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要戲曲及代表作品中國五大戲曲壹般按以下順序表現:
京劇(被稱為“國劇”);越劇(號稱“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代表作品如下:
1,京劇:長阪坡,四君子,秦香蓮,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2.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孔雀東南飛,虎王竊家,穆掛帥,陸遊與唐婉,貍貓換太子。
黃梅戲:神仙眷侶,牛郎織女,玉堂春。
4.豫劇:木蘭的第五個誓言,秦雪梅的哀悼,柳永的來寧,擡花轎(又稱麻袋的故事)。
1,京劇,曾叫評劇,是中國五大劇種之壹。其口音以西皮和黃兒為主,輔以胡琴和鑼鼓,被譽為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之“頂”。
2.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文為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被稱為第二國劇,也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地方戲”,也有人認為它是“最大的地方戲”,在國外被稱為“中戲”。也是中國五大劇種之壹(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源於上海,興於全國,傳於世界。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昆曲、戲曲、紹劇的成果,經歷了從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
越劇擅長抒情,以唱功為主,聲線優美,表演真實動人,優美典雅,富有江南精神;大多以“才子佳人”為題材,藝術流派眾多,其中公認的有十三派。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分北方地區。全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區外,全國各地都有專業劇團。
越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發展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劇種”,也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和臺灣省也有專業或業余的黃梅戲表演團體,受到廣泛歡迎。
黃梅戲唱腔樸實流暢,擅長活潑抒情,表現力豐富;表演簡單細致,以真實生動著稱。壹曲《天仙配》讓黃梅戲紅遍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豫劇(英文:豫劇)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劇種之壹,也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在浙江各地也廣為流傳。當代豫劇,繼河南衛視、豫劇院、臺灣省豫劇團之後,足跡遍布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等世界多個國家,被西方人譽為“東方詠嘆調”。
豫劇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音準適中、吐字清晰、韻味醇厚、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而著稱。它以其極高的藝術性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歡迎。因其音樂伴奏以棗梆子為節拍,早期命名為河南梆子。
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群英會,紅娘等等。
評劇:《花為媒》、《秦香蓮》、《劉巧兒》、《楊三姐的抱怨》等。
河北梆子:汾河灣等。
豫劇:花木蘭的七種芝麻官等。
秦腔:周仁回府等。
昆曲:《牡丹亭》、《長生殿》等。
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五女祝壽》等。
黃梅戲:神仙眷侶,女許等。
其實很多劇在各種戲曲中都有,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戲曲各種代表作品之我見。
昆曲:牡丹亭與桃花扇
京劇:四郎訪母,空城計。
川劇:白蛇傳,巴山書生,內閣邊緣。
梁祝與紅樓夢。
豫劇:穆掛帥,花木蘭。
黃梅戲:神仙眷侶,女許。
粵劇:《跳曼錯馬公主》
評劇:以花為媒
秦腔:秦香蓮
中國各大劇種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中國歷史悠久,戲曲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約有360種戲曲,數萬種傳統劇目。
比較流行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粵劇、魯劇、徽劇、淮劇、滬劇、魯劇、湘劇、劉孜戲、強茂戲、淮海戲、無錫戲、秦腔、腔、關中道情戲、太谷秧歌和上黨戲。二人轉、二人臺、拉市戲、饞嘴頭、河北梆子、滿漢戲、河南墜子、河北梆子、湖南古畫戲、淮北古畫戲、梅花鼓、梨花鼓、京韻鼓、西河鼓、評彈、彈弦、山東快書、山東秦書,其中以京劇最受歡迎。
地方戲具體分布:
北京:京劇北昆西路評劇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評劇泗縣老調哈哈哈河北亂彈武安平調武安洛子西調蔚縣秧歌隆堯秧歌定縣秧歌四弦唐劇橫七調、上四調
