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保護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包括:
(1)區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步伐。
卓越:以人為本的思想。商周有句話叫“民只顧國家,國家更好”。荀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精神境界上,孟子說“我善養我之浩然之氣”,杜甫說“我將在極,其他諸山皆在天之下顯得矮子。".還有“卑微之人不肯忘憂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歡如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古誰無死於人生,誰留了心來照耀歷史”等等。
劣根性:崇尚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變。”“對窗外事充耳不聞,壹心只讀聖賢書”的迂腐,官僚貴族對人民的壓迫,“君子關心道而不關心貧”對人民通過商業或其他手段尋求更多物質利益的壓制。壓抑個性,壓抑自由思想,阻礙發展等。
(2)用時代的眼光,用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慈母手裏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服”是崇高的親情。“天道強大,君子自強不息”,頂天立地。“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馬援馬革裹屍,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為”,曹操的“飲酒為歌,人生幾何”,王昌齡的“秦之明月,漢之風俗”,都有很大的野心。“花瓣已如淚流過的地方,寂寞的鳥兒唱出了哀怨”,“人閑桂花落,月靜山空”,天人合壹的歌唱是西方文化所不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優點必將成為世界文化中極其寶貴的壹部分。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其背景是封建社會文明。西方文化,嚴格來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逐漸形成的,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壹個是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文明,壹個是帶有濃厚資本主義色彩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必然是落後的,在很多方面都有弱點,但不能盲目排斥,要看能不能取其精華。
(3)繼承、借鑒和創新,積極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未來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和創新。
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壹些高尚的品質。但反對無限制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然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張都是不對的。
這些年來,有人看到了周易、論語、禪宗等思想成果的價值,這是好事。但是,盲目崇拜,極盡諂媚之詞,便走上了歧途。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遭遇壹些挫折後,反過來大力鼓吹:西方文明已經破產,儒家文明復興是大勢所趨!中華文明是要復興的,但不是要復興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壹種科學的、民主的、崇高的人類尊嚴和價值的中華新文化。
從整個世界文化來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應該相互借鑒,才能共同進步。
對個人而言,我們需要做到:
1.有壹定的文化積澱。2.明確方向。即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和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第三,要有寬松的環境。允許摩擦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不應該把新生事物當成洪水猛獸,而應該鼓勵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自由對抗。四。勇氣和意誌。這需要全民族的勇氣和意誌。舊文化是過去社會進步的動力,新社會也需要新文化不懈努力,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終將勝利。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了。因為我們長期不能以開放的心態去認識資本主義,所以壹直對資本主義文明保持著強烈的警惕,不能主動學習西方文化的那些先進成果,進而損害了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近十年來,出現了壹股國學熱潮,湧現出壹些國學大師。但筆者發現,有些人只是說說國學,他們已經誤入歧途了。今天我們講國學,要從整個世界的文化背景來研究。學習國學,必須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這樣他學習國學才能真正得出更全面、成熟、中肯的結論。
傳統文化內外兼修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成果。它代代相傳,特色鮮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培育,而且可以促進中華文明的世代傳承和發展。
但就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而言,前景堪憂。第壹,學生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減少,包括文言文閱讀和古詩鑒賞,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有壹段話,竟然出來說教材裏的古詩詞要刪掉,真是令人震驚。二是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開設的傳統文化教育課,雖然數量較多,但大多形式多於內容,有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推廣和普及作用不大;第三,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很多家長不得不在學前班給孩子上英語課,卻對傳統文化視而不見。我們的許多孩子會說許多英語單詞,甚至能用英語進行日常對話。但是中國的漢字越來越差,傳統文化的影子越來越淡。有的孩子連“四大名著”都叫不上。幾年前,歌手李玟很紅的時候做客《藝術人生》。她講了壹個非常有趣的笑話,當她看到滿江紅這個詞時,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她問是誰寫的,別人告訴她是嶽飛。她激動地打來電話,我也要嶽飛給我作詞。拋開她受過西方教育的背景不談,這種天真無邪、無所畏懼的言論實在讓我們中國人汗顏。我們有多少人在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又有多少人在努力傳播傳統文化?我們面臨著壹系列令人尷尬的數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像星星壹樣閃閃發光。我們有如此珍貴的財富,為什麽不充分利用它呢?當孩子們滿腦子都是聖誕節、萬聖節、感恩節、ABCD外語的時候,我們是否覺得傳統文化離我們漸行漸遠?我們是不是覺得已經滲透到我們血液裏的文化符號被殘忍地剝離了,曾經熟悉的名言和哲理故事變得陌生了?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文化孤立是最大的破壞。歷史上很多外族入侵,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這裏的語言和文化底蘊。記得很久以前學習《都德最後壹課》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哈默爾老師給小弗朗斯上了最後壹堂法語課,在黑板上用法語寫了壹個大大的“法蘭西萬歲”。他在小弗朗斯心中的形象瞬間變得高大了許多。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傳遞給孩子的自信和勇氣。這種力量很珍貴,很難買到,大家要更加珍惜。所以我們有這麽好的文化資源,這麽多的思想財富,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和傳承。如果中華文明的傳統力量在我們手中被削弱或喪失,我們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那麽,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內外兼修。修養就是提高思想認識,真正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從根本上堅定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心。同時,要把思想落實到行動上,不僅要在思想上學習,還要在行動中學習,用言語說話,用雙腿走路,讓傳統文化豐富的文化滋養滲透到我們的內心。修,就是完善制度,強化措施。首先要保證教材和課程的比例,把傳統文化教學放在壹定的位置,納入必修科目,不要輕易改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壓力,有學習的動力。其次,要靈活運用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宣傳載體,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認同感,讓人們在享受中學習,在鼓勵中提升。再次,要加大社會宣傳和培訓的力度,讓傳統文化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通過有效的傳播和熏陶,讓更多的人具備傳統文化的深厚素養。
“不學就學不會。”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更多的人去關註,去認真踐行。只有如此堅定,才能真正開辟壹片新天地。希望大家都行動起來,博聞強記,好好審問,好好思考,明辨是非,堅持下去,這樣才能有效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