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壹個問題,即使壹個人有很深的天賦,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通常也是往壹個方向想,總有想不到的地方,總缺乏全面性。
當幾個人同時面對壹個問題時,由於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壹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幫助,結果會豐富得多,也全面得多。
所以自古以來,想做大事的人都喜歡成立智囊團,廣納天下英才為自己服務。比如三國劉備帳下就有很多人才。除了諸葛亮,還有龐統、法正、徐庶等人。他們和諸葛亮壹起組成了劉備的智囊團。
其實“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時期的壹個故事。
諸葛亮不僅是著名的謀士,也是三國鼎立時期的能工巧匠。壹天,他應東吳孫權的邀請,來到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為孫權修建壹座高大的佛塔。諸葛亮是個聰明人,馬上想到了利用建佛塔之名,摸清東吳的真實國力,為日後收拾東吳提供壹些有價值的線索。
諸葛亮用自己的本事設計了壹個20多尺高的佛塔,在塔頂設計了壹個5尺高的銅葫蘆。銅葫蘆的重量達到了4000多公斤。僅憑東吳現在的實力鑄這個葫蘆,似乎很難做好。
但是諸葛亮又不能嘲笑東吳沒有能人,於是孫權就命人在城墻的大門旁邊貼出告示,招賢納士。如果誰能破解這個難題,獎勵會很多。
壹個月後,什麽都沒發生。孫權急得滿頭大汗,諸葛亮卻幸災樂禍,等著看吳棟出醜。
建業城正門有三個又醜又不識字的皮匠。他們被當地人稱為“醜皮匠”。當他們聽說諸葛亮如此傲慢無禮,刁難吳棟人民時,他們決定反擊諸葛亮,給吳棟人民留個面子。
首先,三個皮匠砍倒了壹棵高十幾米,粗兩米的樹。通過雕刻和拼接,將樹做成葫蘆模型。然後以木葫蘆為胚,表面覆蓋多塊水牛皮,壹針壹線縫成牛皮葫蘆。然後在牛皮葫蘆上垂直劃壹道同樣高度的口子,取出木葫蘆,縫上牛皮,就做出了銅葫蘆的模具。
最後把牛皮模具埋在沙子裏,往模具裏灌銅水。最後做成了諸葛亮要求的銅葫蘆,大小重量都還不錯。為自己的才華而自豪的諸葛亮看到那只明晃晃的銅葫蘆時,非常驚訝。他稱贊吳棟是藏龍臥虎之地,不敢久留,起身便走。
吳棟人非常高興,他們壹個接壹個地談論這件事。在某個時候,他們發明了“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說法。
後來由於諧音關系,這句諺語逐漸成為現在的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