山西省:周浦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黨梆子鑼鼓雜戲玩兒戲靈丘羅羅上黨黃上黨黨子永濟道情戲洪洞道情戲臨縣道情戲晉北道情戲吳象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奇臺秧歌樊氏秧歌朔縣秧歌孝義宛宛羌族曲火宛宛羌族殺手調鳳臺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秧歌中的滿漢全席二人臺
遼寧省:海城小號戲、遼南片、蒙古戲、七彩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嵇戲、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戲
陜西省:秦腔刁寒黃兒阿公戲河陽舞劇河陽線戲陜西宛宛羌陜西老腔梅花戲弦板戲陜西道情戲陜南花鼓戲陜南端宮戲安康黑仔戲
甘肅省:甘南藏戲,高山劇皮影腔,龍劇。
青海省:青海藏戲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棗梆子萊蕪梆子東路梆子戲曲魯劇劉強五音戲柳琴戲兩弦四調。
江蘇省:昆曲、淮劇、陽戲、銅戲、淮劇、Xi戲、蘇劇、丁丁腔、淮紅戲、海門山戲。
安徽省:黃梅戲、徽劇、青羊戲、嶽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徽劇、安徽端宮戲、沙河調泗州戲、墜子戲、弓子戲、蕪湖梨春戲、南祠、渭南古畫戲、鳳陽古畫戲、淮北古畫戲、淮子戲。
上海:滬劇、幽默劇、奉賢山戲
浙江省:越劇、吳劇、邵劇、新昌高腔、寧海平調、松陽高腔、溫州昆曲、金華昆曲、黃巖、諸暨、甌劇、杭幫戲、甬劇、滬劇和目劇。
江西省:贛劇葛陽戲須賀戲東河戲寧河戲瑞河戲宜黃戲贛南采茶戲萍鄉采茶戲萬載花燈戲撫州采茶戲吉安采茶戲寧都采茶戲冀東采茶戲九江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武寧采茶戲高安采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平話戲平民戲明戲大腔戲閩西漢劇北路戲梅林戲右字南簡調小腔戲三角戲閩西采茶戲南詞戲閩西山歌戲糜戲大成戲馬竹戲遊春戲肩戲
臺灣省省:臺灣戲劇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白字戲廣東漢劇、西秦戲、花朝戲粵北采茶戲、東昌古畫戲、雷劇梅仙山戲、粵西白戲。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邕劇、絲弦劇、廣西石公戲、小戲、牛娘戲、桂南采茶戲、廣西壯劇、廣西苗戲、廣西侗戲。
湖南省:湘劇祁戲常德漢劇衡陽湘劇巴陵戲戲長沙戲嶽陽戲常德戲湘西楊洋戲衡陽古畫戲邵陽古畫戲零陵花鼓戲石道戲湘西苗劇新晃侗儺戲
湖北省:漢劇荊河戲南戲湖北嶽麓山黃兒湖北高音楚劇東路古畫戲黃梅采茶戲養心采茶戲遠安古畫戲襄陽古畫戲荊州古畫戲梁山調雲陽古畫戲睢縣花鼓戲劇院戲曲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河南越調南陽梆子大平調懷梆淮調大弦調洛劇雋劇河南曲劇河南道情河南古畫戲曲樂腔五調。
四川省:川劇四川花燈四川曲藝秀山花燈
雲南省:雲南戲、雲南花燈戲、昆曲、關索戲、傣戲、白戲、雲南壯劇、彜戲
貴州省:貴州戲曲貴州地方梆子貴州花燈貴州侗戲貴州布依戲貴州苗戲安順地方戲曲
西藏自治區:藏戲
這裏比較全。
各劇種的特點及代表作品: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鞠萍
豫劇;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作為中國的戲曲之壹,它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首都北京,並在清朝的宮廷中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它的口音主要是西皮和黃兒,伴有胡琴和鑼鼓,被視為中國的國粹。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州班相繼入京。第壹個進京的徽班是三清,主要唱黃兒調。因其曲調豐富,曲目繁多,逐漸壓過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演員轉入徽劇班,形成了徽劇和秦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臺、和春也來到北京,導致曾經流行多年的昆曲逐漸衰落,大部分昆曲演員都被調到徽班。清代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致使西皮與黃兒在史靜、徽班合流,形成了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首都形成的皮黃劇種,受北京語音和口音的影響,具有“京腔”的特點。後來,因為他們經常在上海演出,上海人稱這種具有北京特色的皮黃戲劇為“京劇”,也叫“京劇”。由於京戲在京城發展迅速,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又風靡全國,所以又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叫隨機戲。
它是中國的劇種之壹,起源於西秦腔,現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因其以棗梆子為打擊樂器,故又稱“梆子調”,俗稱“梆子調”(因梆子演奏時發出“夢幻”的聲音而得名,陜西方言發音尤為美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調中最古老、最豐富、最大的壹個調。秦腔開創了中國戲曲音樂中的板變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是梆子戲(散戲)體系的母體。如今,中國北方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大相徑庭,但在音色和伴奏上卻保持著相同的特點。
