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笑話大全 - 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是壹場單人戰爭。為什麽朝中沒有人幫助李鴻章?

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是壹場單人戰爭。為什麽朝中沒有人幫助李鴻章?

甲午戰爭作為壹場真正喚醒清朝的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時的清朝乃至世界列強都不會想到,日本這個久居彈丸之地的小國,敢挑戰4億多人口,尤其是擁有遠東第壹艦隊的清朝。

更令人不解的是,清朝在日本的挑戰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搞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正式宣告破產。

那麽為什麽清朝會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呢?而且輸得這麽慘?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清朝內部矛盾。

甲午戰爭的失敗與清朝強烈的地方意識和淡漠的民族意識密切相關。

2月1895,16,阿哈瓦水陸營辦公室派遣牛暢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寫了壹封信,內容是“...廣州艦原為廣東艦隊...廣東沒有參與這場戰爭...我希望妳仔細檢查壹下,並歸還廣船……”

這封信成了著名的國際笑話,也暴露了晚清山多的尷尬局面。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感嘆自己“以壹國之師,利用北洋角力,為日本人而戰”。

事實上,債務戰爭真的是李鴻章和日本之間的戰爭,所以《馬關條約》理所當然應該由李鴻章簽署。

李鴻章雖然地位很高,手下有強大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但他仍然有極其強大的政治對手。早年湘軍代表人物、實業人物左、清派人物翁同龢等。

太平天國運動以來,這些人紛紛崛起,成為地方實權人物,甚至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甲午戰爭爆發前,去朝鮮的是李鴻章的淮軍,然後大東溝海戰的主力是北洋水師,都是李鴻章的家當。

2.清朝的統治者得過且過。

甲午戰爭的失敗,固然是因為清朝國力衰落,無力調度地方實力派人物,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清朝統治者得過且過的心態。

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丟壹個島,丟壹個省,根本無所謂。只要皇帝的寶座在,壹切都好商量。

這種自私的心態使得清朝從壹開始就無法贏得民心,自然也就無法建立抗日統壹戰線。

不僅不能建立統壹戰線,事實上在清朝連群眾都不敢發動。清朝作為壹個少數民族王朝,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煞費苦心,不僅實行“八旗加綠營”的地方駐軍制度,還實行“八股文加文字獄”的思想禁錮制度,使得清朝比其他朝代更加反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壹旦清朝選擇對日作戰到底,且不說戰爭的最終結果是輸是贏,光是戰爭造成的巨大傷亡就足以讓滿清統治者崩潰。

太平天國之後,被削弱的滿族統治者將大量權力移交給漢族官僚。而如果經歷甲午戰爭的毀滅性打擊,即使我們勝利了,清朝也可能不復存在。

所以清朝不敢發動全面戰爭。無論戰爭傷亡人數多少,妥協與和平是唯壹的選擇。當然,借戰爭之手削弱李鴻章這樣的實力派也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這就決定了清朝絕不能陷入戰爭的泥潭,因為不管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清朝都完了。

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在開戰之前就應該預料到了戰敗的結果,因為他們不會選擇拼死壹戰。相比之下,在頤和園過個大生日還是壹件瀟灑的事。

3.清朝在國際上被孤立了。

誰能想到,壹場正義的抗擊外敵侵略的戰爭,在甲午戰爭中居然變成了文明與野蠻的戰爭。

雖然從鴉片戰爭開始,列強對清朝的侵略滲透已經超過了50年。但畢竟是遠東大國,列強壹時半會兒也吃不完大清。所以,與清朝保持密切關系,讓清朝充當列強之牛,是壹個完美的選擇。

相比之下,日本作為壹個彈丸之地,吸引力遠不如清朝。

所以甲午戰爭初期,國際社會還是傾向於同情和支持清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