏時,他偷走了他的妻子;魏不能允之,卒將歸楚;錯過楚,就死在漢。金子多的人會得到好的,金子少的人會得到壞的。(4)詆毀所有人的劉邦不為所動。他信任陳平,說:“妳要慷慨,拜為副將,保護軍隊,保護所有的將軍。將軍們什麽都不敢說。“陳平沒有辜負劉邦的期望,多次出奇制勝,把劉邦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當然,所謂重才輕德,並不是說對被選人的德行沒有要求。對於違背壹般道德規範的人,統治者自然不會出於時代的迫切需要而拋棄他們。曹操在用人上以“唯才是舉”著稱,有明顯的重才輕德傾向。但楊修、孔融等人也被曹操殺死。凡事都有尺度。
唐太宗即位之初,封德彜被任命為賢人,卻長期無所作為。相反,他說:“我不在乎,但我今天沒有巫師的耳朵。”大師說:“君子以人為工具,各取其利。是不是自古以來統治的人都是借異代?苦於自我無知的人,誰能誣告壹輩子!”在唐太宗看來,馮德毅不選人,是因為他不懂得選人,他不是天下第壹的人才。唐太宗不拘壹格地選拔了大量人才,為他的帝王生涯和貞節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礎。魏正山諫,方善謀,杜如晦決斷,戴執法嚴,唐太宗各有所長,使他們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其實唐太宗的觀點恰恰說明了人才的缺乏更多的是因為領導沒有發現人才而不是沒有人才。千裏馬常有,伯樂沒有。在現代,很多領導幹部和企業人事部門經常壹邊喊著缺人才,壹邊放著不用。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領導者既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又要包容自己的短處。古人雲,水清則無魚,人觀則無弟子。如果壹個領導把下屬的缺點看得太清楚,必然會更加重視自己的工作,掩蓋下屬的很多優點。這樣,下屬的積極性勢必受到打擊,對組織的發展非常不利。在用人的過程中,領導千萬不要忘記,用人是為了事業發展,不是為了順眼。因此,用人之長,容人之短,是必須遵循的原則。
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個體人才在有效的管理下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從而產生良好的組織效應。壹個組織的效率,當然決定了人才的質量,但也取決於人才整體結構的合理配置。科學的人才配置和管理,可以使人才揚長避短,產生超越個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團隊學習的進度要比個人學習快得多,通過優化組合的人才結構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