評劇形成於清代宣彤元年(1909)的唐山,故又稱“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立這種劇種的史靜劇社在津演出時,因其“懲惡揚善”、“警民”、“評古論今”等新理念,更名為“評劇”。民國25年,著名女演員白在上海拍攝電影版《海棠紅》,評劇之名被報刊刊登在《大公報》上。從此,評劇的名字在全國廣為流傳。評劇起源於河北省東部的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統花節的主要形式之壹。它由兩人身著彩衣,載歌載舞,群歌載舞,鑼鼓喧天,嗩吶或絲竹伴琴演奏,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明清時期很多人唱秧歌,唱的曲調以蓮蓬為主。到了清末,秧歌吸收了樂亭的皮影戲和鼓書法,進而演變成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跳戲”。早期有兩個小戲(曾經很醜),包括唱歌和跳舞;劇本有100多種,貫穿著壹定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敘事第三人稱是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過渡到板腔的壹種形式。因為跳藝人唱的曲子主要是蓮蓬,用竹板(節板)打節,所以有跳和蓮蓬的混稱。表演形式是從團體合唱《四大快樂歌》開始,然後引出主戲。道光二十年後(1840),越來越多的農民以學跳舞為生,大批藝人唱歌跳舞。由於各地方言和藝人活動區域的差異,形成了東、西、北路。光緒六年、二十六年(1880-1990)期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化、職業化的階層俱樂部。班社優秀的跳藝人在比賽中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從而促進了跳和舞的不斷發展,把對口色唱的兩個小戲推向了三個小戲(即拆戲)的舞臺。該劇演員由三人制改為第壹人稱,劇本由說唱演變為第壹人稱敘述者,於是出現了分舞臺風格的小劇種,演出中開始進行簡單的腳色和臺詞劃分。除了在壹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動作外,壹些劇目中開始引入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模仿大戲的節目動作。但不受嚴格的程序規範約束,動作更自由。念白是以唐山當地語言為基礎,有點押韻。音樂唱腔,開始采取板腔的形式。用慢板、二六板、小悲音、鎖板等。由琴伴奏,以板胡為主,也用嗩吶、笛子;打擊樂器去掉了竹板,換成了棗梆子,借用了河北梆子的鑼經。秦朝開始的時候,指揮樂隊用板胡演奏者的印章為秦朝伴奏。只有壹張桌子,兩把椅子和“老式”的舞臺設施,其他什麽都沒有。戲劇節目有100多種,大部分來源於兩部劇,或者電影、梆子劇本。另壹部分以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說、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為題材。破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相繼去世,清政府下令禁止娛樂活動100天,導致戲曲各階級癱瘓瓦解。同年秋,壹些藝術家成立了春情學會。為防止當局封殺演出,進行了全面改造,模仿大戲模式,大量吸收梆子板和鑼鼓,使彈戲具備了大戲的雛形。改革後,跳戲被命名為“平腔梆子戲”。宣彤元年,永盛茶園在湯山興盛,春情社應邀開館演出,受到工人和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春情學會在唐山站穩了腳跟。為了鞏固蹦極劇在城市中的地位,班社的藝術家們花了很大力氣創作和編排新劇。到民國元年,已經創作、改編、移植了30多部大型劇目。與此同時,演出業也有所改進,唱和伴奏琴的制度也有所完善,從而使蹦極戲有了全新的藝術風格。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戲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當時叫湯山夏紫,後來叫評劇。《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死伊藤博文》等現代戲,直面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1949 65438+10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許多省、市、自治區成立了評劇藝術團體,從此評劇成為全國性的劇種。抱怨,又叫槍擊高。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民國七年,富紳富章之子高迎娶流氓貧女,並與長姐裴、五姐通奸。二姐勸丈夫改過自新,高懷恨在心。奸夫奸夫合謀殺害二姐。三姐嶽洋在服喪中發現了壹些疑點,卻去灤縣告狀,縣令受賄,導致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訴至直隸將軍府(天津),鬥爭最終取得勝利。高被槍殺。民國八年(1919),該劇在哈爾濱慶豐劇院首演。劇本第壹部是程心書店1929出版的《平西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2月版1957《成劇作選》也收了這部戲。以花為媒的故事,見聊齋誌異-寄生。寫王俊青和他的表弟李悅娥相愛,但月娥的父親拒絕結婚,峻青成了相思病。母親阮,媒人,選擇了張五可,並計劃在花園相親。張和王壹見鐘情。結婚那天,月娥的母親趁丈夫不在,把月娥送到王家,峻青娶了兩個妻子。民國三年(1914),該劇首次由春情平腔梆子班在湯山盛茶園演出。後來被收入《評劇大全》第二集。
豫劇;豫劇
陜西鹹陽豫劇團成立於1952年,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陜西省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它是全民所有的...豫劇,原名“河南梆子”,又叫“河南高調”,因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它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壹。
越劇,原名“地上唱本”,流行於浙江省嵊縣,20世紀30年代逐漸發展為“女子越劇”。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收了昆劇和話劇的營養,逐漸走向成熟。以袁雪芬和尹桂芳為代表的老壹代藝術家較早受到中國* * *制作方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大膽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正是這群老藝術家勇於改革,積極創新。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條件,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政策指引下,越劇進入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產生了《梁祝》、《紅樓夢》、《西廂記》等數十部優秀劇目。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成立,隨之而來的是浙江引人註目的“花小白”現象。湧現出壹大批優秀的“小花”。如“第二屆梅花獎”獲得者毛、梅花獎獲得者周雲娟、代表了新壹代越劇藝術家,他們競相綻放百花園,預示著越劇的進壹步繁榮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18世紀後期形成於安徽、湖北、江西三省毗陵地區的壹種民間戲劇。其中壹支逐漸東移至安慶,以安徽懷寧縣為中心,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當地語言演唱、說話,形成自己的特色,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
劇目方面,號稱“36大劇,72折小戲”。該劇主要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蕎麥物語》、關、田賢培等。戲曲多表現農村勞動力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水桶等。
解放後,先後改編了《仙女下凡》、《馬旭》、《羅怕記》、《趙》、《母親的眼淚》、《三尋國府》等壹批傳統劇目,創作了《牛郎織女》、《歷史劇》、《現代戲》、《春暖花開》等壹批神劇。其中《仙女下凡》、《女徐》、《牛郎織女》等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和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傳統劇種之壹,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壹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而逐漸演變而來的。徽劇於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入京,最早入京的徽劇團是安徽久負盛名的“三清班”。後來北京又有了“四喜”、“河唇”、“春臺”等班,合稱“徽州四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是在道光(1840)二十年左右。此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格式已經初步確立,京劇的語言特色已經形成,京劇的角色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壹批具有京劇特色的劇目,第壹代京劇演員也已經出現:余聖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學究的“三丁甲”,也有老演員和京劇。程長庚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徽調、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為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京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唱是黃兒和西皮,所以京劇又叫“皮黃”。京劇中其他常用的唱腔有南梆子、四平調、高八子、吹。京劇有1000多種傳統劇目,經常演出的有300多種。其中,除了徽劇、漢劇、昆曲、秦腔外,還有相當壹部分是由京劇藝術家和民間作家創作的。京劇擅長用歷史題材表現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劇本。不僅有全劇,還有大量折子劇,此外還有壹些連續劇。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丹、凈、醜、武、時尚(跑龍套)七條線,再分為生、丹、凈、醜四條線。
京劇自形成以來,湧現了壹大批優秀演員。他們為京劇在唱腔、表演、劇目、人物造型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有影響的流派。如程長庚、余三勝、張爾魁、譚鑫培、王桂芬、孫菊仙、王小農、劉鴻生、王洪綬、余叔巖、高慶奎、嚴鞠鵬、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福英、李少春等。蕭聲、徐小祥、程繼賢、姜妙香、葉盛蘭等。;出席者有、黃月山、、、、尚、李等。丹嬌梅巧玲、於子雲、田桂鳳、、、梅蘭芳、程、荀慧生、尚小雲、、馮、肖翠花、、龔雲甫、李多魁等。景嬌穆鳳山、黃潤福、何桂山、邱桂仙、、邱等。小醜劉趕三、楊明宇(原為昆曲,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鋼琴家孫、、梅田、、、等。著名鼓手有杭、白、王等。
中國古代戲劇家及其代表作?1)關漢卿最大的成就是他的雜劇,壹生寫了60多種。今天,有18種,其中最著名的是元。如今孝陵散曲有40多首,套數10多套。
2)王實甫雜劇共有13種人名。今天是:
崔鶯鶯在西廂等月亮
呂蒙正暴風雪破窯。
四王在春廳載歌載舞
《韓彩允祀朱芙蓉閣》中有壹首失傳的歌。
蘇小青的《月夜茶船》中有壹首失傳的歌。
3)馬致遠,馬致遠(1250?-1323?),字東籬,是元初中國的壹位雜劇作家,多為北京人。作品多反映隱退山林的田園題材,風格既奔放又恬靜。描寫王昭君傳奇的有《漢宮秋色》、《任鳳子》。《漢宮秋》被後人稱為元曲的最佳代表作。作品收錄於《東麗樂府》。與關漢卿、白仁福、王實甫(談鄭光祖)等人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④白仁福本名樸,號,字仁福。中國是元朝的劇作家。甄定仁(今河北省)出生於金代的壹個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蕩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後來搬到了南京。作為在野的壹代名士,他專註於詩、酒、雜劇的創作。
宮詞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壹位是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散曲典雅端莊,關漢卿是晉元曲大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壹部著名的雜劇《吳彤雨》,講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它的歌詞很優雅,屬於文藝派。散曲有《天籟遺風集》壹卷,詩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中國五大劇種代表劇目及作者1。京劇:代表劇目:龍鳳呈祥、英雄會、四郎訪母等。
2.評劇:代表劇目:《劉巧兒》、《花為媒》、《秦香蓮》等。
3.豫劇:代表劇目:《紅娘》、《穆掛帥》、《交火槍》等。
4.越劇:代表劇目:《梁祝》、《祥林嫂》、《五姑娘過生日》等。
5.黃梅戲:代表劇目:《神仙眷侶》、《女徐》、《牛郎織女》等。
我們老師上課說了壹句話,我記下來了,但我不知道作者是誰。
中國傳統戲曲代表作梅蘭芳的《霸王別姬》
中國傳統戲曲的名稱及其代表作品京劇: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黃兒兩個基本音調組成,還唱壹些地方曲調(如劉孜戲、吹鼓戲)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於三四十年代。它有時被稱為“國劇”。現在還是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劇。它業務全面,表演成熟,氣勢恢宏,是中國現代戲曲的代表。
2越劇:越劇,流行於浙江的地方劇種。發源於浙江省嵊縣“杜班”,1916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名義演出。先是演員主導,後來變成了女演員主導。1938後,使用“越劇”名稱。1942期間,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演員對表演和演唱進行了改革,吸收了昆曲表演藝術的長處,形成了溫柔細膩的表演風格。有許多藝術流派,如袁(雪粉)派,殷()派,範(瑞娟)派,傅(泉鄉)派和徐(玉蘭)派。越劇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個過生日的女人》、《西廂記》等。
黃梅戲:黃梅戲起源於安徽,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中葉以後形成了壹種民間戲曲叫“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劇日臻成熟,發展成為安徽地方劇種。名劇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徐》等。
4評劇:評劇是在河北灤縣小曲《對面蓮花落》的基礎上,於清末形成的。它最早流行於河北農村,後進入唐山,被稱為“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東北流行,出現了壹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下,評劇日趨成熟,出現了白、采蓮、艾連軍等流派。1950後,《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的抱怨》、《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影響較大,出現了新、、、等著名演員。評劇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歡迎。
其實中國的戲曲種類很多,絕對不止四大主要,種類很多,比如秦腔、昆曲、晉劇、黃梅戲、豫劇、川劇、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